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奢纵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奢纵-原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是以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隋帝大业之初,又笑周、齐之失国,然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周、齐也。故京房谓汉元帝云:“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此言不可不戒也。

往者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咸有怨言。又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国被水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政,不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太宗曰:“近令造小随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朕之过误。”乃命停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奢纵-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书陈述时政说:

我观察历代,从夏、商、周到汉朝拥有天下,传承相继,长的有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都是因为积累德行和功业,恩德深入人心。难道没有昏君吗?只是依赖前代的贤哲才得以避免罢了!自魏、晋以来,到周、隋,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才二三十年就灭亡了。这主要是因为创业的君主不致力于广泛施恩教化,当时只能自保,后来没有留下恩德让人怀念。所以继承的君主政教稍有衰落,一旦有人振臂一呼,天下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虽然以伟大的功绩平定天下,但积累的德行还浅,应当崇尚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广泛施行德化,使恩德有余,为子孙奠定万代的基业。难道只想让政教没有失误,仅仅维持现状而已吗?况且自古以来,明王圣主虽然根据情况制定教化,宽严随时调整,但主要致力于自身节俭和施恩于人。所以百姓爱戴他们如父母,仰望他们如日月,敬仰他们如神明,畏惧他们如雷霆。这就是他们能够长久统治而祸乱不生的原因。

现在百姓经历了丧乱之后,人口只有隋朝的十分之一,但官府徭役繁重,道路上百姓相继服役,兄弟轮流服役,首尾不绝。远的要往来五六千里,春夏秋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陛下虽然经常发布恩诏,命令减省徭役,但有关部门的工作并未停止,自然需要人力,只是徒然发布文书,徭役依旧。我每次访问百姓,四五年来,百姓多有怨言,认为陛下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从前唐尧住茅草屋,夏禹穿粗衣吃粗食。这样的事情,我知道现在不可能再实行了。汉文帝珍惜百金的费用,停止修建露台,用上书囊做殿帷,宠幸的夫人衣服不拖地。到了景帝时,因为锦绣妨碍女工,特别下诏废除,所以百姓安乐。到了孝武帝时,虽然穷奢极侈,但因为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德,所以人心不动。如果高祖之后立即有武帝,天下必定不能保全。这些事时代相近,事迹可见。现在京师和益州等地营造供奉器物,以及诸王妃主的服饰,议论的人都不认为节俭。我听说早晨显赫,后世还会懈怠,制定法令合理,弊端仍然会乱。陛下年轻时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亲眼所见,尚且如此,而皇太子生长在深宫,不了解外面的事务,将来陛下百年之后,这是圣虑应当忧虑的。

我私下考察历代以来的成败之事,只要有百姓怨恨叛乱,聚为盗贼,国家无不立即灭亡,君主即使想改悔,也没有能够重新安定的。凡是修政教,应当在可以修的时候修,如果事变一起,再后悔就无益了。所以君主每次看到前代的灭亡,就知道他们的政教是如何丧失的,但都不知道自己也有过失。所以殷纣笑夏桀的灭亡,而幽、厉也笑殷纣的灭亡。隋帝大业初年,又笑周、齐的失国,但现在看炀帝,也像炀帝看周、齐一样。所以京房对汉元帝说:“我恐怕后人看现在,也像现在看古代一样。”这话不可不警惕。

从前贞观初年,全国霜灾歉收,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粟,但天下安定。百姓知道陛下非常关心他们,所以人人自安,没有怨言。近五六年来,连年丰收,一匹绢能换十余石粟,但百姓都认为陛下不关心他们,都有怨言。又因为现在所做的事情,很多是不急之务。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况且以近事验证,隋朝在洛口仓贮粮,李密因此起兵;东京积存布帛,王世充据为己有;西京府库的财物也为国家所用,至今未尽。如果洛口、东都没有粟帛,王世充、李密未必能聚集大众。但积蓄本是国家的常事,关键是要在百姓有余力时再收取。如果百姓劳苦而强行征收,最终只会资助敌人,积蓄无益。然而节俭以安民,贞观初年,陛下已经亲自实行,所以现在实行并不难。实行一天,天下人就会知道,会歌颂并欢舞。如果百姓已经劳苦,而徭役不息,如果中国遭遇水旱灾害,边疆有战事,狂狡之徒趁机作乱,就会有不可测的事情发生,不仅仅是陛下晚睡早起而已。如果以陛下的圣明,真想励精图治,不必远求上古的方法,只要恢复到贞观初年的做法,天下就非常幸运了。

太宗说:“最近下令制造小随身器物,没想到百姓就有了怨言,这是我的过错。”于是下令停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奢纵-注解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

侍御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百官,进谏皇帝。

马周: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曾任侍御史,以直言进谏著称。

夏、殷、周及汉氏:指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商朝、周朝和汉朝。

传祚相继:指皇位的传承。

僻王:指昏庸无道的君主。

前哲:指前代的贤明君主或智者。

魏、晋、周、隋:指中国历史上的魏国、晋朝、北周和隋朝。

禹、汤、文、武: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均为古代贤明君主。

唐尧茅茨土阶:指唐尧生活简朴,住在茅草屋和土阶上。

夏禹恶衣菲食:指夏禹生活简朴,穿着粗劣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食物。

汉文帝惜百金之费:指汉文帝节俭,不愿花费百金建造露台。

露台:古代宫殿中的高台,用于观赏风景。

上书囊:指装奏章的袋子。

殿帷:宫殿中的帷幕。

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指汉景帝认为锦绣等奢侈品的生产会妨碍女工的工作。

孝武帝:指汉武帝,以穷奢极侈著称。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京房: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

汉元帝:西汉皇帝,以昏庸著称。

贞观之初:指唐太宗贞观初年,即公元627年左右。

率土霜俭:指全国范围内粮食短缺,生活艰难。

一匹绢才得粟一斗:指物价高涨,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粟。

频岁丰稔:指连续几年丰收。

洛口仓:隋朝时期的大型粮仓,位于洛阳附近。

李密: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王世充:隋末军阀,曾占据洛阳。

西京府库:指长安的国库。

中国被水旱之灾:指中原地区遭受水灾或旱灾。

边方有风尘之警:指边疆地区有战事或外敌入侵的警报。

狂狡因之窃发:指不法之徒趁机作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奢纵-评注

马周的这篇上疏,深刻反映了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些问题。文章首先通过对比夏、殷、周、汉与魏、晋、周、隋的兴衰,指出国家的长治久安依赖于君主的德行和恩化。马周认为,唐太宗虽然功绩卓著,但积德尚浅,应当效仿古代贤君,广施德化,为子孙后代奠定基业。

文章进一步指出,贞观年间百姓负担沉重,徭役频繁,生活困苦,尽管唐太宗多次下诏减省徭役,但实际执行不力,百姓怨声载道。马周以汉文帝、汉景帝的节俭为例,说明节俭不仅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更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批评贞观年间的奢侈之风,认为这种风气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导致社会动荡。

马周还通过历史教训,提醒唐太宗要警惕前代亡国的原因,尤其是隋朝的覆灭。他指出,隋朝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这些财富最终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资源,导致隋朝的迅速灭亡。马周认为,国家的兴亡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他建议唐太宗应当以贞观初年的节俭政策为榜样,减轻百姓负担,避免社会动荡。

最后,唐太宗接受了马周的建议,停止了不必要的器物制造,体现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勇于改正错误的政治智慧。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现实,也展现了马周作为一位忠臣的忧国忧民之心。通过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马周为唐太宗提供了宝贵的治国建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奢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