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忠义-原文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
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
遂解兵遁于野。
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
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因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
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
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
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
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
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
初,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閤下,思廉泣拜而去。
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贞观二年,将葬故息隐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书右丞魏征与黄门侍郎王珪请预陪送。
上表曰:“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出入龙楼,垂将一纪。
前宫结衅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从夷戮,负其罪戾,置录周行,徒竭生涯,将何上报?
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冈有感,追怀棠棣,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卜葬二王,远期有日。
臣等永惟畴昔,忝曰旧臣,丧君有君,虽展事君之礼;宿草将列,未申送往之哀。
瞻望九原,义深凡百,望于葬日,送至墓所。”
太宗义而许之,于是宫府旧僚吏,尽令送葬。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
王珪曰:“臣闻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见群贼纵横,遂转骑远诣江都,谏炀帝,令还京师。
既不受其言,后更涕泣极谏,炀帝怒,乃远使追兵,身死瘴疠之地。
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 宇文化及起逆, 盛惟一身,抗拒而死。”
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
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
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
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
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言尽,追兵擒之。
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
此之忠节,足可嘉尚。”
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贞观六年,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
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
今赏公忠謇,有此迁授。”
叔达对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
臣所以竭诚进谏。”
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
贞观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闻,及身殁后,其家卖珠。
太宗闻之,乃宣于朝曰:“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举者岂得无罪?
必当深理之,不可舍也。”
侍中魏征承间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浊,未见受财之所,今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
自圣朝以来,为国尽忠,清贞慎守,终始不渝,屈突通、张道源而已。
通子三人来选,有一匹羸马,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一言及之。
今弘节为国立功,前后大蒙赏赉,居官殁后,不言贪残,妻子卖珠,未为有罪。
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旁责举人,虽云疾恶不疑,是亦好善不笃。
臣窃思度,未见其可,恐有识闻之,必生横议。”
太宗抚掌曰:“造次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不容易。
并勿问之。
其屈突通、张道源儿子,宜各与一官。”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
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
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出使?
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
公等能正朕不?
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
乃即令李靖充使。
贞观九年,萧瑀为尚书左仆射。
尝因宴集,太宗谓房玄龄曰:“武德六年已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
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
乃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瑀拜谢曰:“臣特蒙诫训,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贞观十一年,太宗行至汉太尉杨震墓,伤其以忠非命,亲为文以祭之。
房玄龄进曰:“杨震虽当年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明,停舆驻跸,亲降神作,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
不觉助伯
起幸赖欣跃于九泉之下矣。伏读天文,且感且慰,凡百君子,焉敢不勖励名节,知为善之有效!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狄人杀卫懿公,尽食其肉,独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内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觅此人,恐不可得。”
特进魏征对曰:“昔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襄子执而获之,谓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子乃委质智伯,不为报仇;今即为智伯报仇,何也?’让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众人遇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在君礼之而已。亦何谓无人焉?”
贞观十二年,太宗幸蒲州,因诏曰:“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往在大业,受任河东,固守忠义,克终臣节。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爰践兹境,追怀往事,宜锡宠命,以申劝奖。可追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
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中书侍郎岑文本曰:“梁、陈名臣,有谁可称?复有子弟堪招引否?”
文本奏言:‘隋师入陈,百司奔散,莫有留者,惟尚书仆射袁宪独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表请劝进,宪子国子司业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之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今为建昌令,清贞雅操,实继先风。”
由是召拜晋王友,兼令侍读,寻授弘文馆学士。
贞观十五年,诏曰:“朕听朝之暇,观前史,每览前贤佐时,忠臣徇国,何尝不想见其人,废书钦叹!至于近代以来,年岁非远,然其胤绪,或当见存,纵未能显加旌表,无容弃之遐裔。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节子孙,有贞观已来犯罪配流者,宜令所司具录奏闻。”于是多从矜宥。
贞观十九年,太宗攻辽东安市城,高丽人众皆死战,诏令耨萨延寿、惠真等降,众止其城下以招之,城中坚守不动。每见帝幡旗,必乘城鼓噪。帝怒甚,诏江夏王道宗筑土山,以攻其城,竟不能克。太宗将旋师,嘉安市城主坚守臣节,赐绢三百匹,以劝励事君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忠义-译文
冯立,在武德年间担任东宫率,深受隐太子的宠信。
太子去世后,身边的人大多逃散,冯立叹息道:“怎么能活着时受他的恩惠,而死后却逃避他的灾难呢!”
于是他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经过苦战,杀死了屯营将军敬君弘。
他对部下说:“这算是稍微报答了太子的恩情。”
随后解散军队,逃到野外。
不久后,他前来请罪,太宗责备他说:“你昨天出兵来战,杀伤了我们的士兵,你打算怎么逃脱死罪?”
冯立流泪回答说:“我冯立出身事主,期望能效命于他,战斗当天,我无所顾忌。”
他悲痛得无法自持,太宗安慰并勉励他,任命他为左屯卫中郎将。
冯立对亲近的人说:“我遇到了莫大的恩惠,侥幸免于一死,最终应当以死来报答。”
不久,突厥军队到达便桥,冯立率领数百骑兵与敌人在咸阳交战,杀敌众多,所向披靡,太宗听说后赞叹不已。
当时齐王元吉府的左车骑谢叔方率领府兵与冯立联合抵抗,杀死了敬君弘和中郎将吕衡,王师士气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拿着元吉的首级展示给他们看,谢叔方下马痛哭,拜别后逃走。
第二天,谢叔方前来投降,太宗说:“这是个义士。”
下令释放他,任命他为右翊卫郎将。
贞观元年,太宗曾从容谈论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地说:“姚思廉不怕刀剑,以表明大节,即使与古人相比,也不逊色!”
姚思廉当时在洛阳,太宗寄给他三百段物品,并写信说:“想到你忠节的风范,所以有这些赠品。”
当初,大业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侑的侍读,当义军攻占京城时,代王府的僚属大多惊慌逃散,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不弃。
士兵们要上殿,姚思廉厉声对他们说:“唐公举义兵,本是为了匡扶王室,你们不应该对王无礼!”
众人听从了他的话,于是稍稍退后,排列在台阶下。
不久,高祖到来,听说后认为他忠义,允许他扶代王侑到顺阳閤下,姚思廉哭泣着拜别离去。
见到的人都感叹说:“忠烈之士,仁者有勇,说的就是他啊!”
贞观二年,将要安葬故息隐王建成和海陵王元吉,尚书右丞魏征与黄门侍郎王珪请求陪同送葬。
他们上表说:“我们过去受命于太上皇,委身于东宫,出入龙楼,将近十二年。
前宫结怨于宗社,得罪了人神,我们未能以死相报,甘愿接受惩罚,背负罪责,记录在案,徒然耗尽生命,如何报答?
陛下德光照耀四海,道义超越前王,登上山岗有感,追念兄弟之情,明示社稷的大义,申明骨肉的深恩,卜算安葬二王的日子,已经不远。
我们永远怀念过去,惭愧地称为旧臣,丧君有君,虽然尽到了事君的礼节;但坟墓即将排列,未能表达送葬的哀思。
瞻望九原,义深凡百,希望在安葬之日,能送到墓地。”
太宗认为他们忠义,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宫府的旧僚吏,全部命令送葬。
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说:“忠臣烈士,哪个朝代没有,你们知道隋朝谁是忠贞之士吗?”
王珪说:“我听说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看到群贼横行,于是骑马远赴江都,劝谏炀帝,让他返回京师。
炀帝不听他的劝告,后来他再次痛哭流涕地极力劝谏,炀帝大怒,派兵追杀他,他死在瘴疠之地。
还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发动叛乱,独孤盛独自一人,抵抗而死。”
太宗说:“屈突通是隋朝将领,曾与国家在潼关作战,听说京城陷落,便率兵东逃。
义军追到桃林,我派他的家人去招抚,他立刻杀了我的使者。
我又派他的儿子去,他说:‘我受隋朝驱使,已经侍奉了两代皇帝,现在是我尽忠的时候,你过去是我家的儿子,现在是我家的仇敌。’
于是射箭攻击,他的儿子逃走,所率领的士兵大多溃散。
屈突通独自一人,向东南方向痛哭哀悼,说:‘我受国恩,担任将帅,智力和力量都已耗尽,导致这样的败亡,并非我不竭诚于国。’
说完,追兵抓住了他。
太上皇授予他官职,他每次都托病坚决推辞。
这样的忠节,值得嘉奖。”
于是命令有关部门,调查大业年间因直谏被杀者的子孙,并上报。
贞观六年,任命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太宗对他说:“武德年间,你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说明我有平定天下的大功,不可被贬退。
我本性刚烈,如果受到压制,恐怕会因忧愤而病危。
现在奖赏你的忠诚,所以有此升迁。”
陈叔达回答说:“我看到隋朝父子自相残杀,导致灭亡,怎能眼睁睁看着覆车而不改前辙?
所以我竭诚进谏。”
太宗说:“我知道你不仅仅是为了我一个人,而是为了社稷的考虑。”
贞观八年,之前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廉谨慎著称,去世后,他的家人卖掉了珍珠。
太宗听说后,在朝堂上宣布:“这个人一生清廉,宰相们都称赞他,现在既然这样,推荐他的人难道没有罪过吗?
一定要深究,不能放过。”
侍中魏征趁机说:“陛下过去说这个人清廉,没有看到他受贿的地方,现在听说他卖珍珠,就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自从圣朝建立以来,为国尽忠,清廉谨慎,始终不渝的,只有屈突通、张道源而已。
屈突通的三个儿子来选官,只有一匹瘦马,张道源的儿子无法自立,没有人提到他们。
现在李弘节为国立功,前后受到大量赏赐,居官去世后,没有说他贪残,妻子卖珍珠,也不算是罪过。
审查清廉的人,不去过问,怀疑贪浊的人,却责备推荐者,虽然说是疾恶如仇,但也是好善不坚定。
我私下思考,觉得这样做不妥,恐怕有见识的人听到,必定会产生非议。”
太宗拍手说:“匆忙之间没有深思,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才知道谈论不容易。
不要再追究了。
屈突通、张道源的儿子,应该各授予一个官职。”
贞观八年,太宗将要派遣各道的黜陟使,畿内道还没有合适的人选,太宗亲自决定,问房玄龄等人说:“这个道的事务最重要,谁可以担任使者?”
右仆射李靖说:“畿内事务重大,非魏征不可。”
太宗脸色一变说:“我现在要去九成宫,也不是小事,怎么能派魏征出使?
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他分开,正是因为他能指出我的得失。
你们能纠正我吗?
为什么随便发表意见,这很不合理。”
于是立即命令李靖担任使者。
贞观九年,萧瑀担任尚书左仆射。
一次在宴会上,太宗对房玄龄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的心思,我在那个时候,不被兄弟所容,确实有功高不赏的恐惧。
萧瑀不能用厚利诱惑,不能用刑罚恐吓,真是社稷之臣。”
于是赐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萧瑀拜谢说:“我特别受到陛下的训诫,允许我以忠诚和正直行事,即使死的那一天,也如同活着的时候。”
贞观十一年,太宗行至汉太尉杨震的墓前,感伤他因忠诚而不得善终,亲自写文祭奠他。
房玄龄进言说:“杨震虽然当年夭折,数百年后才遇到圣明之君,停下车驾,亲自祭奠,可以说是虽死犹生,没而不朽。
不觉助伯
我幸运地在九泉之下感到欣喜和激动。我阅读天文,既感动又安慰,所有的君子,怎么敢不勉励自己的名节,知道行善是有效的!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侍臣说:“狄人杀了卫懿公,吃光了他的肉,只留下他的肝。懿公的臣子弘演呼天大哭,自己取出自己的肝,将懿公的肝放入自己的腹中。现在要找这样的人,恐怕找不到了。”
特进魏征回答说:“从前豫让为智伯报仇,想刺杀赵襄子,襄子抓住他并问他:‘你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灭了他们,你却委身于智伯,不为他们报仇;现在却为智伯报仇,为什么?’豫让回答说:‘我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他们以普通人对待我,我以普通人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对待我,我以国士回报他。’关键在于君主如何对待臣子。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贞观十二年,太宗到蒲州,下诏说:“隋朝的鹰击郎将尧君素,过去在大业年间,受命于河东,坚守忠义,最终完成了臣子的节操。虽然桀犬吠尧,违背了倒戈的意愿,但疾风劲草,确实表现了岁寒之心。我来到这个地方,追忆往事,应该赐予他荣耀的命令,以示鼓励和奖励。可以追赠他为蒲州刺史,并寻找他的子孙来报告。”
贞观十二年,太宗对中书侍郎岑文本说:“梁、陈两朝的名臣,有谁值得称赞?还有他们的子弟可以招引吗?”
岑文本上奏说:“隋军进入陈朝,百官都逃散了,没有人留下,只有尚书仆射袁宪独自留在他的君主身边。王世充将要接受隋朝的禅让,群臣上表劝进,袁宪的儿子国子司业承家,借口生病独自不签名。这对父子,足以称为忠烈。承家的弟弟承序,现在是建昌县令,清廉正直,确实继承了先辈的风范。”
于是召拜他为晋王友,兼任侍读,不久又授予弘文馆学士的职位。
贞观十五年,太宗下诏说:“我在听朝之余,阅读前朝历史,每次看到前贤辅佐时政,忠臣为国捐躯,何尝不想见到他们,放下书卷感叹!至于近代以来,年代并不遥远,但他们的后代,或许还在,即使不能显赫地表彰,也不应该将他们遗弃在远方。那些周、隋两代的名臣及忠节子孙,有贞观以来因犯罪被流放的,应该命令有关部门详细记录并上奏。”于是大多得到了宽恕。
贞观十九年,太宗攻打辽东安市城,高丽人都拼死战斗,太宗下令耨萨延寿、惠真等人投降,众人停在城下招降,城中坚守不动。每次看到皇帝的旗帜,必定在城上鼓噪。太宗非常愤怒,下令江夏王道宗筑土山,以攻打城池,最终未能攻克。太宗准备撤军时,赞赏安市城主坚守臣子的节操,赐予他三百匹绢,以鼓励那些事君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忠义-注解
玄武门:唐朝长安城北门,因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发动玄武门之变而著名。
隐太子:指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因与李世民争夺皇位失败而被杀。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贞观之治闻名。
突厥:古代中亚游牧民族,曾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便桥:长安城外的一座桥梁,因突厥入侵而成为战场。
齐王元吉: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与李建成一同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敬君弘:唐朝将领,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冯立所杀。
尉迟敬德:唐朝开国名将,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人物。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著称。
姚思廉:隋朝官员,以忠节著称,唐太宗对其忠义行为表示赞赏。
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进谏闻名。
屈突通:隋朝将领,以忠节著称,唐太宗对其忠义行为表示赞赏。
李靖:唐朝开国名将,以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
萧瑀:唐朝官员,以忠诚和正直著称,唐太宗对其评价极高。
杨震:东汉时期的名臣,以清廉和忠直著称。
九泉之下:指地下深处,常用来比喻死后所在的地方。
狄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杀害卫懿公的敌人。
卫懿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被狄人杀害。
弘演:卫懿公的臣子,以忠诚著称,自剖其腹以纳懿公之肝。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的刺客,以忠诚和复仇闻名。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被赵襄子所杀。
赵襄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智伯的敌人。
尧君素:隋朝的将领,以忠诚和坚守臣节著称。
袁宪:南朝陈的尚书仆射,以忠诚著称。
承家:袁宪的儿子,以忠诚和贞节著称。
承序:袁宪的另一个儿子,以清廉和贞节著称。
安市城:高丽的一座城池,唐太宗攻打时,城主坚守臣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忠义-评注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唐朝初年忠臣烈士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氛围。冯立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体现了他对太子的忠诚和对责任的担当。他不仅在太子死后率兵反抗,还在战后主动请罪,表现出极高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感。唐太宗对他的宽恕和重用,也反映了太宗对忠臣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珍惜。
姚思廉在隋朝灭亡时的表现,同样体现了忠臣的气节。他在代王侑身边不离不弃,面对兵士的无礼行为,他敢于直言,维护了王室的尊严。唐太宗对他的赞赏和赠礼,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忠臣精神的推崇。
魏征、屈突通、李靖、萧瑀等人物的故事,进一步展现了唐朝初年忠臣烈士的形象。魏征以直言进谏闻名,屈突通以忠节著称,李靖以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闻名,萧瑀以忠诚和正直著称。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品德和才能,也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清明、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
唐太宗对这些忠臣烈士的赞赏和重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和胸怀。他不仅能够识别和重用人才,还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这种宽容和智慧,是贞观之治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唐朝初年忠臣烈士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氛围。这些忠臣烈士的事迹,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忠臣精神的推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忠诚、贞节、坚守臣节等传统美德。首先,太宗提到卫懿公被狄人杀害,其臣子弘演自剖其腹以纳懿公之肝,这一行为体现了极致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接着,太宗与魏征讨论豫让为智伯报仇的故事,豫让的行为表明了他对智伯的忠诚,即使智伯已经灭亡,他仍然愿意为其复仇,这种忠诚超越了个人恩怨,体现了‘国士’的风范。
太宗在蒲州追赠尧君素为蒲州刺史,并寻找其子孙,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尧君素忠诚的肯定,也是对后世臣子的激励。太宗通过这一举动,强调了忠诚和坚守臣节的重要性。
太宗与岑文本讨论梁、陈名臣时,岑文本提到袁宪及其子承家、承序的忠诚和贞节,太宗因此召拜承序为晋王友,并授弘文馆学士。这一系列行为表明太宗对忠诚和贞节的重视,并通过实际行动来表彰和激励这些美德。
最后,太宗在攻打安市城时,虽然高丽人坚守城池,但太宗最终嘉奖了安市城主的坚守臣节,赐绢三百匹以劝励事君者。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太宗的宽宏大量,也再次强调了忠诚和坚守臣节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忠诚、贞节、坚守臣节等传统美德,并通过太宗的行为,强调了这些美德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