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灾祥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灾祥-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尝闻石勒时,有郡吏燃连理木,煮白雉肉吃,岂得称为明主耶?又隋文帝深爱祥瑞,遣秘书监王劭著衣冠,在朝堂对考使焚香,读《皇隋感瑞经》。旧尝见传说此事,实以为可笑。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若尧、舜在上,百姓敬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此是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

贞观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降服乘缦,祝币以礼焉。’粱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令郡国无来献,施惠于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座;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朝。按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为怪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

贞观八年,有彗星见于南方,长六丈,经百余日乃灭。太宗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昔齐景公时彗星见,公问晏子。晏子对曰:‘公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罚畏不重,是以天见彗星,为公戒耳!’景公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星没。陛下若德政不修,虽麟凤数见,终是无益。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愿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自矜大,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逸,若能终始如一,彗见未足为忧。”太宗曰:“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但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魏征进曰:“臣闻自古帝王未有无灾变者,但能修德,灾变自销。陛下因有天变,遂能戒惧,反复思量,深自克责,虽有此变,必不为灾也。”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矜物罪己,载怀忧惕。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

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乂安,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余,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愿陛下思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

太宗深纳其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灾祥-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最近看到大家把祥瑞当作好事,频繁地上表祝贺。按照我的本心,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即使没有祥瑞,也可以与尧、舜相媲美。如果百姓生活困苦,外敌入侵,即使满街都是灵芝草,凤凰在园林中筑巢,又和桀、纣有什么区别呢?我曾听说石勒时期,有郡吏烧连理木,煮白雉肉吃,这怎么能称为明君呢?隋文帝非常喜欢祥瑞,派秘书监王劭穿着礼服,在朝堂上对考使焚香,诵读《皇隋感瑞经》。我曾听说这个传说,觉得实在可笑。作为君主,应该以公正治理天下,赢得百姓的欢心。如果尧、舜在位,百姓像敬天地一样敬重他们,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百姓都乐意跟随,他们的号令,百姓都欣然接受,这才是最大的祥瑞。从今以后,各州所有的祥瑞,都不用再上奏了。”

贞观八年,陇右地区发生山崩,大蛇频繁出现,山东及江淮地区发生大洪水。唐太宗询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回答说:“春秋时期,梁山崩塌,晋侯召见伯宗询问对策,伯宗回答说:‘国家主宰山川,所以山崩河枯,君主应该停止娱乐,穿素服,乘素车,用礼币祭祀山川。’梁山是晋国的主山。晋侯听从了伯宗的建议,所以没有发生灾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区二十九座山同日崩塌,大水泛滥,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进献贡品,施恩于天下,远近百姓都欢欣鼓舞,也没有发生灾害。后汉灵帝时期,青蛇出现在御座上;晋惠帝时期,一条长达三百步的大蛇出现在齐地,穿过市场进入朝廷。蛇本应在草野中,却进入市场和朝廷,所以被认为是怪异之事。如今蛇出现在山泽中,深山大泽中本就有龙蛇,这并不奇怪。山东的雨水虽然常见,但阴雨连绵过久,恐怕有冤狱,应该审查囚犯,或许能顺应天意。况且妖异不能胜过德行,修德可以消除灾变。”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饥民,审理冤案,宽恕了许多人。

贞观八年,南方出现了一颗彗星,长达六丈,经过一百多天才消失。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上出现彗星,是因为我的德行不够,政事有失误,这是什么妖异?”虞世南回答说:“从前齐景公时期出现彗星,景公问晏子。晏子回答说:‘您挖池塘怕不够深,建台榭怕不够高,施行刑罚怕不够重,所以天现彗星,是为了警告您!’景公感到害怕,于是修德,十六天后彗星消失。陛下如果不修德政,即使麒麟凤凰多次出现,终究无益。只要朝廷政事没有缺失,百姓安乐,即使有灾变,也不会损害德行。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功绩超过古人而自满,不要因为太平日久而骄傲自满,如果能始终如一,彗星出现也不足为忧。”唐太宗说:“我治理国家,确实没有齐景公那样的过失。但我十八岁就开始谋划王业,北灭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登基,四夷臣服,海内安定。我自认为自古以来拨乱反正的君主没有能比得上我的,因此有些自满,这是我的过错。上天出现异象,大概是因为这个吧?秦始皇平定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但他们既骄傲又放纵,一朝败亡,我又怎么能自满呢?想到这里,不禁感到恐惧!”魏征进言说:“我听说自古以来帝王没有不经历灾变的,只要能够修德,灾变自然会消除。陛下因为天象变化,能够警惕,反复思考,深刻自责,即使有这样的灾变,也不会成为灾害。”

贞观十一年,大雨导致谷水泛滥,冲毁了洛阳城门,涌入洛阳宫,平地水深五尺,毁坏了十九座宫寺,淹没了七百多户人家。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的德行不够,皇天降下灾祸。这是因为我的视听不明,刑罚失当,导致阴阳失调,雨水失常。我深感自责,心怀忧虑。我又怎么能独自享受美味呢?可以命令尚食局停止供应肉食,改为素食。文武百官各自上奏,直言得失。”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奏说:

我听说开创拨乱反正的事业,其功绩已经很难;守住已经建立的基业,其道路更加不易。所以居安思危,是为了巩固基业;有始有终,是为了提升基业。如今虽然天下安定,四方宁静,但经历了丧乱之后,又接续了凋敝之余,人口减少很多,田地开垦仍然不足。皇恩浩荡,但创伤尚未恢复;德教广布,但资产仍然匮乏。所以古人用种树来比喻,年代久远,枝叶茂盛;如果种的时间短,根基不牢,即使培土施肥,春日温暖,只要有人摇动,必然导致枯槁。如今的百姓,与此类似。如果经常加以养护,就会日渐繁盛;如果稍有征役,就会日渐凋零;凋零过度,百姓就会无法生存;百姓无法生存,怨气就会充斥;怨气充斥,离叛之心就会产生。所以帝舜说:‘可爱的是君主,可畏的是百姓。’孔安国说:‘百姓以君主为命,所以可爱。君主失道,百姓就会背叛,所以可畏。’孔子说:‘君主像船,百姓像水。水能载船,也能覆船。’所以古代的贤明君主即使休息也不懈怠,每天谨慎行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希望陛下能够审视古今之事,洞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百姓为念。明智地选拔人才,谨慎地赏罚,进用贤才,罢免不肖。听到过错就改正,听从谏言如流水。行善在于不犹豫,发布命令要言出必行。修身养性,减少游猎的娱乐;崇尚节俭,减少工役的费用。致力于国内的安定,而不追求扩张领土;收藏弓箭,而不忘武备。以上这些,虽然是治国的常道,也是陛下经常实行的。我愚昧无知,只希望陛下思考而不懈怠,那么至道的美德将与三皇五帝相媲美,亿载的国祚将与天地长久。即使桑穀作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也能转祸为福,变灾为祥,何况雨水的灾害,是阴阳的常理,怎么能说是天谴而让圣心忧虑呢?我听说古人有言:‘农夫劳作,君子供养;愚者说话,智者选择。’我冒昧陈述愚见,等待陛下的裁决。

唐太宗深以为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灾祥-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开明的政治和文治武功著称。

祥瑞:古代认为吉祥的征兆,如凤凰、麒麟等,常被视为国家兴盛的象征。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以仁德治国,被后世尊为典范。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末代暴君,以残暴和荒淫著称,常被用作反面教材。

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以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闻名。

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以其节俭和勤政著称。

虞世南:唐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曾任秘书监,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太宗器重。

彗星:古代认为彗星的出现是不祥之兆,常与国家的灾变联系在一起。

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是唐太宗的重要谋臣。

岑文本:唐朝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中书侍郎,以文才和政绩受到太宗赏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灾祥-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与侍臣的几次对话,反映了太宗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太宗在贞观六年明确表示,他并不看重祥瑞,而是更关注国家的实际治理和百姓的生活状况。他认为,真正的祥瑞是国家的太平和百姓的富足,而不是表面的吉祥征兆。这种务实的态度体现了太宗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和远见。

在贞观八年,面对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太宗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和自省。他询问侍臣虞世南的意见,虞世南引用历史典故,指出自然灾害与君主的德行密切相关,并建议太宗修德以消灾。太宗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赈济灾民、申理冤狱,显示了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贞观八年彗星的出现再次引发了太宗的反思。他担心这是自己德行有亏的征兆,虞世南则引用齐景公的故事,指出彗星的出现是对君主的警示,只要修德政,灾变自然会消失。太宗对此深表赞同,并反思自己因功高而自矜的过失,表现出谦逊和自省的态度。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是太宗能够开创贞观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贞观十一年,洛阳遭遇大雨,谷水泛滥,冲毁宫寺和民居,太宗再次表现出对天灾的忧虑和自责。他下令减少膳食,进蔬食,并鼓励百官上疏言事,显示出其以民为本、虚心纳谏的治国理念。中书侍郎岑文本的上疏进一步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指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持续的德政和谨慎的治理。太宗深纳其言,再次体现了其作为明君的智慧和胸怀。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太宗与侍臣的对话,展现了太宗作为一位明君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他不仅关注国家的实际治理,还时刻保持自省和谦逊,虚心纳谏,以民为本。这种务实、谦逊和自省的精神,是贞观盛世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对德政的重视,认为君主的德行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修德可以消灾,德政可以安民。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十-论灾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