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尻神禁忌-原文
九宫尻神禁忌歌:
坤踝震腨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干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宫。
九宫尻神禁忌图:
此神农所制。其法一岁起坤,二岁起震,逐年顺飞九宫,周而复始,行年到处,所主伤体,切窍忌针灸;若误犯之,轻发痈疽,重则丧命,戒之戒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尻神禁忌-译文
九宫尻神禁忌歌:
坤位对应脚踝,震位对应小腿和手指,巽位对应头部和乳房,面背目干手膊对应兑位,项腰艮膝肋对应离位,坎位对应肘部和脚肚,轮流计数,只有肩部和尻部在中宫。
九宫尻神禁忌图:
这是神农氏所制定的。其方法是从一岁开始对应坤位,二岁对应震位,逐年按照九宫顺序循环,周而复始。每到对应的年份,所主伤体,切记忌讳针灸;如果误犯,轻则引发痈疽,重则丧命,务必谨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尻神禁忌-注解
九宫尻神禁忌歌:这是一首描述人体各部位与九宫方位对应关系的歌诀,用于指导针灸和医疗实践中的禁忌。
坤踝:坤代表地,踝指脚踝,此处指脚踝部位与坤宫对应。
震腨:震代表雷,腨指小腿,此处指小腿部位与震宫对应。
巽属头:巽代表风,属头指头部,此处指头部与巽宫对应。
乳口中:乳指乳房,口中指口腔,此处指乳房和口腔部位与巽宫对应。
面背目干手膊兑:面指面部,背指背部,目指眼睛,干指干燥,手膊指手臂,兑代表泽,此处指这些部位与兑宫对应。
项腰艮膝肋离从:项指颈部,腰指腰部,艮代表山,膝指膝盖,肋指肋骨,离代表火,此处指这些部位与艮宫和离宫对应。
坎肘脚肚轮流数:坎代表水,肘指肘部,脚肚指小腿肚,此处指这些部位与坎宫对应。
肩尻在中宫:肩指肩膀,尻指臀部,中宫指中央宫位,此处指肩膀和臀部与中宫对应。
九宫尻神禁忌图:这是一幅描述人体各部位与九宫方位对应关系的图,用于指导针灸和医疗实践中的禁忌。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之神,被认为是中医药的创始人。
一岁起坤:指从一岁开始,按照坤宫的顺序进行推算。
逐年顺飞九宫:指每年按照九宫的顺序进行推算,周而复始。
行年到处:指推算到某一年时,对应的宫位。
所主伤体:指对应宫位所主管的身体部位。
切窍忌针灸:指在对应宫位所主管的身体部位上,忌讳进行针灸。
痈疽:指严重的皮肤感染或脓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尻神禁忌-评注
《九宫尻神禁忌歌》和《九宫尻神禁忌图》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古人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九宫理论源自《易经》,将天地万物分为九个方位,每个方位对应不同的自然元素和人体部位。这种理论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手段中。
歌诀通过简洁的语言,将人体各部位与九宫方位对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例如,’坤踝震腨指牙上’一句,不仅指出了脚踝和小腿与坤宫和震宫的对应关系,还暗示了这些部位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这种对应关系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九宫尻神禁忌图》则进一步将这种对应关系可视化,便于医者在实践中参考。图中明确指出,每年按照九宫的顺序进行推算,周而复始,行年到处所主伤体,切窍忌针灸。这种推算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预防的重视。
此外,歌诀和图中还强调了误犯禁忌的严重后果,如’轻发痈疽,重则丧命’,这体现了古人对医疗安全的重视。这种对禁忌的严格遵守,不仅是对医者的要求,也是对患者的保护。
总的来说,《九宫尻神禁忌歌》和《九宫尻神禁忌图》是中国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现代医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他们在医疗实践中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