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行幸-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昔诗人云:‘何草不黄?何日不行?’‘小东大东,杼轴其空。’正谓此也。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
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
太宗曰:“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万倍于此,亦不足也。”
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行幸-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隋炀帝大肆建造宫殿,以便四处巡游。从西京到东都,沿途都是离宫别馆,一直到并州、涿郡,无不如此。驰道都宽达数百步,两旁种树装饰。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聚众为盗贼。到了隋朝末年,一寸土地、一个人都不再属于他自己。由此可见,广建宫室,喜好巡游,究竟有什么好处?这些都是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深深引以为戒。所以我不敢轻易动用民力,只希望百姓安宁,不发生怨恨和叛乱。”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幸洛阳宫,乘船游览积翠池,对侍臣说:“这些宫殿、楼台、池沼都是隋炀帝所建,他驱使百姓,穷尽奢华,却无法守住这一座都城,不顾百姓的疾苦。他喜好巡游不止,百姓无法承受。古代诗人说:‘什么草不枯黄?哪一天不奔波?’‘小东大东,织机空空。’说的正是这种情况。结果导致天下百姓怨恨叛乱,隋炀帝身死国灭,如今这些宫苑都归我所有。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君主无道,也因为大臣们没有贤良。像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这些人,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受皇帝委任,却只会阿谀奉承,蒙蔽皇帝的耳目,想要国家不危亡,怎么可能呢?”
司空长孙无忌上奏说:“隋朝的灭亡,君主堵塞了忠言,臣子只顾自保,左右有过错也不检举,盗贼滋生蔓延也不如实上报。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天意如此,实际上是因为君臣之间没有互相匡扶。”
唐太宗说:“我和你们继承了隋朝的弊病,必须弘扬正道,移风易俗,使万世子孙永远受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魏征等人说:“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基业,天下富足,如果他能常驻关中,怎么会灭亡呢?但他不顾百姓,无休止地巡游,直接前往江都,不听董纯、崔象等人的劝谏,最终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虽然帝位的长短由天命决定,但福祸善恶也取决于人事。我常常思考,如果想要君臣长久,国家不危亡,君主有过失,臣子必须直言进谏。我听到你们的规劝,即使不能立即采纳,也会再三思考,选择好的建议来实行。”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东巡,准备进入洛阳,暂住在显仁宫,宫苑的官员大多受到责罚。侍中魏征进言说:“陛下如今巡幸洛州,是因为这里是旧时的征行之地,希望这里安定,所以想对故老施加恩惠。但城中的百姓还没有得到恩惠,宫苑的官员却大多受到责罚,有的因为供奉的物品不精致,有的因为没有献上食物。这说明陛下没有知足之心,志在奢靡,已经违背了巡游的本意,怎么能符合百姓的期望呢?隋炀帝曾经命令下属多献食物,献食不多就会受到惩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竞相奢靡,最终导致灭亡。这不是史书上的记载,而是陛下亲眼所见。因为隋炀帝无道,所以天命陛下取代他。陛下应当战战兢兢,凡事节俭,效法前贤,为子孙树立榜样,为什么今天要效仿隋炀帝呢?陛下如果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那么今天的生活已经足够了;如果觉得不足,即使比现在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
唐太宗大为震惊,说:“如果不是你,我根本听不到这样的话。从今以后,希望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行幸-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以奢侈和暴政著称,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
离宫别馆:指皇帝在都城之外建造的宫殿和住所,用于巡幸和避暑。
并州、涿郡:并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一带;涿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驰道:古代专供皇帝巡幸使用的道路,通常宽阔且装饰华丽。
积翠池:洛阳宫中的一个池塘,以其美丽的景色著称。
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隋朝末年的大臣,以谄媚和腐败著称,被认为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孙无忌: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的亲信,曾参与玄武门之变。
魏征:唐朝初年的著名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深受唐太宗信任。
显仁宫:洛阳宫中的一个宫殿,唐太宗巡幸时曾在此停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行幸-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对隋朝灭亡的反思和对自身统治的警醒。唐太宗通过对隋炀帝奢侈无度、滥用民力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节俭治国、爱惜民力的重视。他多次提到隋炀帝的失败教训,强调君主应当以百姓的福祉为重,避免过度奢侈和滥用民力。
唐太宗在文中多次提到隋炀帝的奢侈行为,如广造宫室、频繁行幸等,认为这些行为导致了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民变和隋朝的灭亡。他通过对隋炀帝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节俭治国的坚定信念。唐太宗认为,君主应当以百姓的安定为根本,避免过度奢侈和滥用民力,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唐太宗还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匡弼。他认为,隋朝的灭亡不仅是因为隋炀帝的无道,还因为大臣们的谄媚和腐败。唐太宗多次提到魏征等谏臣的直言敢谏,认为君主应当虚心纳谏,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避免国家的危亡。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民本”理念。唐太宗通过对隋炀帝的批评,强调了君主应当以百姓的福祉为重,避免过度奢侈和滥用民力。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君主治国的重要参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比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和唐太宗的节俭治国,突出了唐太宗的明君形象。文中多次引用历史典故和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太宗对隋朝灭亡的反思,还反映了贞观之治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唐太宗通过对隋炀帝的批评,表达了自己对节俭治国、爱惜民力的重视,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