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所好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所好-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 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 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且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太宗谓纶曰:“所进巧匠,将供国事,卿令先造此物,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乃诏削纶阶级,并禁断此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所好-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古人说‘君主就像容器,人民就像水,水的形状取决于容器,而不是水本身。’所以尧、舜以仁德治理天下,人民就跟随他们;桀、纣以暴政治理天下,人民也跟随他们。下面的行为,都是跟随上面的喜好。比如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和道教;梁武帝晚年,频繁去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百官都戴着大帽子,穿着高鞋,乘车跟随,整天谈论苦空,从未关心过国家大事。等到侯景带兵进攻京城,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大多不会骑马,狼狈地步行逃跑,路上死的人接连不断。梁武帝和简文帝最终被侯景逼迫而死。孝元帝在江陵时,被万纽于谨包围,他还在不停地讲解《老子》,百官都穿着军装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都被俘虏。庾信也感叹这种情况,后来写了《哀江南赋》,其中说:‘宰相把战争当作儿戏,官员把清谈当作国家大计。’这些事情也足以作为警示。我现在所喜欢的,只有尧、舜的治国之道,周公、孔子的教诲,认为这就像鸟有翅膀,鱼依赖水一样,失去了就一定会死,不能一刻没有。”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神仙的事情本来就是虚假的,只有虚名。秦始皇过分追求,被方士欺骗,于是派了几千名童男童女,跟随方士去海上寻找神仙。方士为了躲避秦朝的苛政,就留在海上不回来,秦始皇还在海边徘徊等待,最后在沙丘死去。汉武帝为了寻找神仙,甚至把女儿嫁给道术之人,事情没有应验,就杀了他们。根据这两件事,神仙是不值得追求的。”

贞观四年,唐太宗说:“隋炀帝性格多疑,专门相信邪道,非常忌讳胡人,甚至把胡床叫做交床,胡瓜叫做黄瓜,修筑长城来躲避胡人。最终被宇文化及派令狐行达杀死。他还杀了李金才,几乎杀光了所有姓李的人,最后有什么好处呢?而且治理天下的人,只需要端正自身修养德行,其他的虚事,不值得放在心上。”

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推荐了巧匠杨思齐。唐太宗命令试工,段纶让他制造傀儡戏具。唐太宗对段纶说:“你推荐的巧匠,应该为国家服务,你却让他先制造这种东西,这难道不是工匠们互相告诫不要制造奇巧之物的意思吗?”于是下诏削去段纶的官职,并禁止这种戏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所好-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被视为仁政的典范。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末代暴君,被视为暴政的代表。

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晚年沉迷佛教。

侯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叛乱将领。

孝元帝:南朝梁的皇帝萧绎,梁武帝之子。

庾信: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以追求长生不老闻名。

汉武帝:西汉皇帝刘彻,以追求神仙和扩张疆域著称。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以奢侈和暴政闻名。

宇文化及:隋朝末年权臣,弑杀隋炀帝。

傀儡戏:中国古代的一种木偶戏,常用于娱乐表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所好-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首先,太宗引用古语’君犹器也,人犹水也’,强调了君主对民众的引导作用。他通过对比尧舜的仁政和桀纣的暴政,以及梁武帝父子沉迷佛教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阐述了君主应以身作则、重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太宗批评了梁武帝父子沉迷佛教、忽视军国大事的行为,指出这种行为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的悲剧。他引用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进一步强调了重视实际政务、避免空谈的重要性。

在第二段中,太宗批评了秦始皇和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荒唐行为。他指出神仙之事是虚妄的,并以这两位皇帝追求长生不老却最终失败的例子,告诫臣下不要沉迷于虚无缥缈的追求。

第三段中,太宗批评了隋炀帝的猜忌和迷信行为。他指出隋炀帝的种种错误决策,如猜忌胡人、诛杀大臣等,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太宗强调,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正身修德’,其他虚妄之事不值得关注。

最后一段反映了太宗对奇技淫巧的态度。当工部尚书段纶进献巧匠杨思齐时,太宗批评他让工匠先制作傀儡戏具的行为,认为这违背了工匠应以国事为重的原则。这体现了太宗注重实用、反对奢靡的治国理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的治国智慧。他重视实际政务,反对空谈和奢靡,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修德正身。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太宗个人的政治理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同时,文本也反映了唐代初期对前朝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体现了唐太宗以史为鉴的治国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慎所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