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悔过-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十七年, 太宗谓侍臣曰: “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洎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悔过-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问。我以前因为天下未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天下太平,我身处皇宫,不能亲自拿书阅读,只能让人读给我听。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政治教育的方法,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处理事情只会感到烦恼。’这不是空话。回想我年轻时的行为,觉得非常不对。”
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经常不遵守法度,魏王李泰因为才能出众而受到太宗的特别重视,太宗特别下令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魏征上书劝谏说:“魏王既然是陛下心爱的儿子,应该让他知道自己的本分,常保安全,凡事抑制他的骄傲和奢侈,不要让他处于嫌疑之地。现在让他搬到这个殿,住在东宫的西边,海陵王曾经住过的地方,当时人们都认为不合适。虽然时代变了,事情也不同了,但还是怕人们会说闲话。而且魏王自己心里也不会安宁。既然他能因为宠爱而感到害怕,我希望陛下能成全他的美德。”太宗说:“我差点没考虑到,真是大错特错。”于是让李泰回到原来的住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失去亲人。所以孔子说:‘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这样。’又说:‘何必是商高宗?古代的人都是这样。’近代的帝王却实行不到汉文帝以日代月的制度,非常违背礼法。我昨天看到徐幹的《中论·复三年丧》篇,道理很深,真后悔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我所做的太疏忽了,只能自责自咎,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悲伤地哭了很久。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臣子对帝王,大多是顺从旨意,用甜言蜜语来讨好。我现在想听听自己的过错,你们都可以直言不讳。”散骑常侍刘洎回答说:“陛下每次与大臣讨论事情,或者有人上书,如果不符合您的旨意,就会当面责难,让他们感到羞愧而退下,这恐怕不是鼓励直言进谏的方法。”太宗说:“我也后悔有这样的责难,应该立即改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悔过-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房玄龄: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太宗的重要谋士之一。
魏王泰: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名李泰,封魏王,以才华著称。
武德殿:唐朝皇宫中的一座重要宫殿,常用于举行重要仪式和接待贵宾。
魏征: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是唐太宗的重要谏臣。
徐幹《中论·复三年丧》:徐幹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中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复三年丧》篇讨论丧礼的恢复问题。
散骑常侍刘洎:刘洎是唐朝初年的官员,散骑常侍是唐朝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谏议和顾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悔过-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的一些言行,反映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太宗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认为君臣父子、政教之道都蕴含在书中,这体现了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其次,太宗在处理太子承乾和魏王泰的问题时,表现出了对子女教育的严格和对礼制的尊重,尤其是在魏征的谏言下,他能够及时反思并改正错误,显示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谦逊和智慧。
在贞观十七年的记载中,太宗对丧礼的重视和对古代礼制的推崇,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礼制的严格遵守。他对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的赞赏,表明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最后,在贞观十八年的记载中,太宗主动要求臣下直言己过,显示了他对自我反省和改进的重视,这种开放的态度和勇于接受批评的精神,是贞观之治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个人品质,也反映了贞观时期政治文化的特点,即重视学问、尊重礼制、勇于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这些思想和做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