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仁恻-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仁恻-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妇女被幽闭在深宫中,实在令人同情。隋朝末年,无休止地征召宫女,以至于在离宫别馆中,不是皇帝临幸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些都是耗尽人民财力的行为,我不采取这种做法。而且,除了打扫卫生之外,她们还能做什么呢?现在我将她们放出宫,允许她们自由婚配,不仅是为了节省开支,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让她们各自能够实现自己的情感和性格。”于是,后宫和掖庭前后共放出了三千多人。
贞观二年,关中地区发生旱灾,导致大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灾害不调,都是因为君主失德。我的德行不够,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却要遭受如此困苦!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非常同情。”于是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去巡查,用御府的金银财宝赎回被卖的孩子,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听到消息后感到悲痛,亲自出宫发丧。有官员上奏说:“根据阴阳书的记载,‘太阳在辰时,不可以哭泣。’这也是民间所忌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如同父子,情感发自内心,怎么能避开辰日呢?”于是痛哭。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讨高丽,驻扎在定州。有士兵到达时,皇帝亲自到州城北门楼抚慰他们。有一个随从士兵生病,无法前进。皇帝下诏到他的床前,询问他的痛苦,并命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们无不欣然愿意跟随。等到大军回到柳城时,皇帝下诏收集前后战死士兵的骸骨,设太牢祭祀,亲自到场,痛哭流涕,军人们无不流泪。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家后告诉父母,父母说:“我儿子的丧事,皇帝亲自哭祭,死而无憾。”唐太宗征讨辽东,攻打白岩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流箭射中,皇帝亲自为他吮吸伤口,将士们无不感动振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仁恻-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开明的政治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隋氏末年:指隋朝末年,隋炀帝时期,因过度征伐和奢侈浪费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离宫别馆:指皇帝在都城之外修建的宫殿和行宫,通常用于避暑或巡游。
掖庭:古代皇宫中妃嫔居住的地方,泛指后宫。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
太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最高规格的祭品,通常包括牛、羊、猪三牲。
白岩城:高丽时期的一座重要城池,位于今朝鲜半岛。
李思摩:唐朝将领,右卫大将军,曾随太宗征讨高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六-论仁恻-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展现了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仁政和爱民之心。首先,太宗对深宫中的宫女表示同情,认为她们被幽闭在宫中,情感上值得怜悯。他批评隋朝末年过度征召宫女,导致民不聊生,并决定释放后宫中的三千余人,允许她们自由婚配。这一举措不仅节省了宫廷开支,也体现了太宗对人性自由的尊重。
其次,贞观二年关中地区发生旱灾,太宗自责为天灾的根源,认为是自己德行不够所致。他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巡视灾区,用御府的金宝赎回被卖为奴的百姓,归还他们的父母。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太宗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他对天命的敬畏和对自身责任的担当。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太宗不顾阴阳书的忌讳,亲自为张公谨发哀哭泣。这一举动表明太宗重视君臣之间的情义,视臣子如父子,情感真挚,超越了世俗的禁忌。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讨高丽时,亲自慰问病重的士兵,并下令州县为其治疗。在回师途中,太宗还亲自为战死的将士设太牢祭祀,痛哭流涕。这一系列行为不仅激励了将士们的士气,也赢得了百姓的敬仰。尤其是当士兵的家人得知天子为他们的儿子哭泣时,感到无比欣慰,认为儿子虽死无憾。
最后,太宗在攻打白岩城时,亲自为受伤的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吮血,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充满人情味的君主。他的仁政和爱民之心,使得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