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臣子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而经营衣食,以不误农时为根本。不误农时,只有君主简朴宁静才能做到。如果战争频繁,土木工程不断,却想不耽误农时,这怎么可能呢?”
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兴土木,人力耗尽,祸难随之而来。他们难道不想让人民安定吗?只是失去了安定人民的正确方法。隋朝灭亡的教训就在眼前,陛下亲自经历了隋朝的弊端,知道如何改变。然而,开始容易,坚持到底却很难。希望陛下能始终如一,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太宗说:“你说得对。安定人民、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无为而治,人民就会安乐;君主欲望过多,人民就会受苦。我之所以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就是为了自我激励。”
贞观二年,京城发生旱灾,蝗虫大量出现。太宗到御花园查看庄稼,看到蝗虫,抓了几只并诅咒说:“人民以粮食为命,而你们却吃掉它,这是在害百姓。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你们如果有灵,就只吃我的心,不要伤害百姓。”说完就要吞下蝗虫,左右的人急忙劝阻说:“恐怕会生病,不能这样做。”太宗说:“我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生病呢?”于是吞下了蝗虫。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有关部门上书说:“皇太子将要举行冠礼,应该选择二月为吉日,请求调集军队以备礼仪所需。”太宗说:“现在正是春耕时节,恐怕会妨碍农事。”于是下令改在十月举行。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说法,二月是最吉利的。”太宗说:“阴阳家的禁忌,我不信。如果一举一动都要依从阴阳,不顾理义,想求得福佑,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一切都遵循正道,自然会常常遇到吉利。况且吉凶在于人,怎么能依赖阴阳的禁忌呢?农时非常重要,不能有丝毫耽误。”
贞观十六年,太宗因为天下粮食价格普遍每斗值五钱,特别便宜的地方每斗值三钱,于是对身边的臣子说:“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粮食为命。如果粮食歉收,那么亿万百姓就不再属于国家了。既然现在粮食如此丰收,我作为亿万百姓的父母,只想亲自力行节俭,决不会轻易奢侈。我常常想赐予天下人富贵,现在减免徭役赋税,不耽误农时,让每家每户都能安心耕种,这就是富。推行礼让,使乡里之间,年轻人尊敬长者,妻子尊敬丈夫,这就是贵。只要天下人都能这样,我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会感到快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注解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开明的政治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王珪:唐朝初年的大臣,曾任宰相,以直言敢谏著称。
秦皇、汉武:分别指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位以开疆拓土和加强中央集权著称的皇帝。
亡隋之辙:指隋朝因过度扩张和奢侈而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
蝗虫:一种农业害虫,大量出现时会严重损害农作物,导致饥荒。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仪式,标志着正式成为社会的一员。
阴阳家: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流派,强调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
粟价:指粮食的价格,特别是小米的价格,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评注
这段文本选自《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与大臣们的对话和决策,展现了贞观之治的政治理念和实践。
首先,太宗强调‘凡事皆须务本’,即治理国家要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确保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反映了太宗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其次,太宗在与王珪的对话中,反思了秦皇、汉武的过失,指出过度扩张和奢侈会导致国家衰败。这一反思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自身统治的警示,体现了太宗的历史洞察力和自我反省精神。
在蝗灾事件中,太宗表现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他亲自吞食蝗虫,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来转移灾祸,这一行为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充分体现了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此外,太宗在太子冠礼和粟价问题上的决策,进一步展现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阴阳迷信的摒弃。他坚持以农时为本,反对因礼仪和迷信而妨碍农事,体现了务实和理性的治国态度。
最后,太宗在谈到粟价时,再次强调‘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并提出了通过节俭和礼让来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对话,生动地展现了贞观之治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开明、务实和仁爱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