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
河间王孝恭,武德初封为赵郡王,累授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孝恭既讨平萧铣、辅公祏,遂领江、淮及岭南、北,皆统摄之。专制一方,威名甚著,累迁礼部尚书。孝恭性惟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时有特进江夏王道宗,尤以将略驰名,兼好学,敬慕贤士,动修礼让,太宗并加亲待。诸宗室中,惟孝恭、道宗莫与为比,一代宗英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们说做天子就可以自尊自大,无所畏惧,但我认为应该保持谦逊和恭敬,常常心怀畏惧。过去舜告诫禹说:‘只要你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能力;只要你不自大,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你争功劳。’《易经》也说:‘人们讨厌自满而喜欢谦虚。’作为天子,如果只是自尊自大,不保持谦逊和恭敬,那么如果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谁还敢直言进谏呢?我每次想说什么,做什么,都会敬畏上天,害怕群臣。天高听卑,怎么能不敬畏呢?群臣和士人都仰望着我,怎么能不害怕呢?这样想来,只有常常保持谦逊和畏惧,才能不辜负天意和百姓的期望。”
魏征说:“古人说:‘凡事都有开始,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希望陛下能坚持这种谦逊和畏惧的态度,每天都要谨慎,这样国家才能永远稳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所以能太平,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这种方法。”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说:‘有能力的人要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要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要表现得像没有学问一样,有实力的人要表现得像没有实力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说:“圣人设立教育,是希望人们能够谦虚。即使自己有能力,也不自大,仍然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即使自己才艺很多,仍然觉得自己不够,仍然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更多。即使自己有实力,也要表现得像没有实力一样。这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帝王的德行也应该如此。帝王内心要有智慧,外表要显得深沉,让人难以捉摸。所以《易经》说:‘用蒙昧来培养正道;用明智来治理众人。’如果帝王位居高位,炫耀自己的聪明,用才能压制别人,掩饰错误,拒绝进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感情就会疏远,君臣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自古以来,国家的灭亡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太宗说:“《易经》说:‘勤劳而谦虚,君子会有好的结果,这是吉利的。’确实如你所说。”于是下诏赏赐孔颖达二百段物品。
河间王李孝恭,武德初年被封为赵郡王,后来多次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李孝恭平定了萧铣和辅公祏的叛乱后,统领江淮及岭南、北地区,威名显赫,后来升任礼部尚书。李孝恭性格谦逊,从不自大。当时有特进江夏王李道宗,尤其以军事才能闻名,同时他也很好学,尊敬贤士,常常讲究礼让,唐太宗对他也很亲近。在宗室中,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无人能比,被称为一代宗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开明的政治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被誉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
舜诫禹:指古代传说中的圣君舜对禹的告诫,强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易》:即《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主要讲述宇宙变化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魏征: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是唐太宗的重要谋臣。
孔颖达:唐朝著名的经学家,对《论语》等经典有深入研究,曾任给事中,是唐太宗的重要顾问。
河间王孝恭: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孙子,以军事才能和谦逊著称,曾任东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
江夏王道宗:唐朝宗室,以军事才能和好学著称,与河间王孝恭并称为一代宗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与侍臣们的对话,以及他对谦虚谨慎的重视。太宗认为,作为天子,不应自大自满,而应常怀谦恭和畏惧之心。他引用舜对禹的告诫和《易经》中的话,强调谦虚的重要性。太宗还提到,他每做一件事,都会考虑到天意和群臣的意见,表现出他对天命的敬畏和对臣下的尊重。
魏征在对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并引用古人的话,希望太宗能够坚持这一原则,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孔颖达则从《论语》的角度解释了谦虚的意义,认为即使是圣人,也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向他人学习。他还指出,帝王应内蕴神明,外显玄默,不应炫耀聪明,以免导致君臣关系的疏远。
文中还提到了河间王孝恭和江夏王道宗这两位宗室成员,他们以谦逊和好学著称,深受太宗的器重。孝恭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没有骄矜自伐之色。道宗则以将略和好学闻名,他敬慕贤士,注重礼让,与孝恭并称为一代宗英。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唐太宗的开明政治理念,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体现了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太宗与侍臣们的对话,反映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深思熟虑和对天命的敬畏。魏征和孔颖达的言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了谦虚在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谨慎”的核心价值观。无论是舜对禹的告诫,还是《易经》和《论语》中的相关论述,都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美德,对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太宗与侍臣们的思想交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太宗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还反映了贞观之治的某些特点。太宗的开明政治和对谦虚谨慎的重视,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为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