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中指取寸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中指取寸-原文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

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

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

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

头部直寸,并依此法取。

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依此穴寸法取。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头维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背部:

大椎穴至尾骶骨穴,共计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谓人为三尺之躯者,此也。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侠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

第三行,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

腹部:

膺部腹部横寸,并用对乳间横折作八寸。

膺腹横寸取穴,悉依上法。

直寸取穴,依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八寸。

人无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之。

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

天突至膻中,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九寸六分。

手足部、并背部横寸,并用中指寸取之。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头相去为一寸。

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中指取寸-译文

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分为十二节,总长为一尺二寸。

如果前发际不明显,可以从眉心直上量三寸。

如果后发际不明显,可以从大椎穴直上量三寸。

如果前后发际都不明显,总长为一尺八寸。

头部的直寸测量,都按照这个方法进行。

从眼内角到眼外角的距离为一寸,头部的横向穴位,都按照这个寸法来取。

从神庭穴到曲差穴、曲差穴到本神穴、本神穴到头维穴,各为一寸半,从神庭到头维总共四寸半。

背部:

从大椎穴到尾骶骨穴,共有二十一节椎骨,总长为三尺,所以称人为三尺之躯,就是这个原因。

上七节椎骨,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总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节椎骨,每节长一寸六分一厘,总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下七节椎骨,每节长一寸二分六厘,总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脊柱两侧各一寸半,除去脊柱的一寸,总共折作四寸,分在两侧。

第三行,脊柱两侧各三寸,除去脊柱的一寸,总共折作七寸,分在两侧。

腹部:

胸部和腹部的横向寸法,都以两乳之间的横向距离为八寸。

胸腹部的横向穴位,都按照上述方法取。

直向寸法取穴,从中行心蔽骨下到肚脐,总共折作八寸。

如果人没有蔽骨,可以从歧骨下到肚脐心,总共折作九寸。

从肚脐下到毛际横骨,折作五寸。

从天突穴到膻中穴,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穴,从天突穴到中庭穴,总共折作九寸六分。

手、足部和背部的横向寸法,都用中指寸来取。

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手中指第二节的内廷,两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一寸。

可以用稻秆心量,或者用薄篾量,都容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子则伸缩不便,所以多不准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中指取寸-注解

发际:头部前额与头发交界处,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

眉心:两眉之间的中点,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穴位。

眼内眦角:眼睛内侧眼角,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

眼外眦角:眼睛外侧眼角,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

神庭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中医中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的穴位。

曲差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中医中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的穴位。

本神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1.5寸,中医中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的穴位。

头维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中医中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的穴位。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中医中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病症的穴位。

尾骶骨穴:位于尾骨尖端,中医中用于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病症的穴位。

膺部:胸部,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解剖区域。

脐:肚脐,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

毛际横骨:耻骨联合上缘,中医中用于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

天突:位于胸骨上窝中央,中医中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病症的穴位。

膻中:位于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中医中用于治疗胸闷、心悸等病症的穴位。

中庭:位于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五肋间隙,中医中用于治疗胸闷、心悸等病症的穴位。

中指寸:以中指第二节的长度为一寸,中医中用于取穴的常用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中指取寸-评注

本文详细描述了人体各部位的尺寸测量方法,特别是头部、背部、腹部等关键部位的穴位定位。这些方法在古代中医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提供了准确的定位依据。

文中提到的‘发际’、‘眉心’、‘大椎’等解剖标志,不仅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反映了古代对人体结构的深刻认识。这些标志的准确测量和定位,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细研究。

‘神庭穴’、‘曲差穴’、‘本神穴’、‘头维穴’等穴位的定位,展示了古代中医对头部穴位的系统化认识。这些穴位在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

背部穴位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大椎穴’至‘尾骶骨穴’的尺寸划分,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脊柱结构的重视。这种划分方法不仅有助于穴位的准确定位,也为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腹部穴位的测量方法,如‘膺部腹部横寸’、‘脐下至毛际横骨’等,展示了古代中医对腹部解剖的细致观察。这些测量方法在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文中提到的‘中指寸’取穴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简便、实用测量工具的重视。这种方法不仅易于操作,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古代中医的实践提供了便利。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结构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精细化和系统化特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中指取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