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贪鄙-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贪鄙-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人们拥有明珠,无不视其为贵重之物。如果用明珠去弹射麻雀,岂不是太可惜了?更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要珍贵,看到金钱财物却不害怕法律的制裁,直接收受,这是不珍惜自己的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用来弹射麻雀,何况性命如此重要,怎能用来换取财物呢?如果群臣能够竭尽忠诚正直,为国家谋利,那么官爵自然会随之而来。如果不能通过正道求得荣耀,反而妄图通过收受财物来获取,一旦贪赃受贿的事情败露,不仅自身难保,还会成为笑柄。帝王也是如此。如果放纵情欲,劳役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臣,只要有一项这样的行为,岂能不走向灭亡?隋炀帝奢侈自大,最终死在普通人之手,也是可笑。”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曾经说过,贪婪的人并不真正懂得珍惜财物。比如五品以上的内外官员,他们的俸禄优厚,一年的收入已经很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贿赂,也不过是几万钱。一旦事情败露,俸禄被剥夺,这哪里是真正懂得珍惜财物呢?这是贪图小利而失去大利益的表现。从前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因此他的鱼能够长久保存。作为君主如果贪婪,必定会丧失国家;作为臣子如果贪婪,必定会丧命。《诗经》中说:‘大风有隧,贪婪的人败坏同类。’这绝不是虚言。从前秦惠王想要攻打蜀国,但不知道路怎么走,于是雕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牛后面,蜀国人看到后,以为这些牛能拉金子。蜀王派了五个大力士把牛拖回蜀国,道路就这样开辟了。秦军随后沿着这条路攻打蜀国,蜀国因此灭亡。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污了三千万钱,事情败露后自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现在以蜀王为前车之鉴,你们也要以田延年为戒。”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公卿大臣们说:“我整天勤勉不懈,不仅是为了关心百姓,也是为了让你们能够长久地保持富贵。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常常兢兢业业,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够小心谨慎地遵守法律,像我一样敬畏天地,不仅百姓能够安宁,你们自身也能长久地享受欢乐。古人说:‘贤能的人如果财富过多,会损害他们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财富过多,会滋生他们的过错。’这句话可以作为深刻的警示。如果你们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仅会破坏国家的法律,损害百姓的利益,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内心难道不会常常感到恐惧吗?恐惧多了,也可能因此丧命。大丈夫怎么能贪图财物,以至于危及自己的性命,让子孙后代都感到羞耻呢?你们应该深思这句话。”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回京,违法取了驿站几石麸皮。唐太宗赐给他这些麸皮,让他自己背出去,以此来羞辱他。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山中有很多银矿,开采这些银矿非常有利可图,每年可以得到数百万贯钱。”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并不缺少这些东西。我只需要采纳好的建议,推行有益于百姓的政策。况且国家即使得到数百万贯钱,又怎么能比得上得到一个有才能的人呢?我没有看到你推荐贤能、推行善政的事情,也没有看到你检举不法行为,震慑权贵豪强,反而只想着通过开采银矿来谋取利益。从前尧、舜把美玉丢在山林,把珍珠投进深谷,因此获得了崇高的名声和美好的称号,被后人称颂千年。后汉的桓帝、灵帝贪图利益,轻视道义,成为近代昏庸的君主。你是想把我比作桓帝、灵帝吗?”当天就下令让权万纪回家。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人说‘鸟栖息在树林里,还怕树不够高,又在树梢上筑巢;鱼藏在水中,还怕水不够深,又在洞穴里躲藏。然而它们之所以被人捕获,都是因为贪图诱饵的缘故。’现在大臣们接受任命,身居高位,享受丰厚的俸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的职责,保持公正清廉,这样才能避免灾祸,长久地保持富贵。古人说:‘祸福没有固定的门路,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然而那些陷入灾祸的人,都是因为贪图财利,这与鱼鸟贪图诱饵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应该把这句话当作鉴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贪鄙-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开明的治国理念被后世尊为明君。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以其奢侈无度和暴政导致隋朝迅速灭亡,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反面教材。
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廉洁著称,曾拒绝接受他人赠送的鱼,以示不贪。
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其智谋和扩张政策闻名,曾通过计谋征服蜀国。
蜀王:指蜀国的君主,秦惠王通过刻石牛置金的计谋,诱使蜀王拖牛入蜀,最终导致蜀国灭亡。
田延年:西汉时期的大司农,因贪腐事发而自杀,成为历史上贪官的代表人物之一。
桓、灵二帝:指东汉末年的汉桓帝和汉灵帝,两人均以贪图私利、忽视国政而著称,导致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以德治国,被后世尊为贤君的典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贪鄙-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与臣子们的对话记录,反映了贞观年间唐太宗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唐太宗以隋炀帝的奢侈亡国为鉴,强调节俭和廉洁的重要性。他通过比喻和典故,告诫臣子们不要贪图财物而丧失性命,强调忠直和廉洁是立身之本。
唐太宗在对话中多次引用历史典故,如公仪休拒鱼、秦惠王伐蜀、田延年贪腐等,以此警示臣子们贪腐的危害。他通过对比尧、舜的贤明与桓、灵二帝的昏庸,强调君主和臣子都应廉洁奉公,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文本中还体现了唐太宗对天地敬畏的态度,他认为君主和臣子都应兢兢业业,小心奉法,才能长守富贵。他引用古语‘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进一步强调贪财的危害,告诫臣子们要以此为戒。
唐太宗在贞观六年的对话中,通过赐麸羞辱违法取驿家麸的陈万福,展示了其对贪腐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而在贞观十年的对话中,他拒绝了权万纪关于开采银坑的建议,强调国家的利益在于得贤才而非贪图钱财,进一步体现了其以德治国的理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唐太宗的治国智慧,也反映了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崇尚廉洁的社会风气。唐太宗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深刻阐述了贪腐的危害,强调了廉洁奉公的重要性,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