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神应经补泻-原文
泻诀直说:
宏纲陈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依此法。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之谓泻法也。』
补诀直说: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如人有疾,依前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如有数穴,依此法行之。既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法也。
凡针背腹两边穴,分阴阳经补泻。针男子背上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上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人背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腹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神应经补泻-译文
泻法的直接说明:
宏纲陈氏说:『找准穴位后,用左手大拇指按住穴位,右手将针放在穴位上,让病人咳嗽一声,随着咳嗽将针插入到适当的深度,等所有穴位都扎完针后,稍等片刻,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轻轻摇动,进退搓捻针,像手颤抖的样子,这叫做催气。大约进行五六次,感觉到针下有气紧的感觉,然后用泻法,如果针在左边,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提起针头向左转。如果有多个针,都按照这个方法。全部转完后,仍然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用食指连续搓三下(这叫飞)。再轻轻提起针头向左转,稍微退针半分左右,这叫三飞一退。按照这个方法进行五六次,感觉到针下沉紧,是气到了极点。再轻轻提起针头向左转一两次,如果针在右边,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按照前面的方法连续搓三下,轻轻提起针头向右转,这是针右边的泻法。要出针时,让病人咳嗽一声,随着咳嗽出针,这就是泻法。』
补法的直接说明:
凡是人有疾病,都是邪气聚集所致,即使病人瘦弱,也不能专门使用补法。经书上说:『邪气聚集的地方,正气必然虚弱。』如果患有红眼病等疾病,明显是邪热所致,可以专门使用泻法。其他各种疾病,只适合平补平泻,必须先泻后补,这叫先泻邪气,后补真气,这是先师不传的秘诀。如果人有疾病,按照前面的手法催气取气,泻法完成后,再进行补法,让病人吸一口气,随着吸气转动针。如果针在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用我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后,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如果针在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用我的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后,再捻针深入一二分。如果有多个穴位,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完成后,稍等片刻,用手指在针头上轻轻弹三下,这样三次,仍然用我的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用大拇指连续搓三下(这叫飞)。将针深入一二分,针头向左,这叫一进三飞。按照这个方法进行五六次,感觉到针下沉紧,或者针下有热气,是气到了极点。让病人吸一口气,随着吸气出针,迅速用手按住穴位,这就是补法。
凡是针背腹两边的穴位,要分阴阳经进行补泻。针男子背上的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上的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子背上的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腹上的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因为男子背为阳腹为阴,女子背为阴腹为阳,所以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神应经补泻-注解
泻法:中医针灸术语,指通过针刺手法以排除体内邪气或病邪的治疗方法。
补法:中医针灸术语,指通过针刺手法以增强体内正气或气血的治疗方法。
催气:针灸手法之一,通过摇动针体以促使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效果。
飞:针灸手法之一,指快速搓捻针体,以增强针感或治疗效果。
三飞一退:针灸手法,指连续三次快速搓捻针体后,轻轻提针并稍作退针。
一进三飞:针灸手法,指针体深入后连续三次快速搓捻,以增强治疗效果。
阴阳经: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分类,阴阳经分别指经络的阴阳属性,与人体阴阳平衡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神应经补泻-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中医针灸中的泻法和补法,是古代针灸治疗的重要文献。泻法主要用于排除体内的邪气,而补法则用于增强体内的正气。文本中提到的‘催气’和‘飞’等手法,展示了古代医家在针灸操作中的精细技巧和对气血运行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的‘三飞一退’和‘一进三飞’等手法,不仅体现了针灸操作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治疗效果的精益求精。这些手法的应用,旨在通过不同的针法操作,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根据患者的性别和针灸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补泻方法。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强调了治疗的个性化和精准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是医学技术的传承,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阴阳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展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深邃性。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针灸技术和理论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传统技术的传承和应用,对于现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