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原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

初仕隋,为隰城尉。

坐事,除名徙上郡。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

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

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

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

隐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

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閤谋议。

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迁中书令。

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十三年,加太子少师。

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

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

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玄龄遂止。

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

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谋帷幄。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累除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

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迁拜太子右庶子。

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

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吏部选事。

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

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

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

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

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

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

征乃就职。

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

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

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

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

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

每推诚尽

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

高祖遂归其尸。

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

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

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

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为长史,累封英国公。

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

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

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

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

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

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

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

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

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

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

及谒见,与语甚悦。

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

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

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译文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

最初在隋朝做官,担任隰城尉。

因事被牵连,被除名并流放到上郡。

太宗在渭北巡行时,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营门前拜见。

太宗一见到他,就像旧相识一样,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房玄龄遇到知己后,便竭尽全力。

当时,每次平定贼寇,大家都争相抢夺金银财宝,房玄龄却先收罗人才,将他们招入幕府,并与谋臣猛将暗中结交,各自竭尽全力。

后来多次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余年,一直负责文书工作。

隐太子、巢刺王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受到太宗的亲近和礼遇,非常厌恶他们,向高祖进谗言,导致他们被驱逐。

等到隐太子即将发动政变时,太宗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服,暗中引入宫中商议对策。

事情平息后,太宗进入东宫,提拔房玄龄为太子左庶子。

贞观元年,房玄龄升任中书令。

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为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他总管百官,日夜恭敬,尽心尽力,不希望任何事物失去应有的位置。

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

他通晓吏治,擅长文学,审定法令,力求宽大公平。

他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根据才能任用,不分亲疏贵贱。

人们称他为良相。

贞观十三年,加封为太子少师。

房玄龄认为自己担任宰相已有十五年,多次上表请求辞去职位,但太宗下诏不许。

贞观十六年,晋升为司空,仍然总管朝政,继续监修国史。

房玄龄再次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太宗派人对他说:“国家长期任用你,一旦突然没有良相,就像失去了双手。你如果体力不衰,不必辞让。如果感到衰老,再上奏告知。”

房玄龄于是不再坚持。

太宗又曾追思创业的艰难,辅佐大臣的匡扶,于是写了《威凤赋》来自喻,并赐给房玄龄,可见对他的称赞。

杜如晦,是京兆万年人。

武德初年,担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升任陕州总管府长史。

当时府中有很多才俊,被外调的人很多,太宗对此感到忧虑。

记室房玄龄说:“府中离开的人虽然多,但都不足惜。杜如晦聪明通达,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如果大王只想守成,他可能无用;但如果想经营四方,非他不可。”

太宗从此更加礼遇他,将他视为心腹,奏请他为府属,常参与机密谋划。

当时军国事务繁多,杜如晦处理事务如流水般顺畅,深得同僚的佩服。

多次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

隐太子失败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劳最大,被提拔为太子右庶子。

不久升任兵部尚书,封为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兼任侍中。

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管吏部选事。

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

至于朝廷的规模、典章制度,都由二人制定,深得当时的赞誉,时人称他们为“房杜”。

魏征,是巨鹿人。

最近迁居到相州的内黄。

武德末年,担任太子洗马。

看到太宗与隐太子暗中争斗,常劝隐太子早做打算。

太宗诛杀隐太子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

大家都为他感到危险。

魏征从容不迫地回答:“如果皇太子听从我的建议,就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太宗听后收敛了怒气,对他更加礼遇,提拔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召他到内室,询问政事。

魏征有治国的才能,性格刚直,不屈不挠。

太宗每次与他交谈,都非常高兴。

魏征也高兴遇到知己的君主,竭尽全力。

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进谏的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怎能做到这样!”

贞观三年,多次升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多有贡献。

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中钩还重,我任用你超过管仲,近代君臣相得,有谁能比得上我们?”

贞观六年,太宗到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过去是隐太子的人,我曾视他们为仇敌,没想到今天又同席。”

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尽心做事,值得嘉奖。我能提拔任用他,何必惭愧于古人?魏征每次犯颜直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重用他。”

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进言,我才敢说。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也不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

太宗非常高兴,各赐钱十五万。

贞观七年,代替王珪担任侍中,多次封为郑国公。

不久因病请求辞去职务,请求担任散官。

太宗说:“我从仇敌中提拔你,任命你为重要职务,你看到我的过错,从未不进谏。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可贵的?良匠将它锻造成器,才被人珍视。我自比为金,以你为良匠。虽然有病,但未衰老,怎能就这样辞去?”

魏征于是不再坚持。

后来再次坚决辞去职务,太宗同意他辞去侍中,授予特进,仍然掌管门下省事务。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皇孙出生,下诏宴请公卿。

太宗非常高兴,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房玄龄的功劳无人可比。贞观之后,尽心辅佐我,献纳忠言,安国利民,成就我今日功业,被天下所称道的,只有魏征。古代的名臣,谁能超过他?”

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庶人承乾在东宫,不修德业;魏王泰的宠爱日益增加,朝廷内外都有疑虑。

太宗听说后感到厌恶,对侍臣说:“当今朝臣中,忠诚正直的莫过于魏征,我派他教导皇太子,以断绝天下的非议。”

贞观十七年,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仍然掌管门下省事务。

魏征自称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必须有师傅,所以选中你,作为辅佐。知道你生病,可以躺着教导。”

魏征于是上任。

不久生病。

魏征家中原本没有正堂,太宗当时想建小殿,便停止工程,用材料为他建造正堂,五天就完工。

派中使赐给他布被素褥,满足他的喜好。

几天后,魏征去世。

太宗亲自前往痛哭,追赠司空,谥号文贞。

太宗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亲自书写在石碑上。

特别赐给他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来曾对侍臣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自己犯错。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于是流泪许久。

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常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的过错无人指出。我难道过去有过错,现在就没有了吗?所以臣子们只是顺从,不敢触犯龙颜!因此我虚心求教,反省自己。如果进言不被采纳,我心甘情愿;但如果采纳了却不进言,是谁的责任?从今以后,大家都要尽忠。如果有是非,直言不讳。”

王珪,是太原祁县人。

武德年间,担任隐太子中允,深受建成礼遇。

后来因牵连阴谋事件,被流放到嶲州。

建成被杀后,太宗即位,召他担任谏议大夫。

每次推诚尽

穿着丧服,准备君臣之礼,上表请求收葬。

高祖于是归还了他的尸体。

于是大举威仪,全军穿白衣,葬于黎阳山。

葬礼完成后,脱下丧服散去,朝野都认为这是义举。

不久被窦建德攻击,陷于建德,又自己脱身回到京师。

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平定他们。

贞观元年,被任命为并州都督,令行禁止,被称为称职,突厥非常畏惧。

太宗对侍臣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是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防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我现在委任李勣于并州,于是突厥畏惧威势远遁,边境安静,岂不胜过数千里长城吗?”

后来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任命李勣为长史,累封英国公。

在并州共十六年,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

李勣当时遇到急病,验方说须灰可以治疗,太宗亲自剪须为他配药。

李勣叩头见血,哭着表示感谢。

太宗说:“我是为了国家考虑,不必深谢。”

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任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

太宗又曾宴请,看着李勣说:“我将托付孤幼,想来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你过去不遗弃李密,现在怎么会辜负我呢!”

李勣擦泪致辞,咬指流血。

不久醉倒,御服覆盖他,他受到如此信任。

李勣每次行军,用兵筹算,临敌应变,行动符合时机。

自贞观以来,讨伐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都大破他们。

太宗曾说:“李靖、李勣二人,古代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

贞观五年,到京师,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

当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马周为常何陈述了二十多件便利之事,让他上奏,事情都符合旨意。

太宗对他的才能感到奇怪,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不是我的主意,而是我家客人马周的主意。”

太宗当天召见他,未到之前,共四次派遣使者催促。

等到谒见,与他交谈非常高兴。

任命他为门下省直,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马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所以行动无不中。

太宗曾说:“我对马周,暂时不见,就会想念他。”

十八年,历任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马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

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

太宗曾对侍臣说:“马周见事敏速,性格非常谨慎。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我比任用他,多称我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我,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注解

房玄龄:唐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封梁国公,是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之一。

杜如晦:唐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曾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蔡国公,与房玄龄并称“房杜”,是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之一。

魏征:唐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职,封郑国公,以直言进谏著称,是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之一。

王珪:唐朝初期政治家,曾任隐太子中允、谏议大夫等职,因牵连隐太子阴谋被流放,后为唐太宗所重用。

隐太子:指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因与李世民争夺皇位失败被杀。

巢刺王:指唐高祖李渊的另一个儿子李元吉,因与李建成一同反对李世民而被杀。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秦王府: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前的封地,是其政治和军事活动的中心。

太子左庶子:唐代东宫官员,负责太子的教育和辅导。

中书令:唐代中央政府的最高文官之一,相当于宰相。

尚书左仆射:唐朝宰相之一,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梁国公:唐朝封爵,房玄龄的封号。

太子少师:唐朝东宫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司空:唐朝三公之一,负责礼仪和祭祀。

威凤赋:唐太宗所作的一篇赋,用以自喻其功业。

蔡国公:唐朝封爵,杜如晦的封号。

谏议大夫:唐朝官职,负责进谏和监察。

秘书监: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典籍。

侍中:古代官名,为宰相之一,参与国家大政。

郑国公:唐朝封爵,魏征的封号。

太子太师:唐朝东宫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文贞:魏征的谥号,意为“文治武功,贞正不阿”。

特进:唐朝官职,授予有功之臣的荣誉职位。

门下省:唐朝中央机构之一,负责审核诏令和处理政务。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的盛世,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封事:古代臣子向皇帝秘密上奏的文书,内容多为谏言或机密事务。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称社稷,象征国家。

黄门侍郎:古代官名,负责传达皇帝诏令,参与政事。

太子右庶子:古代官名,负责辅导太子,参与东宫事务。

代国公:古代爵位名,国公为最高爵位之一,代国为封地名。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为文散官,多授予有功之臣。

尚书右仆射:古代官名,为尚书省副长官,参与国家大政。

卫国公:古代爵位名,国公为最高爵位之一,卫国为封地名。

文懿:古代谥号,文指有文采,懿指德行高尚。

凌烟阁: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的阁楼,内绘功臣画像。

黎州总管:古代官名,负责管理黎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右武侯大将军:古代官名,为武官高级职位,负责军事指挥。

服:指丧服,古代丧礼中亲属为死者所穿的特定服装,以示哀悼。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黎阳山:位于今河南省浚县,是唐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窦建德:隋末唐初的农民起义领袖,曾建立夏国。

并州都督: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长官,负责并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突厥:古代中亚的游牧民族,曾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英国公:唐代的爵位,属于国公级别,是贵族中的高级爵位。

兵部尚书:唐代中央政府的军事部门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太子詹事:唐代东宫官员,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马周:唐代官员,以机智和辩才著称,深得太宗信任。

中书舍人:唐代中央政府的文官,负责起草诏令和文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评注

本文通过叙述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王珪四位唐朝初期重要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和巩固唐朝政权过程中所依赖的智囊团。这四位人物不仅是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

房玄龄和杜如晦并称“房杜”,是唐太宗最为倚重的两位宰相。房玄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修养,协助唐太宗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和法令,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杜如晦则以聪明识达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著称,尤其在军事和政务处理上表现出色,深得太宗信任。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最为著名的谏臣,以直言进谏著称。他不仅在政治上为太宗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在文化上推动了唐朝的文学发展。魏征的忠诚和正直,使得太宗能够及时纠正错误,避免了许多可能的政治危机。

王珪虽然在早期因牵连隐太子阴谋而被流放,但后来被太宗重新启用,成为重要的谏议大夫。他的经历反映了太宗在用人上的宽容和智慧,能够不计前嫌,重用有才能的人。

这四位人物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也反映了唐太宗在用人上的高明之处。太宗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配职责,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此外,本文还通过太宗与这些臣子的互动,展现了太宗作为一位明君的胸怀和智慧。他不仅能够听取臣子的意见,还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确保了唐朝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王珪四位政治家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风貌和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贞观之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太宗与几位重要臣子的互动,展现了太宗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的治国理念。首先,太宗对王珪的直言进谏表示赞赏,并认为君主若能闻过则改,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种态度体现了太宗的开明与智慧,也为贞观之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太宗对李靖的评价极高,称其功绩“古今未有”,并封其为代国公。李靖在平定突厥、吐谷浑等战役中表现出色,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太宗对李靖的信任与重用,反映了其对武将的重视,也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虞世南作为文学之宗,深受太宗器重。太宗称其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这体现了太宗对文臣的重视。虞世南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在政治上为太宗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成为贞观时期文治的重要代表。

李勣的故事则展现了其忠诚与智慧。他在李密归唐后,主动将土地与人口归还朝廷,表现出极高的道德操守。太宗对其行为大为赞赏,赐姓李氏,并封其为黎州总管。李勣的忠诚与智慧,使其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也为太宗所倚重。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几位重要臣子的事迹,展现了唐太宗在用人上的智慧与胸怀。他既能虚心纳谏,又能重用文武之才,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唐代两位重要人物李勣和马周的事迹,反映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李勣是唐朝初年的重要将领,他在并州都督任上表现出色,有效地防御了突厥的侵扰,得到了太宗的赞赏。太宗通过李勣的例子,批评了隋炀帝的政策,强调了精选贤良的重要性。李勣的忠诚和能力使他成为太宗的重要助手,甚至在生病时,太宗亲自剪须为其和药,显示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

马周则以其机智和辩才赢得了太宗的信任。他通过为中郎将常何起草奏章,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从而被太宗发现并重用。马周的机辩和深识事端使他在朝廷中迅速崛起,成为太宗的重要顾问。太宗对马周的信任和依赖,反映了太宗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的治国理念。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唐代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以及太宗善于用人的治国策略。李勣和马周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才能和忠诚,也反映了唐代初年政治和军事的稳定与发展。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的政治和社会风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生动。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初年政治和军事的重要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唐代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结构。通过对李勣和马周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