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朝集使曰:“任土作贡,布在前典,当州所产,则充庭实。比闻都督、刺史邀射声名,厥土所赋,或嫌其不善,逾意外求,更相仿效,遂以成俗。极为劳扰,宜改此弊,不得更然。”

贞观中,林邑国贡白鹦鹉,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太宗愍之,付其使,令还出于林薮。

贞观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贡方物,太宗谓群臣曰:“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怀危惧。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乂安,自谓不减二主也。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惧危亡,必不敢懈怠。惟藉公等直言正谏,以相匡弼。若惟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贞观十八年, 太宗将伐高丽, 其莫离支遣使贡白金。黄门侍郎褚遂良谏曰:“莫离支虐杀其主,九夷所不容,陛下以之兴兵,将事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辱之耻。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大庙,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百官象之,又何诛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置诸大庙,其若之何?’夫《春秋》之书,百王取则,若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将何致伐?臣谓莫离支所献,自不合受。”太宗从之。

贞观十九年,高丽王高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献二美女,太宗谓其使曰:“朕悯此女离其父母兄弟于本国,若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并却还之本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朝集使说:“根据土地产出进贡,这是前代典籍中规定的,各州所产,就作为朝廷的贡品。近来听说都督、刺史为了追求名声,对自己所辖地区的贡品不满意,超出规定范围去寻求,互相模仿,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这非常劳民伤财,应该改正这种弊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贞观年间,林邑国进贡了一只白鹦鹉,这只鹦鹉聪明伶俐,特别善于应答,多次表达出对寒冷的痛苦。太宗怜悯它,把它交给使者,让使者把它放回森林。

贞观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派遣使者进贡地方特产,太宗对群臣说:“如果中国不安定,日南、西域的朝贡使者怎么会来呢?我有什么德行能够承受这些呢?看到这些,我反而感到忧虑和恐惧。近代能够统一天下,开拓边疆的,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暴虐,到他的儿子就灭亡了。汉武帝骄奢,国家几乎灭亡。我提着三尺剑平定四海,远方的夷族都来归顺,亿万百姓安居乐业,自认为不逊色于这两位君主。然而这两位君主在晚年都不能自保,因此我常常担心国家的危亡,不敢懈怠。希望你们能够直言进谏,帮助我纠正错误。如果只是赞美我的优点,隐瞒我的过失,一起说些奉承的话,那么国家的危亡,很快就会到来。”

贞观十八年,太宗准备征讨高丽,高丽的莫离支派遣使者进贡白金。黄门侍郎褚遂良进谏说:“莫离支残杀他的君主,是九夷所不容的,陛下因此兴兵,准备讨伐他,为辽东的人民报仇雪耻。古代讨伐弑君的贼人,不接受他们的贿赂。从前宋督送给鲁君郜鼎,桓公把它放在大庙里,臧哀伯进谏说:‘君主应该昭示德行,杜绝邪恶,现在却毁灭德行,树立邪恶,把贿赂的器物放在大庙里,百官效仿,又怎么能惩罚他们呢?武王攻克商朝,把九鼎迁到雒邑,义士尚且有人非议,何况把昭示邪恶的贿赂器物放在大庙里,这怎么行呢?’《春秋》的记载,是历代君王的准则,如果接受不臣之人的礼物,接纳弑逆之人的朝贡,不认为是过错,那还怎么去讨伐他们呢?我认为莫离支所献的礼物,不应该接受。”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贞观十九年,高丽王高藏和莫离支盖苏文派遣使者进献两位美女,太宗对使者说:“我怜悯这两位女子离开她们的父母兄弟来到本国,如果因为喜欢她们的美色而伤害她们的心,我不会接受的。”于是把她们送回了本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朝集使:唐朝时期,各州每年派遣到京城朝见皇帝的使者。

任土作贡:指各地根据本地特产向朝廷进贡的制度。

都督、刺史:唐朝地方行政长官,都督负责军事,刺史负责民政。

林邑国:古代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一个国家。

疏勒、朱俱波、甘棠:古代西域的国家或地区。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皇帝。

莫离支:高丽国的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黄门侍郎:唐朝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传达诏令。

宋督遗鲁君以郜鼎:典故,指宋国的督遗将郜鼎赠送给鲁国国君,引发争议。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著名的霸主。

臧哀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直言进谏著称。

武王克商:指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的历史事件。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权力的九个大鼎。

雒邑:古代地名,今河南洛阳。

高丽王高藏:高丽国的国王。

盖苏文:高丽国的莫离支,即宰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评注

《贞观政要》中的这段记载,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太宗在贞观二年对朝集使的讲话中,批评了地方官员为了追求声名而过度进贡的行为,强调应当根据地方特产进贡,避免劳民伤财。这体现了太宗注重民生、反对铺张浪费的治国思想。

贞观中,林邑国进贡白鹦鹉,太宗因怜悯其苦寒之言,将其归还自然。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太宗对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外国贡品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仁政和宽厚的国际交往理念。

贞观十二年,太宗在面对西域国家的朝贡时,表现出谦逊和自省。他提到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警示自己和群臣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重蹈覆辙。这种历史反思和自我警醒的态度,是贞观之治能够持续的重要原因。

贞观十八年,太宗在准备征伐高丽时,面对莫离支的贡品,黄门侍郎褚遂良以历史典故进谏,指出接受弑君者的贡品是不合适的。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显示了他对历史教训的重视和对臣子直言进谏的尊重。

贞观十九年,高丽王和莫离支进献美女,太宗以怜悯之心拒绝,并将她们送还本国。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太宗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展示了他对外交礼仪的尊重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多个具体事例,生动地描绘了唐太宗在贞观年间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他注重民生、尊重生命、谦逊自省、重视历史教训、尊重臣子直言、维护国家尊严,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石,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