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原文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

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国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

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

魏征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太宗深然之。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然天元、齐主若为优劣?”

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愞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侍臣说:“周武王平定纣王的暴乱,从而拥有天下;秦始皇趁着周朝的衰败,吞并了六国。他们得到天下的方式没有不同,但国运的长短却如此悬殊,这是为什么呢?”

尚书右仆射萧瑀进言道:“纣王无道,天下百姓受苦,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周朝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却专靠智力和武力,逐步吞并诸侯。虽然平定天下的方式相同,但民心所向却不同。”

太宗说:“不对,周朝在灭掉殷商后,致力于弘扬仁义;而秦国在得势后,专行欺诈和暴力。不仅取得天下的方式不同,治理天下的方式也不同。国运的长短,原因就在这里!”

贞观二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发生大旱,百姓饥荒困苦。当时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却不肯赈济百姓,反而让百姓自己去寻找粮食。隋文帝不怜悯百姓,却珍惜仓库里的粮食,到了隋朝末年,计算天下的储粮,足够供应五六十年。隋炀帝依仗这些财富,奢侈无度,最终导致灭亡。隋炀帝失去国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凡是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注重积累民心,而不是仅仅充实仓库。古人说:‘百姓不富足,君主又怎能富足?’只要仓库里的粮食能够应对灾年就够了,何必过多储蓄!如果后代贤明,自然能保住天下;如果后代不肖,仓库里积攒再多,只会助长他们的奢侈,这是国家危亡的根本。”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说:“天道是福佑善行、惩罚恶行的,事情就像影子随形一样。从前启民亡国后投奔隋朝,隋文帝毫不吝啬地给予粮食和布帛,并派大量士兵保护安置他,才使他得以生存。后来启民强盛富裕了,他的子孙却不思报恩,刚到始毕可汗时,就起兵在雁门围攻隋炀帝。等到隋朝内乱,他们又依仗强盛深入中原,结果当初帮助他们安家立国的人,自己和子孙都被颉利兄弟屠杀。如今颉利可汗败亡,难道不是因为他背恩忘义吗?”群臣都说:“确实如陛下所说。”

贞观九年,北蕃归顺的人上奏说:“突厥境内大雪,百姓饥荒,羊马都冻死了。在突厥的汉人,都逃到山里做了盗贼,民情非常恶劣。”

太宗对侍臣说:“观察古代的君主,施行仁义、任用贤良,国家就能治理好;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国家就会败亡。突厥所信任的人,你们都见过,几乎没有忠诚正直的人。颉利可汗又不关心百姓,肆意妄为,朕从人事的角度来看,突厥怎么可能长久呢?”

魏征进言道:“从前魏文侯问李克:‘诸侯中谁会最先灭亡?’李克说:‘吴国最先灭亡。’魏文侯问:‘为什么?’李克说:‘吴国屡战屡胜,屡胜则君主骄傲,屡战则百姓疲惫,不灭亡还等什么?’颉利可汗趁着隋末中原大乱,依仗人多势众入侵中原,至今还不停止,这是他必然灭亡的原因。”太宗深表赞同。

贞观九年,太宗对魏征说:“最近读周朝和齐国的历史,发现末代亡国之君的恶行大多相似。齐后主非常奢侈,几乎把国库里的财物都用光了,甚至对关市也无不征税。朕常说这就像贪吃的人吃自己的肉,肉吃完了,人也就死了。君主如果不断征税,百姓困苦,君主也会灭亡,齐后主就是这样的。那么天元皇帝和齐后主相比,谁更差呢?”

魏征回答说:“两位君主虽然都亡国了,但他们的行为不同。齐后主懦弱无能,政出多门,国家没有纲纪,最终导致灭亡。天元皇帝性情凶暴而强势,威福由自己掌握,亡国的事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从这一点来看,齐后主更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武:指周武王,西周开国君主,推翻商纣王建立周朝。

纣:商朝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无道著称。

秦皇:指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六国: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个主要诸侯国。

祚运:指王朝的国运、命运。

萧瑀:唐朝初期重要大臣,曾任尚书右仆射。

隋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公元581年至600年。

炀帝: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以奢侈无度著称。

启民:东突厥可汗,曾归附隋朝。

颉利:东突厥可汗,启民可汗之子。

魏征:唐朝著名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年号,也指宇文赟本人。

齐主:指北齐后主高纬,以奢侈无度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治国之道的对话,体现了贞观之治时期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治国理念。

首先,太宗与萧瑀讨论周、秦两朝得天下的异同,体现了太宗对历史经验的重视。萧瑀指出周武王得天下是顺应民心,而秦始皇则是凭借武力,太宗进一步指出两朝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国运长短的不同。这段对话反映了贞观君臣对’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传统政治智慧的深刻理解。

其次,太宗与王珪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批评隋文帝和炀帝重仓库而轻民生的做法。太宗提出’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段对话反映了贞观君臣对隋朝灭亡教训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藏富于民’这一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再次,太宗与群臣讨论突厥的兴衰,指出颉利可汗背恩忘义、不恤民生的行为是其灭亡的原因。魏征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阐明了’骄兵必败’的道理。这段对话反映了贞观君臣对’仁义’这一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视,以及对周边民族政策的深思熟虑。

最后,太宗与魏征讨论北周、北齐灭亡的教训,比较了天元皇帝和齐后主的优劣。魏征指出虽然两者都导致亡国,但齐后主因软弱无能而亡国更为可悲。这段对话反映了贞观君臣对’明君’标准的思考,以及对’刚柔相济’这一传统治国理念的深入探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生动展现了贞观君臣讨论治国之道的场景,体现了唐太宗虚心纳谏、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治智慧,以及贞观时期’以史为鉴’、’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这些对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辨兴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