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

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 我常以此为戒。 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

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

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汉皇慕古,长孺陈讥,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至如秦政强辩,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材,亏众望于虚说。此才辩之累,皎然可知。伏愿略兹雄辩,浩然养气,简彼缃图,淡焉怡悦,固万寿于南岳,齐百姓于东户,则天下幸甚,皇恩斯毕。”

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每天上朝,想要说一句话时,就会思考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利,因此不敢多言。”

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言道:“君主的言行必定会被记录下来,保存在史书中。臣的职责是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忠直言。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千百年后都会影响圣德,不仅仅是现在损害百姓,希望陛下慎重。”

太宗非常高兴,赏赐了杜正伦一百段彩帛。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言语是君子的关键,说话哪有那么容易?普通百姓说错一句话,别人就会记住,成为他的耻辱,何况是万乘之君?不能说出有违道理的话。这样的损失非常大,怎么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次到甘泉宫,对泉石很满意,但奇怪没有萤火虫,于是下令说:‘捉一些萤火虫来宫中照明。’有关部门立刻派遣数千人去采集,送了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旁,小事尚且如此,何况大事呢?”

魏征回答说:“君主居于四海之尊,如果有过失,古人认为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能看见,确实如陛下所警戒的那样。”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次与公卿讨论古代治国之道时,总是反复诘问。

散骑常侍刘洎上书劝谏说:“帝王与普通人,圣人与愚人,上下相差悬殊,无法比拟。因此,以最愚笨的人去对答最圣明的人,以极卑微的人去对答极尊贵的人,即使想要自强,也是不可能的。陛下施恩降旨,以慈祥的面容,凝神倾听他们的言论,虚心接纳他们的建议,尚且担心群臣不敢对答,何况陛下动用神机,展开天辩,用华丽的辞藻来折服他们的道理,援引古事来反驳他们的意见,想要让普通人如何应答呢?臣听说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说‘大辩若讷’,庄子说‘至道无文’,这都是不想烦扰的意思。因此,齐侯读书时,轮扁私下议论;汉皇仰慕古事时,长孺提出讥讽,这也是不想劳烦的意思。况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起初虽然不觉得,但后来必定会成为负担。应当为社稷自爱,怎能因为性情而自我伤害呢?臣私下认为,今日的太平盛世,都是陛下努力实践的结果。想要长久保持,不是靠辩论和博学,而是应当忘记爱憎,慎重取舍,每件事都敦厚朴实,无非是至公至正,像贞观初年那样就可以了。至于像秦政那样强辩,因自矜而失去人心;魏文那样宏才,因虚说而亏众望。这些都是才辩的累赘,显而易见。臣希望陛下略去雄辩,浩然养气,简化典籍,淡泊怡悦,固守万寿于南岳,齐百姓于东户,那么天下幸甚,皇恩也就圆满了。”

太宗亲自下诏回答说:“没有思考就无法治理天下,没有言语就无法表达思考。近来有些谈论,确实过于繁琐。轻视事物,骄傲自满,恐怕由此而来。形神心气,并非因此劳累。如今听到你的直言,我虚心接受并改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开明的治国理念被后世尊为明君。

给事中:古代官名,主要负责谏议、纠察等事务,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起居注:古代记录皇帝日常言行和国家大事的官方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编纂。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以其暴政和奢侈生活著称,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

魏征: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对贞观之治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刘洎:唐太宗时期的官员,曾任散骑常侍,以文学和谏言著称。

老子:即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

庄生:即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主张自然无为。

秦政:指秦始皇的政治,以其严苛的法律和强硬的统治手段著称。

魏文:指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以其文学才能和政治手腕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唐太宗与侍臣的对话,展现了贞观时期君臣之间的互动和治国理念。太宗在对话中表现出对言行的谨慎态度,强调每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百姓的影响,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杜正伦的进言则进一步强调了君主言行的重要性,指出君主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在史书中,影响深远。这种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认识,反映了贞观时期君臣对历史记载的重视和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要求。

魏征的回应则通过比喻,将君主的言行比作日月之蚀,强调了君主言行对国家和百姓的巨大影响。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君主言行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了太宗对言行的谨慎态度。

刘洎的上书则从哲学角度出发,引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强调君主应以无言为贵,以不言为德。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而且与太宗的实际治国理念相契合,进一步丰富了贞观时期的治国思想。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君臣之间的对话,展现了贞观时期君臣对言行的谨慎态度和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以民为本、谨慎治国。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治国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言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