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 今日不啻足矣; 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近读《刘聪传》,聪将为刘后起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槨。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之说;秦穆,明君也,橐泉无丘陇之处。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延陵,慈父也,嬴、博可隐。斯皆怀无穷之虑,成独决之明,乃便体于九泉,非徇名于百代也。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季孙擅鲁,敛以玙璠;桓魋专宋,葬以石槨,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玄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黄肠再开,同暴骸于中野。详思曩事,岂不悲哉?由此观之,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槨极雕刻之华,灵輀冥器穷金玉之饰。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

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兴建工程,必须重视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耗费人力非常巨大,却没有人抱怨,因为这是民心所向,与百姓共同利益相关。秦始皇营建宫室,却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因为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是与百姓共享。我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准备好了,但想到秦始皇的事情,就决定不建了。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情来损害有益的事情。’‘不要让人看到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民心混乱。’我深知,一旦让人看到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他们的心必然会混乱。至于雕刻器物,珠玉服饰,如果放纵自己的骄奢,那么危亡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车马、婚嫁、丧葬,凡是按照品级不应该使用的,都应该一律禁止。”因此,二十年间,社会风气简朴,衣服没有华丽的锦绣,财物丰富,没有饥寒的困扰。

贞观二年,公卿们上奏说:“按照《礼记》,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可以住在高台上。现在夏天炎热还未退去,秋雨刚刚开始,宫中潮湿,请求建造一座阁楼来居住。”太宗说:“我有气喘病,怎么能住在潮湿的地方?如果按照你们的请求,花费会很大。从前汉文帝想建造露台,却因为珍惜十户人家的财产而放弃,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花费却超过他,这难道是做父母官的道理吗?”公卿们再三请求,太宗最终没有同意。

贞观四年,太宗对侍臣说:“装饰宫殿,游玩池台,是帝王的欲望,却不是百姓的愿望。帝王的欲望是放纵,百姓的愿望是避免劳苦。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的事情,确实不能强加给百姓。我作为帝王,拥有四海,每件事都由自己决定,如果我能自我节制,百姓不愿意的事情,我一定会顺应他们的意愿。”魏征说:“陛下本来就怜惜百姓,常常自我节制以顺应民心。我听说‘以欲望顺从民心的国家会昌盛,以百姓的快乐来满足自己的国家会灭亡。’隋炀帝贪得无厌,只喜欢奢侈,每当有供奉营造的事情,稍微不满意,就会施加严厉的惩罚。上面喜欢什么,下面一定会更加过分,竞相追求无度,最终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记载的,也是陛下亲眼所见的。因为他无道,所以天命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觉得现在足够了,那么现在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觉得还不够,即使再增加万倍,也还是不够。”太宗说:“你说得很好。如果不是你,我怎么能听到这样的话呢?”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最近读了《刘聪传》,刘聪想为刘后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廷尉陈元达极力劝谏,刘聪大怒,下令斩杀他。刘后亲自上书请求,言辞恳切,刘聪的怒气才消解,并感到非常惭愧。人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以自我提升,我看到这件事,可以引以为戒。最近我想建造一座宫殿,还打算建造多层阁楼,现在已经在蓝田采伐木材,材料已经准备好了,但想到刘聪的事情,就决定停止建造。”

贞观十一年,太宗下诏说:“我听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让事物回归本真;葬礼是为了隐藏,是为了让人不再见到。上古的风俗,没有听说过封土植树;后世的规矩,才完备于棺槨。批评奢侈的人,并不是爱惜那些花费;赞美节俭的人,实际上是重视没有危险。因此,唐尧是圣帝,谷林有通树的说法;秦穆是明君,橐泉没有丘陇的痕迹。孔子是孝子,防墓没有坟堆;延陵是慈父,嬴、博可以隐藏。这些都是怀着长远的考虑,做出独到的决断,是为了让身体安息于九泉之下,而不是为了在百代之后留下名声。到了阖闾违背礼制,用珠玉做成凫雁;秦始皇没有节制,用水银做成江海;季孙在鲁国专权,用玙璠敛葬;桓魋在宋国专权,用石槨埋葬,无不因为藏得多而招致祸患,因为有利而招来耻辱。玄庐一旦打开,导致夜台被焚毁;黄肠再次打开,同暴骸于荒野。仔细思考过去的事情,难道不令人悲伤吗?由此看来,奢侈的人可以引以为戒,节俭的人可以效仿。我作为四海的君主,继承了百王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明白如何教化百姓,半夜里常常感到恐惧。虽然送葬的仪式详细规定了礼仪制度,失礼的禁令也写在了刑书中,但勋戚之家大多流于习俗,民间也有奢侈浪费而伤风败俗的现象,把厚葬当作奉终,把高坟当作行孝,于是使得衣衾棺槨极尽雕刻之华丽,灵輀冥器穷尽金玉之装饰。富人超越法度来互相攀比,穷人破产也无法达到,白白伤害了教义,对死者毫无益处,危害已经很深,应该加以惩处和改革。从王公以下,直到百姓,从今以后,送葬的器具如果不按照规定的样式,州府县官应当明确加以检查,根据情况定罪。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及勋戚之家,仍然要记录并上奏。”

岑文本担任中书令,住宅低矮潮湿,没有帷帐装饰。有人劝他置办产业,岑文本叹息说:“我本来是汉南的一个普通百姓,没有立下汗马功劳,仅仅因为文墨而做到中书令,这已经是极限了。承受着俸禄的重担,已经让我感到恐惧,怎么还能谈置办产业呢?”劝他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太宗因为他的住宅破旧简陋,祭祀没有地方,命令有关部门特别为他建造了一座庙。

温彦博担任尚书右仆射,家里贫穷,没有正式的寝室,去世后,灵柩停放在旁边的房间。太宗听说后感叹不已,立即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并且厚加赙赠。

魏征的住宅里,原本没有正堂。当他生病时,太宗当时想建造一座小殿,却把材料用来为魏征建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太宗派中使送去素褥布被,以满足魏征的喜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开明的政治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而闻名。

秦始皇:即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以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事件闻名。

汉文:指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以节俭治国著称。

隋炀帝:即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以奢侈无度和暴政闻名,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

刘聪: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的皇帝,以奢侈和暴政著称。

唐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以仁德治国著称。

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以明君著称。

仲尼:即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延陵:指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以孝道著称。

阖闾:即吴王阖闾,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以奢侈闻名。

季孙:春秋时期鲁国的权臣,以奢侈闻名。

桓魋:春秋时期宋国的权臣,以奢侈闻名。

岑文本:唐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中书令,以清廉著称。

戴胄:唐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户部尚书,以清廉著称。

温彦博:唐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尚书右仆射,以清廉著称。

魏征:唐朝初年的著名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深受唐太宗信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的一系列言行,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治国理念和节俭作风。太宗在贞观元年明确提出,帝王在兴造工程时应顺应物情,避免奢侈浪费,并以大禹和秦始皇为例,说明顺应民心和奢侈无度的不同后果。这种思想体现了太宗对民生的重视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在贞观二年,太宗拒绝了公卿们提出的营建阁楼的建议,表现出他对节俭的坚持。他以汉文帝为例,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并认为奢侈浪费不符合为人父母之道。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节俭作风,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

贞观四年,太宗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强调帝王应节制自己的欲望,顺应百姓的意愿。他引用孔子的话,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表明他深知劳弊之事不可施于百姓。魏征的谏言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指出隋炀帝的奢侈无度是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提醒太宗应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贞观十六年,太宗通过阅读《刘聪传》中的故事,再次反思奢侈的危害,并决定停止建造宫殿的计划。这种自我反省和克制,体现了太宗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和远见。

贞观十一年,太宗发布诏书,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厚葬的风气。他指出,奢侈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带来祸患,而节俭则是无危之举。他引用唐尧、秦穆、孔子等古代圣贤的例子,说明节俭是圣贤之道,奢侈则是亡国之兆。这种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也是对后世统治者的警示。

最后,文中还记载了几位唐朝官员的清廉事迹,如岑文本、戴胄、温彦博和魏征等。这些官员虽然身居高位,但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体现了贞观年间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太宗对这些官员的关怀和赏赐,也反映了他对清廉官员的重视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唐太宗及其臣子的言行,展现了贞观年间崇尚节俭、重视民生的治国理念。太宗以身作则,克制自己的欲望,顺应百姓的意愿,体现了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和责任感。这种治国理念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