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
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仲尼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
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仍赐绢有差。
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能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
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 怀禄之人, 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
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
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译文
唐太宗威严庄重,百官进见时,都感到手足无措。
太宗知道这种情况后,每次接见大臣奏事时,都会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他们的直言进谏,了解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大臣们说:“人要看清自己,必须借助明镜;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君主如果自以为是,臣子又不加以纠正,想要不危亡,怎么可能呢?所以君主失去国家,臣子也不能独自保全自己的家。至于隋炀帝暴虐无道,臣子们不敢进谏,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每当看到不利于百姓的事情,一定要极力进谏。”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国家不会得到治理;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国家也不会得到治理。只有君臣之间像鱼水一样和谐,国家才能安定。我虽然不够英明,但幸好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能通过你们的直言进谏,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头经过绳墨的矫正才能正直,君主听从谏言才能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七位敢于直言的臣子,如果谏言不被采纳,他们就会相继以死相谏。陛下广开圣明的思路,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臣子们身处一个不忌讳直言的时代,实在愿意竭尽自己的愚忠。”
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下诏命令从此以后宰相入宫商议国事时,一定要让谏官随同入内,参与政事的讨论。如果有进谏的言论,太宗一定会虚心采纳。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们说:“英明的君主会反思自己的短处并加以改进,昏庸的君主则会掩饰自己的短处而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自夸,掩饰短处,拒绝谏言,确实很难触犯他。虞世基不敢直言进谏,或许不算大罪。从前箕子假装疯癫以保全自己,孔子也称他为仁人。等到隋炀帝被杀时,虞世基是否应该一同赴死呢?”
杜如晦回答说:“天子有敢于直言的臣子,即使君主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时,他也像箭一样直。’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采纳谏言,就闭口不言呢?他贪图安逸,占据高位,又不能辞职退隐,这与箕子假装疯癫而离开的情况不同。从前晋惠帝的贾后要废黜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然不能极力抗争,只是阿谀奉承以求自保。等到赵王司马伦起兵废黜贾后,派人逮捕张华时,张华说:‘废黜太子那天,我并非没有进言,只是当时不被采纳。’使者说:‘你身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既然进言不被采纳,为什么不引退呢?’张华无言以对,最终被斩首,并灭了三族。古人说:‘国家危难时不扶持,国家倾覆时不匡救,那还要宰相做什么呢?’所以‘君子在面临大节时是不可动摇的。’张华既不能坚持正直的节操,又不能通过谦逊的言辞保全自己,作为臣子的节操已经丧失了。虞世基位居宰相,处于可以进谏的位置,竟然没有一句谏言,确实应该一同赴死。”
太宗说:“你说得对。君主必须有忠良的臣子辅佐,才能自身安宁、国家安定。隋炀帝难道不是因为下面没有忠臣,自己听不到过失,恶行积累,祸患满盈,最终导致灭亡的吗?如果君主的行为不当,臣子又不进谏匡正,只是一味阿谀奉承,事事都说好,那么君主就是昏君,臣子就是谄臣,昏君谄臣在一起,国家的危亡就不远了。我现在立志要君臣上下,各自尽忠,互相切磋,以成就治国的正道。你们各自应当尽力进谏,匡正我的过失,我绝不会因为你们的直言违背我的意愿而责备你们。”
贞观三年,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很多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把它们都贴在墙上,进出时观看思考。我之所以孜孜不倦,是想了解臣子们的心意。每次思考政事,常常到三更才睡觉。也希望你们能不懈努力,以符合我的心意。”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大多任性喜怒,高兴时就滥赏无功之人,发怒时就滥杀无罪之人。所以天下大乱,无不由此而起。我现在日夜以此为戒,常常希望你们能尽情进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能因为别人的话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护短不采纳呢?如果不能接受谏言,又怎么能去进谏别人呢?”
贞观六年,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上奏的封事符合旨意,召见他们并说:“我纵观自古以来臣子尽忠的事迹,如果遇到明君,就应该竭诚进谏,像龙逄、比干那样,即使被杀也不后悔。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很难。我又听说龙可以被驯服,但它的喉下有逆鳞。你们不避触犯逆鳞,各自进献封事。如果你们能一直这样,我怎么会担心国家的倾覆呢!每次想到你们的忠心,我都不能忘怀,所以设宴与你们同乐。”并赐给他们不同数量的绢帛。
太常卿韦挺曾上疏陈述得失,太宗赐书说:“你所上的意见,确实是正直的言论,言辞和道理都很可观,我感到非常欣慰。从前齐国危难时,管仲有射中齐桓公衣带钩的罪过;蒲城之战时,勃鞮有斩断晋文公衣袖的仇恨,但齐桓公不因此怀疑管仲,晋文公也待勃鞮如旧。这难道不是因为各为其主,忠心不二吗?你的忠诚,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始终保持这种节操,就能永远保全美名。如果懈怠了,岂不可惜?希望你始终勉励自己,为后人树立榜样,让后人看今天,就像我们今天看古人一样,这不是很美吗?我近来没有听到自己的过失,也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全靠你们竭尽忠诚,多次进献良言,滋润我的心怀,真是难以言表!”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们说:“我每次闲居静坐时,都会自我反省,常常担心自己上不合天意,下被百姓怨恨。只希望有正直的人进谏,使我的耳目通达,下面没有怨气积滞。近来看到有人来奏事时,大多感到恐惧,言语失序。平常奏事尚且如此,何况是进谏呢?一定会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进谏时,即使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会因此责备他们。如果立刻发怒责备,恐怕人们会更加恐惧,怎么还敢再进言呢?”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们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
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采纳谏言,确实应该有进谏的人。但古人说:‘不被信任时进谏,会被认为是诽谤;被信任时不进谏,就会被认为是尸位素餐。’但人的才能和器量各有不同,懦弱的人,心怀忠诚却不敢进言;疏远的人,担心不被信任而不敢进言;贪图禄位的人,担心对自己不利而不敢进言。所以大家都保持沉默,随波逐流过日子。”
太宗说:“确实如你所说。我常常想,臣子想要进谏,却害怕死亡的祸患,这与赴汤蹈火、冒着刀剑的危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是极其困难的事。所以大禹拜谢善言,难道不正是为此吗!我现在敞开胸怀,接纳谏言。你们不必害怕,尽管直言进谏。”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够自知的人是明智的,但这确实很难。比如那些擅长写文章的人,技艺高超的人,都自认为自己的长处是别人比不上的。如果让名工巧匠来评判他们的作品,那些粗劣的言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暴露出来。由此说来,君主必须有敢于匡正过失的臣子,指出他的错误。一天要处理万机,一个人来决断,即使再忧劳,又怎么能尽善尽美呢?我常常想到魏征随时进谏,多次指出我的过失,就像明镜照形,美丑必现。”于是举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勉励他们。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
良说:“从前舜制作漆器,禹雕刻他的俎(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具),当时有十几个人劝谏舜和禹。在饮食器具这样的小事上,何必苦苦劝谏呢?”
遂良回答说:“雕刻和制作会损害农业生产,编织和刺绣会伤害女工的工作。最初创造奢侈和淫逸的行为,是导致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不停止,必然会用金来制作;金器不停止,必然会用玉来制作。所以忠臣必须在事情刚开始时就劝谏,等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就没有再劝谏的必要了。”
太宗说:“你说得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不当之处,无论是在刚开始时,还是在即将结束时,都应该进谏。我看了以前的历史,有些臣子劝谏事情,君主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答应了’,最终没有停止或改正。这就是导致国家危亡的祸患,可以轻易地等待它的到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注解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开明的政治和广纳谏言著称,开创了贞观之治。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一。
谏诤:指臣子对君主的直言规劝,目的是纠正君主的错误,促进政治清明。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以暴虐和拒谏著称,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虞世基:隋朝大臣,因未能直言进谏而被视为隋炀帝暴政的帮凶。
箕子:商朝末年的大臣,因劝谏纣王无效而佯狂自保,后被孔子称赞为仁者。
仲尼:孔子的字,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
张华:西晋大臣,因未能坚持正义而被赵王伦杀害。
魏征: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对贞观之治有重要贡献。
房玄龄:唐太宗时期的重要宰相,与杜如晦并称“房杜”,是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之一。
舜造漆器: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贤明著称。漆器是指用漆涂饰的器物,舜造漆器象征着文明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
禹雕其俎: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闻名。俎是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禹雕其俎体现了对礼仪的重视和工艺的精湛。
谏:古代臣子对君主的规劝和建议,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互动和制约。
奢淫:指奢侈和放纵,常被视为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诤臣: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危亡之渐:指国家或政权逐渐走向衰败和灭亡的过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广纳谏言、虚心听取臣子意见的政治风格。太宗深知君主若不能听取忠言,国家将陷入危难,因此他多次强调臣子应直言进谏,甚至鼓励他们在自己犯错时大胆指出。这种开明的政治态度,不仅体现了太宗作为明君的智慧,也为贞观之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中多次提到隋炀帝的暴政和拒谏,作为反面教材,警示太宗及其臣子。隋炀帝因护短拒谏,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而虞世基等大臣因未能直言进谏,也难逃历史的谴责。太宗通过对比隋朝的失败,强调了君臣之间相互信任、直言进谏的重要性。这种历史反思,不仅是对前朝的批判,也是对自身执政的警醒。
太宗与臣子的对话中,多次提到“鱼水”关系,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与相互依存。太宗认为,只有君臣之间像鱼和水一样紧密合作,国家才能安定。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也反映了太宗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他深知,君主的权力并非绝对,必须依靠忠臣的辅佐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如箕子、张华等,他们的故事被用来作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或警示。箕子因劝谏无效而佯狂自保,被孔子称赞为仁者;而张华因未能坚持正义,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这些历史典故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太宗言论的说服力。
太宗的虚心纳谏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他多次表示,即使臣子的谏言不合己意,也不会因此责罚他们。这种宽容的态度,极大地鼓励了臣子们直言进谏,形成了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太宗的这种政治智慧,不仅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保障,也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太宗与臣子之间互动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贞观之治的核心精神——广纳谏言、君臣共治。太宗的开明政治态度、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君臣关系的精准把握,共同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石。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
这段对话出自《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魏征的对话,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中谏言的重要性。
魏征以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的历史典故为例,说明即使是贤明的君主也会受到臣子的规劝。他强调,奢侈之风一旦开启,就会逐渐加剧,最终导致国家的危亡。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防微杜渐’的思想。
魏征提出‘诤臣必谏其渐’的观点,强调臣子应该在问题初现时就及时进谏,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时才提出。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唐太宗对魏征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强调无论问题处于初期还是已经严重,臣子都应该进谏。这种态度体现了唐太宗作为明君的胸怀和智慧,也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中君臣互动的特点。
这段对话还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中‘以史为鉴’的思想。唐太宗提到前史中有人臣谏事不被采纳的例子,认为这是导致国家危亡的原因之一。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视历史经验的特点。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体现了古代政论文的特点。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魏征成功地说服了唐太宗,展现了其作为诤臣的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唐代政治文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谏言、防微杜渐、以史为鉴等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