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原文

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辄为骄纵。但出敕云,有谏者即斩,必知天下士庶无敢更发直言。故克己励精,容纳谏诤,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中魏征曰:“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冀其以为规范。”因命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其序曰:

观夫膺期受命,握图御宇,咸建懿亲,藩屏王室,布在方策,可得而言。自轩分二十五子,舜举一十六族,爰历周、汉,以逮陈、隋,分裂山河,大启磐石者众矣。或保乂王家,与时升降;或失其土宇,不祀忽诸。然考其隆替,察其兴灭,功成名立,咸资始封之君,国丧身亡,多因继体之后。其故何哉?始封之君,时逢草昧,见王业之艰阻,知父兄之忧勤,是以在上不骄,夙夜匪懈,或设醴以求贤,或吐飧而接士。故甘忠言之逆耳,得百姓之欢心,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暨夫子孙继体,多属隆平,生自深宫之中,长居妇人之手,不以高危为忧惧,岂知稼穑之艰难?昵近小人,疏远君子,绸缪哲妇,傲狠明德,犯义悖礼,淫荒无度,不遵曲宪,僭差越等。恃一顾之权宠,便怀匹嫡之心;矜一事之微劳,遂有无厌之望。弃忠贞之正路,蹈奸宄之迷途。愎谏违卜,往而不返。虽梁孝、齐冏之勋庸,淮南、东阿之才俊,摧摩霄之逸翮,成穷辙之涸鳞,弃桓、文之大功,就梁、董之显戮。垂为炯戒,可不惜乎!皇帝以圣哲之资,拯倾危之运,耀七德以清六合,总万国而朝百灵,怀柔四荒,亲睦九族,念华萼于《棠棣》,寄维城于宗子。心乎爱矣,靡日不思,爰命下臣,考览载籍,博求鉴镜,贻厥孙谋。臣辄竭愚诚,稽诸前训。凡为藩为翰,有国有家者,其兴也必由于积善,其亡也皆在于积恶。故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然则祸福无门,吉凶由己,惟人所召,岂徒言哉!今录自古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恶,各为一篇,名曰《诸王善恶录》,欲使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庶得免乎大过。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

太宗览而称善,谓诸王曰:“此宜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曰:“自汉已来,帝弟帝子,受茅土、居荣贵者甚众,惟东平及河间王最有令名,得保其禄位,如楚王玮之徒,覆亡非一,并为生长富贵,好自骄逸所致。汝等鉴诫,宜熟思之。拣择贤才,为汝师友,须受其谏诤,勿得自专。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我不觉竦然敬异,岂不为仰其德也!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桀、纣虽是天子,今若相唤作桀、纣,人必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是布衣,今若相称赞道类此四贤,必当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至于荆王诸弟,生自深宫,识不及远,安能念此哉?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选良佐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贞观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昔两汉以郡国治人,除郡以外,分立诸子,割土封疆,杂用周制。皇唐郡县,粗依秦法。皇子幼年,或授刺史。陛下岂不以王之骨肉,镇扞四方,圣人造制,道高前

古?臣愚见有小未尽。何者?

刺史师帅,人仰以安。得一善人,部内苏息;遇一不善人,阖州劳弊。

是以人君爱恤百姓,常为择贤。

或称河润九里,京师蒙福;或与人兴咏,生为立祠。

汉宣帝云:‘与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

如臣愚见,陛下子内年齿尚幼,未堪临民者,请且留京师,教以经学。

一则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则观见朝仪,自然成立。

因此积习,自知为人,审堪临州,然后遣出。

臣谨按汉明、章、和三帝,能友爱子弟,自兹以降,以为准的。

封立诸王,虽各有土,年尚幼小者,召留京师,训以礼法,垂以恩惠。

讫三帝世,诸王数十百人,惟二王稍恶,自余皆冲和深粹。

惟陛下详察。”

太宗嘉纳其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译文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和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时,应该经常给他讲百姓的利害关系。我十八岁时还在民间,深知百姓的艰难,没有不熟悉的。等到我做了皇帝,每次商量处理事务时,有时会有疏漏,只有得到臣子的谏言,才能醒悟。如果没有忠诚的谏言,怎么能做好事呢?何况太子从小生长在深宫,百姓的艰难他都没有见过!而且君主的安危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不能轻易骄纵。如果发布命令说,有谏言的人就斩首,那么天下的人谁还敢直言呢?所以我要克制自己,励精图治,接纳谏言,你们要经常用这个道理与太子交谈。每次看到有不对的事情,应该直言进谏,让他有所裨益。”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古代有胎教世子的做法,我没有时间做。但自从立了太子后,遇到任何事情都会给他教诲。看到他吃饭时,我就问他:‘你知道饭是怎么来的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种庄稼的艰难,都是靠人力,不耽误农时,才能有饭吃。’看到他骑马时,我又问他:‘你知道马的作用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马能代替人劳动,按时休息,不让它过度劳累,才能长久有马骑。’看到他乘船时,我又问他:‘你知道船的作用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可以比作君主,水可以比作百姓,水能载船,也能翻船。你将来要做君主,怎么能不敬畏呢?’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时,我又问他:‘你知道这棵树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棵树虽然弯曲,但用绳子拉直后就能变正,君主即使无道,接受谏言后也能成为圣人。这是傅说所说的话,你可以用来自我反省。’”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中魏征说:“自古以来,能够自我保全的侯王很少,都是因为从小生长在富贵中,喜欢骄奢淫逸,不懂得亲近君子、远离小人。我希望我的子弟们能够看到前人的言行,作为他们的规范。”于是命令魏征记录自古以来帝王子弟的成败事迹,命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赐给各位王子。序言中说:

观察那些受命于天、掌握天下的君主,都建立了亲族,作为王室的屏障,这些事迹都记录在史册中,可以拿来讨论。自从黄帝分封二十五子,舜举用十六族,历经周、汉,直到陈、隋,分裂山河、建立基业的人很多。有的保住了王室,随着时代升降;有的失去了国土,祭祀断绝。然而考察他们的兴衰,观察他们的兴亡,功成名立的,都是靠最初的封君;国破家亡的,大多是因为继位的子孙。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初的封君,处于草创时期,知道王业的艰难,明白父兄的辛劳,所以在上位时不骄纵,日夜不懈怠,有的设宴求贤,有的吐哺接士。所以他们能接受逆耳的忠言,得到百姓的欢心,生前树立了至高的德行,死后留下了遗爱。等到子孙继位时,大多处于太平盛世,从小生长在深宫中,长在妇人之手,不以高位为忧惧,哪里知道种庄稼的艰难?亲近小人,疏远君子,沉迷于美色,傲慢无礼,违背道义,荒淫无度,不遵守法度,僭越等级。凭借一时的宠爱,便有了争夺嫡位的心思;因为一点微小的功劳,就有了无尽的欲望。抛弃忠贞的正道,走上奸邪的迷途。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即使像梁孝王、齐冏王那样的功勋,淮南王、东阿王那样的才华,最终也像折断翅膀的鸟,像困在干涸车辙中的鱼,抛弃了桓、文那样的大功,落得像梁、董那样的下场。这些都是深刻的教训,怎么能不珍惜呢!皇帝以圣明的资质,拯救了危亡的命运,发扬七德以清平天下,统领万国而朝拜百神,怀柔四方,亲睦九族,念及《棠棣》中的兄弟之情,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宗子身上。心中充满爱意,无日不思,于是命令臣下,查阅典籍,广泛寻求鉴戒,为子孙谋划。臣下竭尽愚诚,参考前人的教训。凡是作为藩王、诸侯,有国有家的人,他们的兴盛必定是因为积善,他们的灭亡必定是因为积恶。所以知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然而祸福无门,吉凶由己,都是人自己招来的,岂是空言!现在记录自古以来诸王的行事得失,分其善恶,各为一篇,名为《诸王善恶录》,希望看到善行的人能够效仿,足以扬名不朽;听到恶行的人能够改正,或许能免于大过。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的关键,怎能不勉励呢!

唐太宗看了后称赞说好,对各位王子说:“这本书应该放在你们的座右,作为立身的根本。”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人说:“自汉朝以来,皇帝的弟弟和儿子,受封土地、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很多,只有东平王和河间王最有美名,能够保住他们的禄位,像楚王玮这样的人,覆亡的不止一个,都是因为从小生长在富贵中,喜欢骄奢淫逸所致。你们要以此为戒,好好思考。选择贤才作为你们的师友,要接受他们的谏言,不要独断专行。我听说以德服人,这话不假。最近我梦见一个人说是虞舜,我不禁肃然起敬,难道不是因为仰慕他的德行吗!如果梦见的是桀、纣,我一定会砍了他们。桀、纣虽然是天子,但如果现在有人叫他们桀、纣,人们一定会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然是平民,但如果现在有人称赞他们像这四位贤人,人们一定会大喜。所以知道人的立身之道,最重要的是德行,何必一定要论荣华富贵。你们位列藩王,享受封地,如果能够修养德行,岂不是更美吗?而且君子和小人本来没有固定的界限,行善事就是君子,行恶事就是小人,你们要自我克制,努力行善,不要让欲望放纵,自取灭亡。”

贞观十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纵观前代拨乱反正、创业的君主,都是从小生长在民间,深知人情世故,很少失败灭亡。等到继位的守成之君,从小生长在富贵中,不知道百姓的疾苦,往往导致灭亡。我从小经历了许多艰难,深知天下的事情,仍然担心有所不及。至于荆王这些弟弟,从小生长在深宫,见识不远,怎么能想到这些呢?我每次吃饭时,都会想到种庄稼的艰难;每次穿衣时,都会想到纺织的辛苦,这些弟弟们怎么能学到我呢?选择贤才作为他们的辅佐,希望他们能够亲近善人,避免犯错。”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对吴王恪说:“父亲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教导就知道。儿子能够忠孝就是好的。如果不听从教诲,忘记礼法,必然会自取灭亡,父亲虽然爱他,又能怎么办呢?比如汉武帝去世后,昭帝继位,燕王旦一向骄纵,不服管教,霍光只用一封书信就杀了他,结果身死国灭。作为臣子,不能不谨慎。”

贞观年间,皇子年幼的多被任命为都督、刺史,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进谏说:“过去两汉以郡国治理百姓,除了郡以外,还分封诸子,割土封疆,杂用周朝的制度。唐朝的郡县制度,大致依照秦朝的法律。皇子年幼时,有的被任命为刺史。陛下难道不是想用皇子的骨肉之亲,镇守四方,圣人制定的制度,道高于前

古代?臣的愚见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为什么呢?

刺史和师帅,人民仰赖他们来安定生活。如果得到一个好人,整个地区都会得到休养生息;如果遇到一个不好的人,整个州都会劳苦不堪。

因此,君主爱护百姓,常常为他们选择贤能的人。

有的被称为河润九里,京城因此蒙受福祉;有的与人一起歌颂,活着时就为他立祠。

汉宣帝说:‘与我共同治理国家的,只有那些优秀的二千石官员啊!’

按照臣的愚见,陛下的儿子们年纪还小,还不能胜任治理百姓的职责,请暂且让他们留在京城,教导他们经学。

一是敬畏上天的威严,不敢触犯禁令;二是观察朝廷的礼仪,自然能够成长。

通过这样的积累和习惯,他们自然会明白如何做人,等到他们确实能够胜任治理州郡的职责时,再派遣他们出去。

臣谨按汉明帝、章帝、和帝三位皇帝,能够友爱子弟,从此以后,以此为准则。

封立诸王,虽然各自有封地,但年纪还小的,就召他们留在京城,教导他们礼法,给予他们恩惠。

直到三位皇帝的时代,诸王有数十百人,只有两位王稍微不好,其余的都温和而深具美德。

希望陛下详细考察。”

太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太子左庶子:唐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属于东宫属官,职责是教导太子礼仪、学问等。

谏诤:指臣子对君主的直言劝谏,目的是纠正君主的错误行为或决策。

胎教世子:古代的一种教育理念,认为在胎儿时期就应该开始教育,以培养其品德和才能。

黎庶:指百姓、民众,古代对普通百姓的称呼。

曲木:弯曲的树木,比喻人君虽然有过错,但通过接受谏言可以改正。

傅说:商朝时期的贤臣,以直言进谏著称,后世常以其为谏臣的典范。

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唐太宗命魏征编纂的一部书,记录历代诸侯王的成败得失,旨在为皇子们提供借鉴。

藩屏王室:指诸侯王作为王室的屏障,保卫中央政权。

稼穑:指农业劳动,泛指耕种和收获的艰辛。

桀、纣:夏朝末代君主桀和商朝末代君主纣,历史上以暴虐无道著称,常被用作反面教材。

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均为古代贤人,颜回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郭林宗和黄叔度是东汉时期的贤士。

刺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一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相当于现代的省长。

师帅:古代对军队中高级将领的尊称,这里比喻为地方行政长官。

河润九里:比喻恩泽广被,惠及远方。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唐朝的首都长安。

汉宣帝:西汉皇帝刘询,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千石: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级,这里指高级官员。

经学: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汉明、章、和三帝:指东汉的三位皇帝,明帝、章帝和和帝,他们在位期间注重教育和文化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评注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教育思想在《贞观政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贞观七年,太宗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和杜正伦的训诫,反映了他对太子教育的重视。太宗强调太子应当了解百姓的疾苦,不能因为生长在深宫而忽视民情。他通过自身的经历,指出君主应当虚心接受谏言,避免骄纵自满。这种思想体现了太宗对君主责任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对谏诤制度的重视。

贞观十八年,太宗对侍臣的谈话进一步展示了他对太子教育的细致入微。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吃饭、骑马、乘舟等,向太子传授治国之道。特别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君主与百姓的关系,强调了君主应当敬畏百姓的力量。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哲理,体现了太宗对太子教育的深思熟虑。

贞观七年,太宗命魏征编纂《自古诸侯王善恶录》,旨在通过历史教训来教育皇子们。太宗深知,皇子们生长在富贵之中,容易骄纵自满,因此他希望通过历史案例来警示他们。魏征在序言中详细分析了诸侯王成败的原因,指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强调了积善的重要性。这种以史为鉴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皇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

贞观十年,太宗对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人的训诫,再次体现了他对皇子教育的重视。太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贤君与暴君,告诫皇子们要以德服人,不能因为富贵而骄纵。他特别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指出‘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要求皇子们克己修德,避免自陷刑戮。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体现了太宗对皇子们的关爱,也反映了他对治国之道的深刻理解。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吴王恪的训诫,进一步强调了皇子们应当遵守礼法,不能因为父爱而放纵自己。太宗通过汉武帝与燕王旦的历史教训,告诫吴王恪要谨慎行事,避免因骄纵而招致祸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体现了太宗对皇子们的严格要求,也反映了他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展现了他对太子和皇子教育的重视。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历史教训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向皇子们传授治国之道,强调德行和谏诤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皇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

这段古文出自唐代,反映了当时对于地方官员选拔和皇子教育的重视。文中提到的刺史和师帅,是地方行政和军事的重要职位,其人选直接关系到地方百姓的安危和福祉。作者通过对比善与不善的官员对地方的影响,强调了选拔贤能的重要性。

文中引用汉宣帝的话,强调了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的良臣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映。作者建议年幼的皇子应留在京师学习经学,这不仅是对皇子个人教育的重视,也是对国家未来治理者的培养。

通过提及汉明、章、和三帝对子弟的友爱和教育,作者展示了历史上对于皇室成员教育的成功案例。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借鉴,也是对当时皇室教育政策的建议。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的一些特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现实政策的建议,作者展示了对国家治理和皇室教育的深刻见解。这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映,也是对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