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太乙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太乙歌-原文

其法:从冬至、立春数起,至立冬、中宫止,复从冬至起。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巳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

立夏戊辰已巳巽,阴洛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直膺喉离首头。

立秋玄委宫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从右胁谋。

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巳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壬子腰尻下窍流。

五脏六腑并脐腹,招摇戊巳在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按《难经》太乙日游,以冬至日居叶蛰宫,数所在从一处至九日复反,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太乙歌-译文

这个方法是从冬至、立春开始数起,一直到立冬、中宫结束,然后再从冬至开始循环。

立春时,艮位上方开始天留,戊寅和巳丑对应左足,春分时左胁的仓门震动,乙卯日出现则定为仇敌。

立夏时,戊辰和已巳对应巽位,阴洛宫中左手感到忧愁,夏至时上天丙午日,正直膺喉离首头。

立秋时,玄委宫右手,戊申和己未对应坤位上游,秋分时仓果在西方兑位,辛酉日则从右胁谋划。

立冬时,右足加新洛,戊戌和巳亥对应干位收,冬至时坎方临叶蛰,壬子日腰尻下窍流动。

五脏六腑和脐腹,招摇戊巳在中州,治疗痈疽时应当避开,犯了天忌则疾病难以治愈。

根据《难经》中的太乙日游,冬至日居住在叶蛰宫,数所在从一处到九日再返回,如此循环不止,终而复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太乙歌-注解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标志着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吃饺子、汤圆等习俗。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迎春、打春牛等习俗。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进补、吃饺子等习俗。

中宫: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中宫指的是天球上的中央区域,通常与北极星相对应。在风水学中,中宫也指房屋的中心位置,被认为是能量的聚集地。

艮:八卦之一,代表山,象征静止、稳重。在风水学中,艮位通常指东北方向。

天留: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体在运行过程中停留的位置。

戊寅: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戊为天干第五位,寅为地支第三位。

巳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巳为地支第六位,丑为地支第二位。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至21日之间,标志着昼夜平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仓门: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球上的一个区域,通常与东方相对应。

震:八卦之一,代表雷,象征震动、激发。在风水学中,震位通常指东方。

乙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乙为天干第二位,卯为地支第四位。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5月5日至7日之间,标志着夏天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吃立夏蛋、挂艾草等习俗。

戊辰: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戊为天干第五位,辰为地支第五位。

巳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巳为地支第六位。

巽:八卦之一,代表风,象征顺从、进入。在风水学中,巽位通常指东南方向。

阴洛: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球上的一个区域,通常与南方相对应。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至22日之间,标志着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吃面、祭祖等习俗。

丙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丙为天干第三位,午为地支第七位。

离:八卦之一,代表火,象征光明、热情。在风水学中,离位通常指南方。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贴秋膘、吃西瓜等习俗。

玄委: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球上的一个区域,通常与西方相对应。

戊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戊为天干第五位,申为地支第九位。

己未: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己为天干第六位,未为地支第八位。

坤:八卦之一,代表地,象征柔顺、包容。在风水学中,坤位通常指西南方向。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标志着昼夜平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祭月、吃月饼等习俗。

仓果: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球上的一个区域,通常与西方相对应。

兑:八卦之一,代表泽,象征喜悦、交流。在风水学中,兑位通常指西方。

辛酉: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辛为天干第八位,酉为地支第十位。

新洛: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球上的一个区域,通常与北方相对应。

戊戌: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戊为天干第五位,戌为地支第十一位。

巳亥: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巳为地支第六位,亥为地支第十二位。

干: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刚健、进取。在风水学中,干位通常指西北方向。

坎:八卦之一,代表水,象征险陷、流动。在风水学中,坎位通常指北方。

叶蛰: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球上的一个区域,通常与北方相对应。

壬子: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壬为天干第九位,子为地支第一位。

腰尻:指腰部和臀部,古代医学中认为这些部位与肾脏和膀胱相关。

下窍:指人体的下部孔窍,如肛门、尿道等。

五脏六腑:中医理论中,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脐腹:指肚脐和腹部,中医认为这些部位与脾胃相关。

招摇: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球上的一个区域,通常与中央相对应。

戊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戊为天干第五位,巳为地支第六位。

中州:指中原地区,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

溃治痈疽:中医术语,指治疗痈疽(一种化脓性皮肤病)的方法。

天忌:古代医学理论中,指某些日子或时辰不宜进行某些活动,否则可能导致疾病或灾祸。

难经: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主要论述中医理论中的疑难问题。

太乙日游: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太乙神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太乙歌-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即太乙日游理论。该理论认为,太乙神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太乙神在不同节气中的位置,可以预测和预防疾病。

首先,文中详细列出了从冬至到立冬的各个节气,并指出太乙神在每个节气中的具体位置。例如,冬至时太乙神位于叶蛰宫,立春时位于艮上,春分时位于仓门震,夏至时位于离首头,立秋时位于玄委宫,秋分时位于仓果兑,立冬时位于新洛。这些位置不仅与天文学中的方位相对应,还与人体各个部位相关联。

其次,文中提到了一些干支纪年法的组合,如戊寅、巳丑、乙卯、戊辰、巳巳、丙午、戊申、己未、辛酉、戊戌、巳亥、壬子等。这些干支组合不仅用于纪年,还在古代医学中被用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文中提到“乙卯日见定为仇”,意味着在乙卯日,某些疾病可能会加重或难以治愈。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中医术语,如“五脏六腑”、“脐腹”、“腰尻”、“下窍”等。这些术语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深刻理解。例如,“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最后,文中强调了“天忌”的重要性。在古代医学理论中,某些日子或时辰被认为是不宜进行某些活动的,否则可能导致疾病或灾祸。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健康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医学的深厚底蕴,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成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太乙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