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原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

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贞观十八年,高宗初立为皇太子,尚未尊贤重道,太宗又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绝不往东宫。散骑常侍刘洎上书曰:

臣闻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齿学三让,元良由是作贞。斯皆屈主祀之尊,申下交之义。故得刍言咸荐,睿问旁通,不出轩庭,坐知天壤,率由兹道,永固鸿基者焉。

至若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匪夫崇彼干籥,听兹谣颂,何以辨章庶类,甄核彝伦?历考圣贤,咸资琢玉。是故周储上哲,师望、奭而加裕;汉嗣深仁,引园、绮而昭德。

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兴亡斯在,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是以晁错上书,令通政术,贾谊献策,务知礼教。

窃惟皇太子玉裕挺生,金声夙振,明允笃诚之美,孝友仁义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劳审谕,固以华夷仰德,翔泳希风矣。

然则寝门视膳,已表于三朝,艺宫论道,宜弘于四术。虽富于春秋,饬躬有渐,实恐岁月易往,堕业兴讥,取适晏安,言从此始,臣以愚短,幸参侍从,思广储明,暂愿闻彻,不敢曲陈故事,切请以圣德言之。

伏惟陛下庭睿膺图,登庸历试。多才多艺,道著于匡时;允文允武,功成于纂祀。万方即叙,九围清晏。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王。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弃日,不习图书,臣所未谕一也。

加以暂屏机务,即寓雕虫。纡宝思于天文,则长河韬映;摛玉华于仙札,则流霞成彩。固以锱铢万代,冠冕百王,屈、宋不足以升堂,钟、张何阶于入室。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谕二也。

陛下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识。听朝之隙,引见群官,降以温颜,访以今古,故得朝廷是非,闾里好恶,凡有巨细,必关闻听。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趋入侍,不接正人,臣所未谕三也。

陛下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蔑而不急,未见其可。伏愿俯推睿范,训及储君,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观成败于前踪;晚接宾游,访得失于当代。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副德愈光,群生之福也。

窃以良娣之选,遍于中国。仰惟圣旨,本求典内,冀防微,慎远虑,臣下所知。暨乎征简人物,则与聘纳相违,监抚二周,未近一士。愚谓内既如彼,外亦宜然者,恐招物议,谓陛下重内而轻外也。

古之太子,问安而退,所以广敬于君父;异宫而处,所以分别于嫌疑。今太子一侍天闱,动移旬朔,师傅已下,无由接见。假令供奉有隙,暂还东朝,拜谒既疏,且事俯仰,规谏之道,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亲教,宫宷无因以进言,虽有具寮,竟将何补?

伏愿俯循前躅,稍抑下流,弘远大之规,展师友之义,则离徽克茂,帝图斯广,凡在黎元,孰不庆赖!太子温良恭俭,聪明睿哲,含灵所悉,臣岂不知,而浅识勤勤,思效愚忠者,愿沧溟益润,日月增华也。

太宗乃令洎与岑文本、马周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无法行走。唐太宗赐给他步舆,命令三卫将他抬入东宫,并下诏让皇太子亲自引他上殿,亲自拜见他,表示极大的尊重。

李纲为太子讲解君臣父子之道,以及如何侍奉父母、照顾饮食的方法,言辞条理清晰,直截了当,听者不感到疲倦。

太子曾经讨论古代君臣的名教和竭忠尽节的事迹,李纲严肃地说:“托付六尺之孤,寄托百里之命,古人认为这是难事,我却认为这是容易的。”

每次李纲发表言论,言辞慷慨激昂,表现出不可动摇的志向,太子无不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究经史,发现明王圣帝哪有不拜师傅的呢?之前所进的令文竟然没有提到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是不妥的,为什么呢?黄帝向大颠学习,颛顼向录图学习,尧向尹寿学习,舜向务成昭学习,禹向西王国学习,汤向威子伯学习,文王向子期学习,武王向虢叔学习。前代的圣王,如果没有这些师傅,他们的功业就不会显赫于天下,名誉也不会流传于史册。何况我接续百王之末,智慧不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怎么能治理万民呢?《诗经》不是说:‘不犯错不忘本,遵循旧有的典章。’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道,而能治理国家达到太平的,从未有过。现在可以立即下令,设立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上智之人,自然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但中智之人没有恒心,会因教育而改变,何况太子的师傅,自古以来就难以选择。成王年幼时,周公、召公担任他的保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听到雅训,足以增长仁德,使他成为圣君。秦朝的胡亥,用赵高作师傅,教他刑法,等到他继位后,诛杀功臣,杀害亲族,残暴不止,很快就灭亡了。所以人的善恶,确实是由身边的人影响的。我现在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让他们能够遵循礼仪,有所裨益。你们可以访求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两三人。”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于深宫,长大后无不骄奢淫逸,因此倾覆相继,很少有人能自救。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平安。王珪,我长期使用他,深知他刚直,志存忠孝,选他为儿子的师傅。你应该告诉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像见到我一样,应该加以尊敬,不得懈怠。”王珪也以师道自居,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用道德来教导人的人。如果师傅的地位卑微,太子就无法效仿。”于是下诏撰写太子接见三师的礼仪。太子出殿门迎接,先拜三师,三师回拜,每过一门都要让三师先行。三师坐下后,太子才坐下。给三师写信,开头要写‘惶恐’,结尾要写‘惶恐再拜’。

贞观十八年,高宗刚被立为皇太子,尚未尊贤重道,唐太宗又曾命令太子住在寝殿旁边,绝不让他去东宫。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说:

我听说郊迎四方,孟侯因此成就德行;齿学三让,元良因此树立贞节。这些都是屈尊主祀,申明下交之义。因此,草野之言都能上达,睿智的问题都能旁通,不出宫门,就能知晓天下,遵循这条道路,永固鸿基。

至于那些生在深宫之中,长在妇人之手,从未经历过忧惧,无从知晓风雅的人。即使他们神机妙算,天资聪颖,但成就事业,终究需要外界的激励。如果不崇尚那些干籥,不听那些谣颂,怎么能辨别庶类,甄别彝伦?历代的圣贤,都是经过雕琢的玉石。所以周朝的储君上哲,师从望、奭而更加宽裕;汉朝的嗣君深仁,引园、绮而昭显德行。

太子是宗庙的继承人,善恶之间,兴亡在此,如果不勤奋于开始,将来必定后悔。因此,晁错上书,要求通晓政术;贾谊献策,务求知礼教。

我认为皇太子天生玉裕,金声早振,明允笃诚的美德,孝友仁义的方略,都是天生的,不需要过多的教导,华夷都仰慕他的德行,翔泳都希冀他的风采。

然而,寝门视膳,已经在三朝中表现出来;艺宫论道,应该在四术中弘扬。虽然他还年轻,修身有渐,但我担心岁月易逝,堕业兴讥,追求安逸,言从此始。我以愚短之身,有幸参与侍从,思广储明,暂愿闻彻,不敢曲陈故事,切请以圣德言之。

陛下庭睿膺图,登庸历试。多才多艺,道著于匡时;允文允武,功成于纂祀。万方即叙,九围清晏。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王。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弃日,不习图书,臣所未谕一也。

加上暂时放下机务,就沉迷于雕虫小技。纡宝思于天文,则长河韬映;摛玉华于仙札,则流霞成彩。固以锱铢万代,冠冕百王,屈、宋不足以升堂,钟、张何阶于入室。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谕二也。

陛下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识。听朝之隙,引见群官,降以温颜,访以今古,故得朝廷是非,闾里好恶,凡有巨细,必关闻听。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趋入侍,不接正人,臣所未谕三也。

陛下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蔑而不急,未见其可。伏愿俯推睿范,训及储君,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观成败于前踪;晚接宾游,访得失于当代。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副德愈光,群生之福也。

我认为良娣的选拔,遍及中国。仰惟圣旨,本求典内,冀防微,慎远虑,臣下所知。暨乎征简人物,则与聘纳相违,监抚二周,未近一士。愚谓内既如彼,外亦宜然者,恐招物议,谓陛下重内而轻外也。

古代的太子,问安而退,所以广敬于君父;异宫而处,所以分别于嫌疑。今太子一侍天闱,动移旬朔,师傅已下,无由接见。假令供奉有隙,暂还东朝,拜谒既疏,且事俯仰,规谏之道,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亲教,宫宷无因以进言,虽有具寮,竟将何补?

伏愿俯循前躅,稍抑下流,弘远大之规,展师友之义,则离徽克茂,帝图斯广,凡在黎元,孰不庆赖!太子温良恭俭,聪明睿哲,含灵所悉,臣岂不知,而浅识勤勤,思效愚忠者,愿沧溟益润,日月增华也。

唐太宗于是命令刘洎与岑文本、马周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太子少师: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地位崇高。

李纲:唐朝初年著名大臣,曾任太子少师,以忠诚和直言著称。

步舆:古代一种轻便的轿子,用于短途出行。

东宫:古代皇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指皇太子本人。

三卫:唐代宫廷中的侍卫,分为左、右、中三卫。

君臣父子之道:儒家伦理观念,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义务。

问寝视膳:古代礼仪,指臣子或子女向君主或父母请安并检查饮食。

六尺之孤:指年幼的君主或太子,需要依靠臣子的辅佐。

百里之命:指君主的命令,需要臣子忠诚执行。

三师:古代指太师、太傅、太保,是教导太子的重要官职。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颛顼: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黄帝的孙子。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以仁德著称。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尧的继任者。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以治水有功著称。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武王:周朝的第二代君主,文王的儿子,以武力推翻商朝。

成王:周朝的第三代君主,武王的儿子。

周、召:周公旦和召公奭,周成王的两位重要辅佐大臣。

胡亥:秦朝的第二代皇帝,秦始皇的儿子,以暴政著称。

赵高:秦朝末年的权臣,胡亥的老师,以阴谋和残暴著称。

王珪:唐朝初年著名大臣,曾任礼部尚书,以刚直著称。

房玄龄:唐朝初年著名大臣,曾任尚书左仆射,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长孙无忌:唐朝初年著名大臣,曾任司徒,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刘洎:唐朝初年大臣,曾任散骑常侍,以直言著称。

岑文本:唐朝初年大臣,曾任中书令,以文才著称。

马周:唐朝初年大臣,曾任中书令,以文才和忠诚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对太子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太子师傅的严格选拔和尊重。文中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具体事例,展现了太宗对太子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

首先,太宗对太子少师李纲的尊重和礼遇,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尊重。李纲虽然身体不便,但太宗仍然赐予他步舆,并亲自安排他进入东宫,甚至让太子亲自迎接并拜见,这显示了太宗对李纲的极高评价和尊重。

其次,太宗在贞观六年的诏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圣王的例子,强调了师傅在君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师傅的教导,君主很难成就功业,名誉也难以传世。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太宗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再次,太宗在贞观八年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太子师傅的重要性。他通过对比周成王和秦胡亥的例子,说明了师傅对太子品性和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太子的善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身边的人,因此必须精选正直忠信的师傅。

最后,太宗在贞观十八年对太子教育的安排,更是体现了他对太子教育的细致入微。他不仅亲自为太子挑选师傅,还制定了详细的礼仪规范,确保太子对师傅的尊重和礼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显示了太宗对太子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太子未来统治的期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具体事例和历史典故,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太子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他不仅亲自为太子挑选师傅,还制定了详细的礼仪规范,确保太子对师傅的尊重和礼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显示了太宗对太子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太子未来统治的期望和信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