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孝友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孝友-原文

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

及居丧,尤甚柴毁。

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

虞世南,初仕隋,历起居舍人。

宇文化及杀逆之际,其兄世基时为内史侍郎,将被诛,世南抱持号泣,请以身代死,化及竟不纳。

世南自此哀毁骨立者数载,时人称重焉。

韩王元嘉,贞观初,为潞州刺史。

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

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

元嘉闺门修整,有类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

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

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

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

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

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

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

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也。”

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

贞观中,有突厥史行昌直玄武门,食而舍肉,人问其故,曰:“归以奉母。”

太宗闻而叹曰:“仁孝之性,岂隔华夷?”

赐尚乘马一匹,诏令给其母肉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孝友-译文

司空房玄龄侍奉继母,能够以和颜悦色地照顾,恭敬谨慎超过常人。

他的母亲生病时,他请医生到家里,必定亲自迎接并哭泣。

到了守丧期间,他更是瘦弱不堪。

太宗命令散骑常侍刘洎前去安慰他,并赠送了床、粥和盐菜。

虞世南最初在隋朝任职,历任起居舍人。

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时,他的哥哥虞世基当时是内史侍郎,即将被杀,虞世南抱着他哭泣,请求代替他去死,但宇文化及最终没有接受。

虞世南从此哀伤过度,骨瘦如柴,持续了数年,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

韩王元嘉在贞观初年担任潞州刺史。

当时他十五岁,在州里听说太妃生病,便哭泣不吃饭,到了京城发丧时,哀伤过度,超过了礼仪的要求。

太宗赞赏他的真诚,多次安慰和鼓励他。

元嘉的家庭生活整洁有序,像寒门士大夫一样,与他的弟弟鲁哀王灵夔非常友爱,兄弟相见时,像普通百姓一样行礼。

他修身养性,内外一致,当时的诸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霍王元轨在武德年间,最初被封为吴王。

贞观七年,他担任寿州刺史,因为高祖去世,他离职守丧,哀伤过度,瘦弱不堪。

从此以后,他经常穿着布衣,表示有终身的哀伤。

太宗曾经问侍臣:“我的子弟中谁最贤能?”

侍中魏征回答说:“我愚昧无知,不完全了解他们的才能,只有吴王多次与我交谈,我每次都不自觉地感到自愧不如。”

太宗说:“你认为前代谁可以与他相比?”

魏征说:“在经学文雅方面,可以与汉代的间、平相比,至于孝行,则像古代的曾参、闵子骞一样。”

因此,太宗对霍王元轨的宠爱更加深厚,并命令他娶魏征的女儿为妻。

贞观年间,有一个突厥人史行昌在玄武门当值,吃饭时把肉留下来,别人问他原因,他说:“带回去给母亲吃。”

太宗听说后感叹道:“仁孝的本性,难道会因为华夷之别而有所不同吗?”

于是赐给他一匹尚乘马,并下令给他母亲提供肉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孝友-注解

色养:指以和颜悦色、恭敬的态度侍奉父母。

柴毁:形容因过度悲伤而身体消瘦,如同柴火般干瘦。

起居舍人:古代官职名,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起居。

内史侍郎:隋唐时期的官职,属于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等事务。

哀毁骨立:形容因极度悲伤而身体消瘦,骨骼突出。

布衣:指平民百姓,此处形容韩王元嘉兄弟之间的交往如同普通百姓般朴素。

曾、闵:指曾参和闵损,均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孝子。

玄武门:唐代长安城的北门,是皇帝出入的重要通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孝友-评注

本文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孝行故事,展现了唐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和推崇。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唐代的深远影响。

首先,房玄龄的故事展示了他在侍奉继母时的恭敬和孝顺。他不仅在继母生病时亲自迎接医生,还在继母去世后表现出极度的悲伤,甚至因此身体消瘦。这种孝行不仅得到了太宗的赞赏,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其次,虞世南的故事则突出了他在兄长面临生死危机时的兄弟情深。他不仅愿意代替兄长去死,还在兄长去世后长期沉浸在悲痛之中,身体消瘦。这种兄弟情深的孝行,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赞誉。

韩王元嘉的故事则进一步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他在得知太妃生病后,立即停止进食,表现出极度的悲伤。他的孝行不仅得到了太宗的嘉奖,也成为了当时诸王中的楷模。

霍王元轨的故事则展示了他在父亲去世后的孝行。他不仅因悲伤而身体消瘦,还长期穿着布衣,以示对父亲的怀念。这种孝行得到了太宗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宠遇。

最后,突厥史行昌的故事则展示了孝道跨越民族和文化的普遍性。他在得到食物后,首先想到的是将其带回家中奉养母亲。这种孝行不仅得到了太宗的赞赏,也体现了孝道在唐代社会中的普遍认同。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孝行故事,展示了唐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和推崇。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唐代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五-论孝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