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作者: 吴兢(670年—749年),唐代史学家,曾任史官,以编撰史书闻名。他秉笔直书,注重史实,深受后世推崇。

年代:编撰于唐代开元年间(8世纪初)。

内容简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治国理政经验的政论著作。全书共10卷40篇,内容涵盖君臣关系、选贤任能、纳谏、节俭、法治等方面,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原文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译文

唐太宗刚登基时,就在正殿的左边设立了弘文馆,精心挑选天下的文人儒士,让他们以原有的官职兼任学士,提供五品官员的珍贵膳食,轮流值夜,利用上朝的空闲时间召入内殿,讨论古籍经典,商讨政事,有时直到深夜才结束。又下令三品以上功臣贤士的子孙成为弘文馆的学生。

贞观二年,太宗下令停止以周公为先圣,开始在国子监建立孔子庙堂,依照旧典,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庙堂两侧的祭祀器具和礼仪从此完备。这一年,太宗广泛招收天下的儒士,赐予他们丝绸和通行证,命令他们前往京城,不拘一格地提拔,许多人都被安排在朝廷中任职。学生只要精通一部大经以上,都可以被任命为官吏。国子监增加了四百多间学舍,国子、太学、四门、广文等学校也增加了学生名额,书学和算学各设立了博士和学生,以培养各种技艺。太宗还多次亲临国子监,命令祭酒、司业、博士进行讲论,结束后,分别赐予他们丝绸。四方儒生背着书籍前来学习的,大约有数千人。不久,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国的酋长也派遣子弟请求入学。于是国子监内,敲击书箱、登上讲坛的学生,几乎达到万人,儒学的兴盛,自古以来未有如此。

贞观十四年,太宗下诏说:“梁朝的皇侃、褚仲都,北周的熊安生、沈重,陈朝的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朝的何妥、刘炫,都是前代著名的儒士,他们的经学成就值得记载,加上他们的学生大多还在讲授他们的学说,应该给予优厚的赏赐,以鼓励后人,可以寻找他们的子孙中还在世的,记录姓名上报。”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又下诏说:“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一人,他们的著作都流传于国子监,既然他们的学说被推行,理应给予褒奖和尊崇。从今以后,在太学举行祭祀时,可以将他们一并配享于孔子庙堂。”太宗尊儒重道到了如此地步。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如果任用的人没有才能,必然难以达到治世。现在任用官员,必须以德行和学识为基础。”谏议大夫王珪说:“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理解前人的言行,怎么能担当大任?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者数万人,大家都感到困惑。隽不疑用蒯聩的事例来决断。昭帝说:‘公卿大臣,应当任用那些精通经学、明白古义的人,这绝不是那些只会写写画画的俗吏所能比拟的。’”太宗说:“确实如你所说。”

贞观四年,太宗因为经典书籍距离圣人时代久远,文字多有错误,下令前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完成后,又命令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召集众儒士进行详细讨论。当时儒士们传承的师说,错误已久,大家都对此表示反对,异端学说纷纷出现。而颜师古则引用晋、宋以来的古本,根据情况解答,引证详细明确,都超出了大家的意料,众儒士无不叹服。太宗称赞了很久,赐予颜师古五百匹丝绸,加授通直散骑常侍,将他考定的书籍颁布天下,命令学者学习。太宗又因为文学流派众多,章句繁杂,下令颜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儒士,撰定五经的疏义,共一百八十卷,名为《五经正义》,交付国子监施行。

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天生有一定的禀赋,但必须通过广泛学习来完成自己的道,就像蜃天生含水,需要月光才能垂下水滴;木头天生含火,需要燧石敲击才能发出火焰;人天生有灵性,需要学习才能成为美玉。所以苏秦刺股苦读,董仲舒垂帷讲学。如果不勤奋于道艺,那么名声就无法树立。”岑文本回答说:“人的天性相近,但情感会变化,必须通过学习来修饰情感,以成就天性。《礼记》说:‘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知道理。’所以古人勤奋于学问,称之为美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注解

弘文馆:唐代设立的学术机构,主要用于选拔和培养文儒之士,讨论经典文献和政事。

五品珍膳:指高品级的珍馐美味,用于奖励和优待弘文馆的学士。

坟典:指古代的经典文献,如《尚书》、《诗经》等。

周公: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尊为圣人。

孔子庙堂:供奉孔子的庙宇,用于祭祀和尊崇孔子及其学说。

俎豆干戚: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礼器和兵器,象征礼仪和武备。

国子、太学、四门、广文:唐代的各类学校,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

博士:古代学官名,负责教授学生和讲解经典。

束帛:古代用于赏赐的丝织品,象征荣誉和奖励。

梁皇侃、褚仲都等:历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对经学有重要贡献。

左丘明、卜子夏等: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典注释家。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五经正义:唐代对五经的官方注释和解释,由颜师古和孔颖达等人编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评注

唐太宗在即位初期,便设立了弘文馆,选拔天下文儒之士,讨论经典文献和政事,显示出他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文人的地位,也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贞观二年,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改为尊崇孔子,并在国学中设立孔子庙堂。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对孔子学说的重视。同时,太宗还大力招收儒士,赐予他们荣誉和奖励,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太宗对儒学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设立学校和尊崇孔子,还体现在他对经典文献的整理和注释上。他命令颜师古和孔颖达等人编撰《五经正义》,统一了儒家经典的注释,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权威的参考。

太宗与侍臣的对话中,强调了德行和学识在选拔官员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德行和深厚学识的人,才能胜任重要的政治职务。这一观点体现了太宗对官员素质的高要求,也反映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太宗还通过奖励和表彰历代名儒,激励后人学习儒家经典。他不仅尊崇古代的儒家学者,还通过配享孔子庙堂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儒学的地位。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儒学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总的来说,唐太宗在贞观年间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不仅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发展,也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尊儒重道、重视教育和经典整理的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5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