作者: 洪昇(1645年—1704年),字昉思,清代著名戏曲家,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其代表作《长生殿》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年代: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17世纪末)。
内容简要:《长生殿》是一部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传奇戏曲,共50出。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绘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同时揭示了宫廷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动荡。剧中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十三出-权哄-原文
【双调引子·秋蕊香】[副净引祗从上]狼子野心难料,看跋扈渐肆咆哮,挟势辜恩更堪恼,索假忠言入告。
下官杨国忠。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满朝文武,谁不趋承!独有安禄山这厮,外面假作痴愚,肚里暗藏狡诈。不知圣上因甚爱他,加封王爵!他竟忘了下官救命之恩,每每遇事欺凌,出言挺撞。好生可恨!前日曾奏圣上,说他狼子野心,面有反相,恐防日后酿祸,怎奈未见听从。今日进朝,须索相机再奏,必要黜退了他,方快吾意。来此已是朝门,左右回避。[从下][内喝道介][副净]呀,那边呵殿之声,且看是谁?[净引祗从上]
【玉并莲后】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左右回避。[从下][净见副净介]请了。[副净笑介]哦,原来是安禄山![净]老杨,你叫我怎么?[副净]这是九重禁地,你敢在此大声呵殿?[净作势介]老杨,你看我:脱下御衣亲赐着,进来龙马每教骑。常承密旨趋朝数,独奏边相出殿迟。我做郡王的,便呵殿这么一声,也不妨,比似你右相还早哩![副净冷笑介]好,好个“不妨”!安禄山,我且问你,这般大模大样是几时起的?[净]下官从来如此。[副净]安禄山,你也还该自去想一想![净]想甚么?[副净]你只想当日来见我的时节,可是这个模样么?[净]彼一时,此一时,说他怎的。[副净]唉,安禄山,
【仙吕入双调过曲·风入松】你本是刀头活鬼罪难逃,那时节长跪阶前哀告。我封章入奏机关巧,才把你身躯全保。[净]赦罪复官,出自圣恩。与你何涉?[副净]好,倒说得干净!只太把良心昧了。恩和义,付与水萍飘。
[净]唉,杨国忠,你可晓得,
【前腔】世间荣落偶相遭?休夸着势压群僚。你道我失机之罪,可也记得南诏的事么?胡卢提掩败将功冒,怪浮云蔽遮天表。[副净]圣明在上,谁敢朦蔽?这不是谤君么![净]还说不朦蔽,你卖爵鬻官多少?贪财货,竭脂膏。[副净]住了,你道卖官鬻爵,只问你的富贵,是那里来的?[冷笑介][净]也非止这一桩。若论你恃戚里,施奸狡;误国事,有千条。[副净]休得把诬蔑语,凭虚造。[扯净介]我与你同去面当朝!
[净]谁怕你来,同去,同去![作同扭进朝俯伏介][副净]臣杨国忠谨奏:【前腔】[本调]禄山异志腹藏刀,外作痴愚容貌,奸同石勒倚东门啸。他不拜储君,公然桀傲,这无礼难容圣朝。望吾皇立赐罢斥,除凶恶,早绝祸根苗。
[净伏介]臣安禄山谨奏:
【前腔】念微臣谬荷主恩高,遂使嫌生权要,愚蒙触忤知难保。[泣介]陛下呵,怕孤立终要落他圈套。微臣呵,寸心赤,只有吾皇鉴昭。容出镇,犬马效微劳。[内]圣旨道来:杨国忠、安禄山互相攻讦,将相不和,难以同朝共理。特命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克期赴镇。谢恩。[净、副净]万岁![起介][净向副净拱手介]老丞相,下官今日去了,你再休怪我大模大样。朝门内,一任你张牙爪,我去开幕府,自逍遥。[副净冷笑介][净欲下,复转向副净介]还有一句话儿,今日下官出镇,想也仗回天力相提调。[举手介]请了,我且将冷眼,看伊曹。
[下][副净看净下介]呀,有这等事!
【前腔】[本调]一腔块垒怎生消,我待把他威风抹倒;谁知反分节钺添荣耀,这话靶教人嘲笑。咳,但愿禄山此去,做出事来,方信我忠言最早!圣上,圣上,到此际可也悔今朝!
去邪当断勿狐疑,周昙祸稔萧墙竟不知;储嗣宗
壮气未平空咄咄,徐铉甘言狡计奈娇痴!郑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十三出-权哄-译文
【双调引子·秋蕊香】[副净带领随从上]狼子野心难以预料,看他越来越嚣张跋扈,仗势欺人,忘恩负义,实在令人恼怒,我只好假装进献忠言。
我是杨国忠。我外有右相的尊贵地位,内有贵妃的宠爱。满朝文武,谁不巴结我!唯独安禄山这个家伙,表面上装得愚笨,肚子里却藏着狡诈。不知道皇上为什么这么喜欢他,还封他为王爵!他竟然忘了我救他命的恩情,每次遇到事情都欺负我,说话还顶撞我。真是可恨!前几天我曾向皇上奏报,说他狼子野心,脸上有反相,恐怕以后会酿成大祸,可惜皇上没有听从。今天上朝,我得找机会再奏,一定要把他罢免了,才能解我心头之恨。现在已经到了朝门,左右随从回避。[随从下][内有人喝道][副净]呀,那边有呵殿的声音,看看是谁?[净带领随从上]
【玉并莲后】他深得皇上宠爱,暗中却藏着狡诈的计谋。
左右随从回避。[随从下][净见到副净]请了。[副净笑着说]哦,原来是安禄山![净]老杨,你叫我干嘛?[副净]这是九重禁地,你敢在这里大声呵殿?[净摆出架势]老杨,你看我:脱下皇上亲赐的御衣,骑着皇上赐的龙马。我常常奉密旨上朝,独自奏报边关事务,出殿都比你右相早。我作为郡王,呵殿这么一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比你右相还早呢![副净冷笑]好,好个“没什么大不了”!安禄山,我问你,你这般大模大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净]我从来都是这样。[副净]安禄山,你也该自己想想![净]想什么?[副净]你想想当初来见我的时候,是现在这副模样吗?[净]那时候是那时候,现在是现在,说这些干嘛。[副净]唉,安禄山,
【仙吕入双调过曲·风入松】你本来是个罪该万死的刀下鬼,那时候跪在阶前哀求我。我巧妙地写了奏章,才保住了你的性命。[净]赦免我的罪并恢复官职,那是皇上的恩典。跟你有什么关系?[副净]好,你说得倒干净!只是你太昧良心了。恩情和道义,都被你抛到水里去了。
[净]唉,杨国忠,你可知道,
【前腔】世间的荣华富贵都是偶然得来的?别仗着权势压人。你说我失职的罪过,可还记得南诏的事吗?你胡编乱造掩盖败绩,冒领军功,怪浮云遮住了天。[副净]皇上圣明,谁敢蒙蔽?你这不是在诽谤皇上吗![净]还说没有蒙蔽,你卖官鬻爵多少次了?贪财好货,榨干了百姓的血汗。[副净]住口,你说我卖官鬻爵,那你的富贵是从哪里来的?[冷笑][净]也不止这一件事。若论你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施展奸诈手段;误国误民的事,你做了千百件。[副净]你别凭空捏造诬蔑的话。[扯住净]我跟你一起去面见皇上!
[净]谁怕你,一起去,一起去![两人扭打在一起,进朝俯伏][副净]臣杨国忠谨奏:【前腔】[本调]安禄山心怀异志,外表装得愚笨,实际上奸诈如石勒,倚仗东门咆哮。他不拜太子,公然桀骜不驯,这种无礼行为难以容忍。希望皇上立即罢免他,除掉这个祸根。
[净俯伏]臣安禄山谨奏:
【前腔】念在微臣蒙受皇上厚恩,却因此招来了权贵的嫌隙,愚昧无知触怒了权贵,恐怕难以自保。[哭泣]陛下啊,我害怕孤立无援,最终会落入他们的圈套。微臣啊,赤胆忠心,只有皇上能明鉴。请允许我出镇边关,效犬马之劳。[内]圣旨下:杨国忠、安禄山互相攻击,将相不和,难以同朝共事。特命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即刻赴任。谢恩。[净、副净]万岁![起身][净向副净拱手]老丞相,我今天走了,你别再怪我大模大样。朝门内,随你怎么张牙舞爪,我去开幕府,自逍遥自在。[副净冷笑][净准备离开,又转向副净]还有一句话,今天我出镇,想必也是靠了回天之力才调动的。[举手]请了,我且冷眼旁观你们。
[下][副净看着净离开]呀,竟然有这种事!
【前腔】[本调]我心中的愤懑怎么消除?我本想挫败他的威风,谁知反而让他分得了节钺,增添了荣耀,这话让人嘲笑。唉,但愿安禄山这次去,做出点事来,才能证明我的忠言最早!皇上,皇上,到那时候你也会后悔今天的决定吧!
去邪当断勿狐疑,周昙祸稔萧墙竟不知;储嗣宗
壮气未平空咄咄,徐铉甘言狡计奈娇痴!郑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十三出-权哄-注解
杨国忠: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堂兄,因杨贵妃得宠而权倾朝野,后因安史之乱被唐玄宗赐死。
安禄山:唐朝将领,曾任范阳节度使,后发动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右相:唐朝官名,即中书令,为宰相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贵妃:指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因其美貌和得宠而闻名于世。
九重禁地:指皇宫,古代皇宫有九重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范阳节度使:唐朝设立的军事官职,负责镇守范阳地区,安禄山曾任此职。
圣旨: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
节钺:古代象征军事权力的符节和斧钺,授予将领以表示其权威。
储君:指皇太子,未来的皇帝。
南诏:古代位于今云南地区的国家,唐朝时期曾与南诏发生多次战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长生殿-第十三出-权哄-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元曲《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斗争。杨国忠作为杨贵妃的堂兄,凭借外戚身份和皇帝的宠信,权倾朝野。然而,安禄山作为边将,手握重兵,逐渐显露出不臣之心。杨国忠察觉到安禄山的野心,多次向皇帝进言,试图削弱安禄山的权力,但未能成功。
文本通过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对话,展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杨国忠指责安禄山忘恩负义,狼子野心,而安禄山则反唇相讥,揭露杨国忠卖官鬻爵、误国害民的罪行。两人的争执不仅反映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揭示了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权臣当道的现实。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本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杨国忠的阴险狡诈、安禄山的嚣张跋扈,通过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安禄山在离开时对杨国忠的嘲讽,表现出他对杨国忠的不屑与蔑视,同时也暗示了他日后发动叛乱的野心。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权臣专权的社会现实。杨国忠与安禄山的斗争,不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是唐朝政治体制弊端的集中体现。安禄山最终发动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这段历史教训对后世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此外,文本中还体现了古代忠臣与奸臣的对立。杨国忠虽然权倾朝野,但他对安禄山的警惕和进言,表现出他对国家安危的担忧。然而,由于皇帝的昏庸和安禄山的狡诈,杨国忠的忠言未能被采纳,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一情节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中忠臣的无奈与悲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杨国忠与安禄山的斗争,展现了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权臣专权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