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禁针穴歌-原文
脑户、顖会及神庭,
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
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
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
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
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
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
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
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
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
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
膝膑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
目眶关节皆通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禁针穴歌-译文
脑户、顖会和神庭,
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
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
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
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
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
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
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
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
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
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
膝膑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
目眶关节皆通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禁针穴歌-注解
脑户:位于头部后正中线,枕外隆凸上缘凹陷处,属督脉。
顖会: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属督脉。
神庭: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属督脉。
玉枕:位于后头部,当枕外隆凸上缘旁开1.3寸,属膀胱经。
络却:位于头部,当枕外隆凸上缘旁开1.5寸,属膀胱经。
承灵:位于头部,当枕外隆凸上缘旁开2.25寸,属膀胱经。
颅息:位于头部,当耳后乳突后下方,属三焦经。
角孙: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属三焦经。
承泣: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属胃经。
神道: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属督脉。
灵台: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属督脉。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属任脉。
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属任脉。
神阙:位于腹中部,脐中央,属任脉。
会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属任脉。
横骨: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属肾经。
气冲:位于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属胃经。
箕门:位于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属脾经。
承筋:位于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连线上,委中下5寸,属膀胱经。
手五里:位于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属大肠经。
三阳络: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属三焦经。
青灵:位于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属心经。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属大肠经。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属脾经。
石门: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属任脉。
云门: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属肺经。
鸠尾: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属任脉。
缺盆: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属胃经。
肩井: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属胆经。
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属胃经。
冲阳:位于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属胃经。
海泉:位于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属奇穴。
颧髎:位于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属小肠经。
乳头:位于胸部,乳头中央,属奇穴。
脊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属督脉。
手鱼腹:位于手掌侧,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属肺经。
阴股内: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下缘至股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属肝经。
膝膑:位于膝部,当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属胃经。
肾经:足少阴肾经,十二经脉之一。
腋股:位于腋窝与腹股沟之间,属奇穴。
目眶:位于眼眶周围,属奇穴。
关节:位于关节周围,属奇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禁针穴歌-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人体各个重要穴位的位置及其在针灸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体现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首先,文中列举了多个重要穴位,如脑户、顖会、神庭等,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部、背部、胸部、腹部、四肢等不同部位,涵盖了人体的主要经络系统。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气血运行的枢纽,通过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文中特别强调了某些穴位在针灸时的禁忌,如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等穴位,石门穴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这些禁忌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孕妇和生育功能的保护意识。这些禁忌在现代针灸临床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穴位在针灸时的注意事项,如缺盆、肩井等穴位深刺时可能导致晕倒,需急补三里以恢复平衡。这些内容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操作技术的精细要求,以及对患者安全的深切关怀。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穴位在针灸时的严重后果,如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等。这些内容警示医者在针灸操作时必须谨慎,避免误伤重要器官和血管,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丰富知识体系,还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操作技术的严格要求和对患者安全的高度负责态度。这些内容对于现代针灸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