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南丰李氏补泻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南丰李氏补泻-原文

息。针下随其经脉长短,以息计之,取其气到病所为度。

一曰青龙摆尾: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如扶舡舵,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其气遍体交流。

二曰白虎摇头: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舡中之橹,振摇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气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二法轻病亦可行之,摆动血气。盖龙为气,虎为血,阳日先行龙而后虎,阴日先行虎而后龙。

三曰苍龟探穴: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

四曰赤凤迎源: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状。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又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午后又从针腰刮至针尾。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有挛急者,频宜刮切、循摄二法,须连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走之妙,全在此处,病邪从此退矣。放针停半时辰久,扶起针头,审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九补六;如不甚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出之。摄者,用大指随经络上下切之,其气自得通行。

摇而出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摇者,退也。以两指拿针尾,向上下左右各摇振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诸风,出针直待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如病邪吸针,正气未复,再须补泻停待;如再难,频加刮切,刮后连泻三下;次用搜法,不论数横搜,如龙虎交腾,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转,泻刮同前;次用盘法,左转九次,右转六次,泻刮同前;次用子午捣臼,子后慢提,午后略快些,缓缓提插,摇出应针,次出主针,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泻者呼之,慢出其针,勿令气泄,不用按穴。凡针起速,及针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复。

一:凡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急以别针补之,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肉上惺惺穴,或足三里穴,即苏。若起针,坏人。

二:凡针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针腰,右手从容补泻。如又痛者,不可起针,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将针捻活,伸起一豆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须索入针,便住痛。

三:凡断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针出,或用药涂之。嗟夫!神针肇自上古,在昔歧伯已叹失其传矣,况后世乎?尚赖窦、徐二氏,能因遗文,以究其意,俾来学有所悟,而识其梗概,括为四段,聊为初学开关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此补泻一段,其杂病穴法一段,见三卷。十四经穴歌一段,见六、七卷。治病要穴一段,见七卷)!

补泻一段,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但考《素问》,不曰针法,而曰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别阴阳。』再考《难经图注》及徐氏云:『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然后知其源流有自。盖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午前、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为吸、为入、为插、为午后、为男子之腹。所以女人反此者,女属阴,男属阳,女人背阴腹阳,男子背阳腹阴,天地男女阴阳之妙,自然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南丰李氏补泻-译文

呼吸。针下根据经脉的长短,以呼吸的次数来计算,取气到达病所为止。

第一种方法叫青龙摆尾:用两指将针头朝病处扳倒,像扶船舵一样,握住不转动,左右慢慢拨动九次或三九二十七次,使气遍体交流。

第二种方法叫白虎摇头:用两指扶起针尾,使针头在肉内轻轻转动,像船桨在水中摇动一样,摇动六次或三六一十八次,如果想要气前行,就在后面按,想要气后行,就在前面按,这两种方法对轻病也适用,可以摆动血气。龙代表气,虎代表血,阳日先行动龙后行动虎,阴日先行动虎后行动龙。

第三种方法叫苍龟探穴:用两指将针头扳倒,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后下,从左到右,像入土的样子。

第四种方法叫赤凤迎源:用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再提到天部,等针自己摇动,再进到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像展翅的样子。病在上,吸气后退;病在下,呼气前进。再用大指爪从针尾刮到针腰,这是刮法。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午后再从针腰刮到针尾。又说:『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有挛急的人,应频繁使用刮切、循摄两种方法,必须连续进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走的妙处全在这里,病邪从此退去。放针停半时辰,扶起针头,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九补六;如不太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出之。摄法,用大指随经络上下切之,气自然通行。

摇而出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摇者,退也。用两指拿针尾,向上下左右各摇振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诸风,出针直待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如病邪吸针,正气未复,再须补泻停待;如再难,频加刮切,刮后连泻三下;次用搜法,不论数横搜,如龙虎交腾,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转,泻刮同前;次用盘法,左转九次,右转六次,泻刮同前;次用子午捣臼,子后慢提,午后略快些,缓缓提插,摇出应针,次出主针,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泻者呼之,慢出其针,勿令气泄,不用按穴。凡针起速,及针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复。

一:凡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急以别针补之,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肉上惺惺穴,或足三里穴,即苏。若起针,坏人。

二:凡针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针腰,右手从容补泻。如又痛者,不可起针,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将针捻活,伸起一豆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须索入针,便住痛。

三:凡断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针出,或用药涂之。嗟夫!神针肇自上古,在昔歧伯已叹失其传矣,况后世乎?尚赖窦、徐二氏,能因遗文,以究其意,俾来学有所悟,而识其梗概,括为四段,聊为初学开关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此补泻一段,其杂病穴法一段,见三卷。十四经穴歌一段,见六、七卷。治病要穴一段,见七卷)!

补泻一段,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但考《素问》,不曰针法,而曰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别阴阳。』再考《难经图注》及徐氏云:『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然后知其源流有自。盖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午前、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为吸、为入、为插、为午后、为男子之腹。所以女人反此者,女属阴,男属阳,女人背阴腹阳,男子背阳腹阴,天地男女阴阳之妙,自然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南丰李氏补泻-注解

手三阳: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这三条经络从手部延伸至头部。

足三阳:指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这三条经络从头部延伸至足部。

足三阴: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这三条经络从足部延伸至腹部。

手三阴:指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这三条经络从胸部延伸至手部。

子午:指子时(午夜)和午时(正午),在针灸中代表阴阳的转换点。

补泻:针灸术语,指通过针刺手法调节人体的气血,补益不足,泻去有余。

迎随:针灸术语,迎指针尖朝向经络的来向,随指针尖朝向经络的去向。

九六数:指针灸中的补泻手法,九数代表补法,六数代表泻法。

至人部:指针灸治疗时,针尖到达的深度层次,分为天部、人部、地部,分别对应不同的病症治疗。

弹努循扪:针灸手法,弹指轻弹针尾,努指快速搓针,循指沿经络按压,扪指在穴位上按摩。

烧山火:一种针灸补法,用于治疗寒症,通过快速提插针具产生热感。

透天凉:一种针灸泻法,用于治疗热症,通过缓慢提插针具产生凉感。

龙虎交战:一种针灸手法,通过交替使用补泻手法,调和阴阳,治疗复杂病症。

留气法:一种针灸手法,通过特定手法使气停留在穴位,增强治疗效果。

子午捣臼:一种针灸手法,通过上下提插针具,调和气血,治疗水蛊等症。

龙虎交腾:一种针灸手法,通过左右旋转针具,调和阴阳,治疗眼疾等症。

青龙摆尾:一种针灸手法,比喻针头如青龙摆尾般左右摆动,以调节气血。

白虎摇头:一种针灸手法,比喻针尾如白虎摇头般轻转,以调节气血。

苍龟探穴:一种针灸手法,比喻针头如苍龟探穴般上下左右钻剔,以调节气血。

赤凤迎源:一种针灸手法,比喻针如赤凤迎源般上下左右飞旋,以调节气血。

针道:针灸的理论基础,指针刺应顺应气血的流动规律。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针灸中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南丰李氏补泻-评注

《图注难经》中的这段文字,详细阐述了针灸治疗中的经络走向、针法操作及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文本首先区分了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手三阴的经络走向,并指出针芒的方向与经络的走向有关,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随’与‘迎’的基本原则。

文中提到的‘子午’概念,是中医时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时间因素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子时和午时分别代表阴阳的极盛时刻,针灸操作在这些时刻进行,可以更有效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补泻手法的描述,展示了中医治疗的精妙之处。通过不同的针法操作,可以达到补益正气或排除邪气的目的。这种手法的运用,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文中还提到了男女在针灸治疗中的差异,这反映了中医对性别差异的重视。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导致在针灸治疗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一点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文本强调了针灸操作中的细节,如针的深浅、按压穴位的力度等,这些都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确控制,医生可以更有效地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针灸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精细和科学。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针灸,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本文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中的多种手法和技术,如弹努循扪、烧山火、透天凉等,这些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深厚理论基础,也展示了其在实际治疗中的灵活应用。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如烧山火用于寒症,通过快速提插产生热感;透天凉则用于热症,通过缓慢提插产生凉感。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调节患者的气血,还能根据病症的不同,灵活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龙虎交战、留气法、子午捣臼等复杂手法,这些手法通常用于治疗更为复杂的病症,如疟疾、瘫痪等。通过这些手法的交替使用,可以有效地调和阴阳,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手法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中医针灸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份宝贵的中医针灸技术文献,也是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手法的学习和应用,现代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针灸的精髓,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同时,这些手法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详细描述了古代针灸的四种手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和赤凤迎源。这些手法不仅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青龙、白虎、苍龟、赤凤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不同的自然力量和宇宙规律。通过将这些神兽的形象与针灸手法相结合,古人不仅赋予了针灸以神秘的力量,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文中提到的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补泻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它强调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密切相关。补泻手法的运用,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有准确的判断。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针道的概念,强调针刺应顺应气血的流动规律。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针道不仅是针灸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古代针灸的具体手法,还通过这些手法展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现代针灸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南丰李氏补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