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四明高氏补泻-原文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
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呪曰:‘帝扶天形,护命神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
按:呪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呪,则一心在针。
《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
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依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
《明堂》注云:“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令病人咳嗽一声,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进肾肝之部,停针徐徐,良久复退针一豆许,乃捻针问病人觉热否?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
病热者,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后令病人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清凉矣。
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徐引针至阳之分,后令病人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和暖矣。
呼吸:
《素问》注云:“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补法呼则内针,静以久留。泻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然呼则次其吸,吸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先补之义,昭然可知。”
《拔萃》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
《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内自觉热矣。当泻之时,使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内自觉清凉矣。”
神针八法: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拈针,如持无力之刃,是用针之一法也。
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
进针之时,令病人咳嗽而针进,进针之三法也。
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宜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令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此补泻之四法也。
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此泻之五法也。
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
如病人晕针,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
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围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
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四明高氏补泻-译文
《素问》中关于补肾俞的注释说:“使用圆利针,在即将刺入时,念咒语:‘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入二分,停留六个呼吸的时间,再刺入三分,感觉到气至后慢慢出针,用手按压针孔,让病人咽气三次,还可以安定神魂。”
泻脾俞的注释说:“在下针时,念咒语:‘帝扶天形,护命神灵。’念三遍,刺入三分,停留七个呼吸的时间,感觉到气至后迅速出针。”
按:咒语并非《素问》的本意,但针灸师念咒语,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在针上。
《拔萃》中说:“泻法先用左手按压找到穴位,右手将针放在穴位上,让病人咳嗽一声,捻针进入皮肤,让病人吸气一口,针进入六分,感觉到针沉涩,再退到三分,再次感觉到沉涩,再退针一豆的距离,仰手转动针头朝向病处,用手沿着经络,按压到病处,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着呼气慢慢出针,不要封闭针孔,这叫做泻法。
补法先用左手按压找到穴位,右手将针放在穴位上,让病人咳嗽一声,捻针进入皮肤,让病人呼气一口,针进入八分,感觉到针沉紧,再退一分,再次感觉到沉紧,仰手转动针头朝向病处,按照前面的方法按压到病处,气至病愈,随着吸气迅速出针,迅速按压针孔,这叫做补法。”
《明堂》注释说:“寒热补泻,假如要补冷,先让病人咳嗽一声,进入皮肤,再让病人吹气一口,随着吹气下针至六七分,逐渐进入肾肝的部位,停针慢慢等待,过一会儿再退针一豆的距离,然后捻针问病人是否感觉到热?然后针进入三四分,到达心肺的部位,再让病人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到病处,再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位一二寸,然后吸气并外捻针出,用手迅速按压针孔,这就是补法。”
治疗热病,用寒法,怎么做?需要寒法时,先刺入阳的部位,等到气至后推入阴的部位,然后让病人地气入而天气出,严格按照生成的呼吸次数,病人会自觉清凉。
治疗恶寒病,用热法,怎么做?需要热法时,先刺入阴的部位,等到气至后,慢慢引针到阳的部位,然后让病人天气入而地气出,也严格按照生成的呼吸次数,病人会自觉温暖。
呼吸:
《素问》注释说:“按照经典的旨意,先补真气,再泻邪气,为什么这么说呢?补法在呼气时进针,静待久留。泻法在吸气时进针,也静待久留。然而呼气时接着吸气,吸气时不兼呼气,进针的时机相同,久留的道理一致,先补的意义,显而易见。”
《拔萃》中说:“呼气不超过三次,吸气不超过五次。”
《明堂》中说:“在补法时,等到气至病处,再用生成的呼吸次数,让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人会自觉热。在泻法时,使气至病处,再用生成的呼吸次数,让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压所病脏腑的部位,病人会自觉清凉。”
神针八法:
心中没有杂念,像接待贵宾一样,心就是神。医者的心,病人的心,与针上下相随,先考虑针的损伤,然后将针尖含在口中,使其温暖,再用左手按摩病穴,像握虎一样,右手捻针,像持无力的刀刃,这是用针的第一法。
左捻九次,右捻六次,这是止痛的第二法。
进针时,让病人咳嗽一声,针进入,这是进针的第三法。
针沉入后,等待内部不胀,气不行,按照前面的方法施针,如果气来包裹针不下,是实证,应该左捻针泻其实,如果不散,让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果针进入无滞无胀,是气虚,让病人吸气,针应该右捻针补其虚,这是补泻的第四法。
泻法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拇指、食指捻针头,像飞腾的样子,一捻一放,这是泻法的第五法。
补法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拇指、食指捻针头,像饿马无力的样子,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这是补法的第六法。
如果病人晕针,用袖子遮住,喝热汤即可醒来,这是补法的第七法。
如果针进入深处,进退不能,皮肤四周起皱纹,针像生在内部,这是气实到极点,像苍蝇丛咬的样子,四周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周前进三下,后退一下,这是泻法的第八法。
出针时,立即按压针孔,这是补法的要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四明高氏补泻-注解
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论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补肾俞:肾俞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要用于治疗肾虚等病症。
圆利针:古代针灸用的一种针具,形状圆滑,针尖锋利,用于刺入穴位进行治疗。
五帝上真: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上真指至高无上的神灵,此处用于咒语中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六甲玄灵:六甲是古代天干地支中的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玄灵指神秘的力量,此处用于咒语中以增强治疗效果。
气符至阴:气符指通过咒语或符咒来调动气机,至阴指阴气最盛的地方,此处用于咒语中以调和阴阳。
百邪闭理:百邪指各种邪气,闭理指封闭、治理,此处用于咒语中以驱除邪气。
脾俞:脾俞是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等病症。
帝扶天形:帝指天帝,扶天形指扶持天地的形态,此处用于咒语中以祈求神灵的扶持。
护命神灵:护命指保护生命,神灵指神灵的力量,此处用于咒语中以祈求神灵的保护。
拔萃:《拔萃》是古代针灸学著作之一,主要论述针灸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明堂:《明堂》是古代针灸学著作之一,主要论述针灸的穴位和治疗原则。
神针八法:神针八法是古代针灸学中的一种高级针法,包括八种不同的针刺技巧,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四明高氏补泻-评注
《素问》补肾俞注和泻脾俞注中的咒语反映了古代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对神灵力量的依赖。这些咒语不仅是对神灵的祈求,更是对治疗过程的一种心理暗示,帮助医者和患者集中注意力,增强治疗效果。咒语中的‘五帝上真’、‘六甲玄灵’等词汇,体现了古代中医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和对阴阳五行的重视。
《拔萃》和《明堂》中的针刺技巧详细描述了补泻手法的操作步骤,强调了针刺时的呼吸配合和针感的把握。这些技巧不仅要求医者具备高超的针灸技术,还要求其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咳嗽、吸气、呼气等动作的配合,医者可以更好地控制针感,达到补虚泻实的效果。
《素问》注中提到的‘先补真气,乃泻其邪’的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基本理念,即先扶正再祛邪。这一原则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增强患者的正气,然后再祛除邪气,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神针八法中的各种技巧,如‘凤凰展翅’、‘饿马摇铃’等,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操作性强,反映了古代医者在针灸治疗中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技巧通过不同的捻针方式和针感控制,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复杂的病症。
总的来说,这些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的针灸技术和治疗理念,还反映了古代医者对神灵力量的信仰和对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