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原文
一、爪切者: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
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三、口温者:
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四、进针者:
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郄腘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岂堪施,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
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循其部分理何明,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两来临。
六、爪摄者:
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摄法应知气滞经,须令爪切勿交轻,上下通行随经络,故教学者要穷精。
七、针退者:
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退针手法理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者:
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捻者:
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此乃针中之秘旨也。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十指留者:
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一针摇者:
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摇针三部六摇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开无窒碍,致令邪气出如飞。
十二指拔者:
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拔针一法最为良,浮沉涩滑任推详,势犹取虎身中尾,此诀谁知蕴锦囊。
总歌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口诀)
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口诀)
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口诀)
阳中隐阴,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
阳中隐个阴,先寒后热人,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口诀)
阴中隐阳,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口诀)
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喎癖症瘕疾宜休,却在医师
阳中隐阴,有阴中隐阳,有日为阳,夜为阴,子一刻一阳生,午一刻一阴生,从子至午,故曰:「子午之法也。」”
左转为男补之气,右转却为泻之记,女人反此不为真,此是阴阳补泻义。热病不瘥泻之须,冷病缠身补是奇,哮吼气来为补泻,气不至时莫急施。
补:随其经脉纳而按之,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入之。经曰:“随而济之,是为之补。迎而夺之,是为之泻。”《素问》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待阴气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留针待阳气备,乃去针也。”
(口诀)
十二经络之病,欲针之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经云:“虚则补其母而不足,实则泻其子而有余,当先补而后泻。”假令人气在足太阳膀胱经,虚则补其阳,所出为井,属金,下针得气,随而济之,右手取针,徐出而疾扪之,是谓补也。实则泻其阳所注为俞,属木,下针得气,迎而夺之,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扪之,是谓之泻也。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外拈随呼补脏虚,吸来里转泻实肥,六腑病加颠倒用,但依呼吸病还除。
女人补虚呵内转,吸来外转泻实肥,依经三度调病气,但令呼吸莫令疏。
(男子补虚呵外转)(女人吸来外转泻实肥)
捻针补泻
(男子吸来内转泻实肥)(女人补虚呵内转)
捻针补泻
进火:补。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
进水: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如不应,依前导引之;再不应,依生成息数,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冷热应手。
下手八法口诀:揣:
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难经》曰:“刺荣毋伤卫,刺卫毋伤荣。”又曰:“刺荣无伤卫者,乃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是不伤其卫气也。刺卫无伤荣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荣血也。”此乃阴阳补泻之大法也。
爪:
爪而下之,此则《针赋》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于荣卫也。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针之秘法也。”
搓:
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此则迎随之法也。故经曰:“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此则左右补泻之大法也。
弹:
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
摇:
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泻针之法也。故曰:“针头补泻。”
扪:
扪而闭之。经曰:“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
循:
循而通之。经曰:“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此提按补泻之法,男女补泻,左右反用。
捻: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此下手八法口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译文
一、爪切法:
在针刺之前,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用力按压要针刺的穴位,使气血流通,然后再下针,这样可以避免伤害到荣卫之气。取穴时先用指甲深按,不要让心神外驰,确保荣卫之气不受阻碍,医生才能下针得法。
二、指持法:
下针时,用右手持针,在穴位上用力旋转插入,直到针尖到达腠理,吸气三次,将针提到天部,按照之前的气息,缓慢操作。持针时手要像握住老虎一样有力,气势要像擒龙一样,心神专注,如同等待贵宾一样。持针的人要有雄心,气势要像握住老虎和擒龙一样,要想掌握三部的奥秘,必须深入理解这个道理。
三、口温法:
下针前,针必须先在口中温热,才能刺入,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冲突。温针的道理非常好,口中调和后针入穴位,不要让冷热相争,荣卫之气流通才能吉祥。
四、进针法:
下针时,要确保病人的神气安定,呼吸均匀,医生也要如此,切不可匆忙。还要审察穴位所在的位置,如果在阳部,必须取筋骨之间的凹陷处为真;如果在阴分,郄腘之内,动脉相应,用指甲重按经络,稍等片刻才能下针。进针的道理在于掌握关键,失经失穴怎能施针,阳经取凹陷,阴经取脉,三思之后再决定。
五、指循法:
下针后,如果气不至,用手指在所属部分的经络路线上,上下左右循按,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后即可泻之。循按部分的道理很明确,只是因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引则止,调和血气两相宜。
六、爪摄法:
下针后,如果针下邪气滞涩不通,随经络上下,用大拇指指甲切按,气自然通行。摄法要明白气滞经络,必须用指甲重按,上下通行随经络,所以教学者要精通。
七、针退法:
退针时,必须在六阴之数,明确三部的用法,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退针时一部一部缓缓退针。退针的手法谁知道,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法:
转针时要像搓线一样,不要转得太紧,随气而用。如果转得太紧,会让人肉缠针,导致大痛。如果气滞涩,就用第六摄法切按,才能施针。搓针泄气最奇妙,气至针缠不要急移,像搓线一样慢慢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捻法:
下针时,治上病时大指向外捻,治下病时大指向内捻。外捻使气向上治病;内捻使气至下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为补,转针头向病所,使真气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为泻,转针头向病所,使邪气退至针下出。这是针法的秘旨。捻针指法不同,一般在手两般穷,内外转移行上下,邪气逢之疾岂容。
十、指留法:
出针到天部时,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稍等片刻再出针。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使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一、针摇法:
出针三部时,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共六摇。用手指捻针,像扶人头摇动一样,使孔穴开大。摇针三部六摇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开无窒碍,使邪气出如飞。
十二、指拔法:
持针欲出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手指捻针,像拔虎尾一样。拔针一法最良,浮沉涩滑任推详,势犹取虎身中尾,此诀谁知蕴锦囊。
总歌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
(口诀)
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用针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一寸者,即先浅后深。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针插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
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口诀)
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口,鼻出五口。
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五分者,即先深后浅。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口诀)
阳中隐阴,能治先寒后热,浅而深。
阳中隐个阴,先寒后热人,五分阳九数,一寸六阴行。
用针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医师不晓实和弱,叮咛针要阴阳刺,祛除寒热免灾恶。
(口诀)
阴中隐阳,能治先热后寒,深而浅。
用针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先阴后阳号通天,针师运起云雨泽,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泻者直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在浅则当浅,法在深则当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口诀)
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
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
用针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喎癖症瘕疾宜休,却在医师
阳中隐藏着阴,阴中隐藏着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子时一刻阳气开始生发,午时一刻阴气开始生发,从子时到午时,因此称为「子午之法」。
向左转是男性补气的方法,向右转则是泻气的标志,女性则相反,这才是阴阳补泻的真正含义。热病不愈时需要泻气,冷病缠身时需要补气,哮吼气来时进行补泻,气未到时不要急于施针。
补法:顺着经脉的方向按压,左手闭合针穴,缓慢出针并迅速按压。泻法:迎着经脉的方向伸展,左手打开针穴,迅速出针并缓慢按压。《内经》说:“顺着经脉的方向补充,这就是补法。迎着经脉的方向夺取,这就是泻法。”《素问》说:“刺实症时需要使其虚,留针等待阴气到来,然后拔针。刺虚症时需要使其实,留针等待阳气充足,然后拔针。”
(口诀)
十二经络的病症,在施针时,实症则泻,虚症则补,热症则快速施针,寒症则留针,陷下则用灸法,不虚不实则根据经脉来治疗。经典说:“虚则补其母而不足,实则泻其子而有余,应当先补后泻。”假如人的气在足太阳膀胱经,虚则补其阳,所出为井穴,属金,下针得气后,顺着经脉补充,右手取针,缓慢出针并迅速按压,这就是补法。实则泻其阳所注为俞穴,属木,下针得气后,迎着经脉夺取,左手打开针穴,迅速出针并缓慢按压,这就是泻法。
脏腑的阴阳,呼吸的内外,捻针的补泻手法:外捻随呼气补脏虚,吸气时内转泻实肥,六腑病症则颠倒使用,只需根据呼吸来治疗。
女性补虚时内转,吸气时外转泻实肥,根据经脉三次调节病气,只需呼吸不要疏漏。
(男性补虚时外转)(女性吸气时外转泻实肥)
捻针补泻
(男性吸气时内转泻实肥)(女性补虚时内转)
捻针补泻
进火:补法。初次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让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摇动针,自然会感到热。如果没有效果,按照前面的方法引导。
进水:泻法。初次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让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摇动针,自然会感到冷。如果没有效果,按照前面的方法引导;再没有效果,根据生成的息数,按压所病脏腑的次数,自觉冷热应手。
下手八法口诀:揣:
揣摩寻找。凡是点穴,用手揣摸其位置,在阳部的筋骨旁边,凹陷处为真穴。在阴部的郄腘之间,动脉相应。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按照方法取穴,按压并正位,用大指爪切掐穴位,这样才能进退有准。《难经》说:“刺荣穴不要伤卫气,刺卫穴不要伤荣血。”又说:“刺荣穴不伤卫气,就是掐按穴位,让气散开,用针刺入,不伤卫气。刺卫穴不伤荣血,就是撮起穴位,用针卧刺,不伤荣血。”这就是阴阳补泻的大法。
爪:
爪按下去,这就是《针赋》说的:“左手重按,让气血得以宣散,不伤荣卫。右手轻缓进针,不痛的原因,这就是下针的秘法。”
搓:
搓转针,像搓线一样,不要转得太紧,左转补,右转泻,大指和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左,大指往下,退为右,这就是迎随的方法。经典说:“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这就是左右补泻的大法。
弹:
弹针头,先弹针头,等气到来,退一豆许,先浅后深,从外推内,这是补针的方法。
摇:
摇动针头,先摇动针头,等气到来,退一豆许,先深后浅,从内引外,这是泻针的方法。所以说:“针头补泻。”
扪:
扪按闭合。经典说:“凡是补法,必须扪按出针。”所以补法出针时,要扪按闭合穴位,不让气出,使血气不泄,这才是真正的补法。
循:
循按通导。经典说:“凡是泻针,必须用手指在穴位四周循按,让气血宣散,才能下针,所以出针时,不闭合穴位,这才是真正的泻法。”这就是提按补泻的方法,男女补泻,左右相反使用。
捻:
捻针,治疗上部时大指向外捻,治疗下部时大指向内捻。外捻让气向上治病,内捻让气向下治病。出针时,内捻让气行至病所,外捻让邪气至针下而出。这就是下手八法口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注解
爪切:在针灸时,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重压针穴,以促使气血宣散,便于下针而不伤及荣卫。
指持:用右手持针,在穴位上用力旋转插入,直至达到腠理,吸气三口后提起,再缓缓下针。
口温:针在入口前需温热,以确保刺入时血气调和,避免冷热相争。
进针:下针时需病人神气安定,医者也要心神专注,根据穴位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进针方法。
指循:若针下气不至,用手指沿经络上下左右循行,促使气血均匀流动,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爪摄:针下邪气滞涩时,用大指爪甲沿经络上下切压,使气自通。
针退:退针时需在六阴之数,分三部使用,缓缓退针,避免混乱。
指搓:转针如搓线,不可太紧,随气而用,若气滞涩则用爪摄法切之。
指捻:下针时,治上则大指向外捻,治下则大指向内捻,以引导气至病所。
针摇:出针时每部摇一次,共六摇,以开大孔穴,使邪气出。
指拔:出针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状。
烧山火:一种针灸手法,用于除寒,通过三进一退的方式产生热感。
透天凉:一种针灸手法,用于除热,通过三退一进的方式产生冷感。
阳中隐阴:针灸手法,用于治疗先寒后热的症状,先补后泻。
阴中隐阳:针灸手法,用于治疗先热后寒的症状,先泻后补。
留气法:针灸手法,用于破气,通过伸九提六的方式治疗症瘕气块。
运气法:一种针灸手法,通过调整针的深浅和角度,使气在体内流动,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提气法:针灸手法之一,通过轻提针头,使气聚集在针下,用于治疗冷麻症状。
中气法:针灸手法,结合运气法和提气法,用于治疗积滞和疼痛。
苍龙摆尾手法:一种补法针灸手法,模仿苍龙摆尾的动作,使气在体内广泛流动。
赤凤摇头手法:一种泻法针灸手法,模仿赤凤摇头的动作,用于调节气的上下流动。
龙虎交战手法:一种针灸手法,结合龙(左转)和虎(右转)的动作,用于调和阴阳,治疗疼痛。
龙虎升降手法:针灸手法,通过左右旋转针头,调节气的升降,达到治疗效果。
五脏交经:针灸手法,通过调节五脏的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通关交经:针灸手法,结合苍龙摆尾和赤凤摇头,用于调节关节的气血流动。
膈角交经:针灸手法,通过调节膈角的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关节交经:针灸手法,通过调节关节的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子午补泻总歌:针灸手法的总称,包括补法和泻法,用于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子午捣臼法:一种针灸手法,通过上下针行,调节气血,用于治疗水蛊膈气。
子午前后交经换气歌:针灸手法,通过调节子午前后的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子午补泻歌:针灸手法的歌诀,用于指导补泻法的实施。
子午倾针:针灸手法,通过调节针的角度,达到治疗目的。
子午之法:指根据子时(夜半)和午时(正午)的阴阳变化来调整针灸治疗的方法。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从子至午,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故称子午之法。
补泻:中医针灸术语,补指补充正气,增强机体功能;泻指排除邪气,消除病邪。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技术。
随而济之:针灸术语,指顺着经脉的气血运行方向进行补法,以增强正气。
迎而夺之:针灸术语,指逆着经脉的气血运行方向进行泻法,以排除邪气。
捻针:针灸手法之一,通过旋转针体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补泻的目的。
进火:针灸术语,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针体产生温热感,以达到补的效果。
进水:针灸术语,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针体产生凉感,以达到泻的效果。
下手八法:针灸手法中的八种基本操作,包括揣、爪、搓、弹、摇、扪、循、捻,用于调节气血运行和治疗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针灸的各种手法和技巧,体现了古代医者对针灸治疗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要求,如爪切、指持、口温等,都是为了确保针灸的安全和有效。
文中提到的‘烧山火’和‘透天凉’是两种特殊的针灸手法,分别用于治疗寒症和热症,通过不同的进针和退针方式产生相应的治疗效果。这种对手法的细致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医者的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治疗的精准把握。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阳中隐阴’和‘阴中隐阳’的手法,这些手法用于治疗复杂的寒热交替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阴阳调和理念。通过对这些手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古代医者能够有效地调和病人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针灸技术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手法的学习和应用,现代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医学的精髓,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多种针灸手法,包括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方法和治疗目的。这些手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人体气血运行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文中提到的‘苍龙摆尾’和‘赤凤摇头’等手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调节人体气血,这种形象化的描述不仅便于记忆和传承,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借鉴。
‘龙虎交战’和‘龙虎升降’等手法,通过左右旋转针头来调和阴阳,治疗疼痛,这种手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及针灸在调和阴阳方面的独特作用。
文中还提到了‘五脏交经’、‘通关交经’等手法,这些手法通过调节五脏和关节的气血,达到治疗目的,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内脏和关节功能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子午补泻总歌’、‘子午捣臼法’等手法,通过调节子午前后的气血,达到治疗目的,这些手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时间医学的理解,也展示了针灸在时间医学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多种针灸手法,还通过这些手法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人体气血运行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界的观察借鉴,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医针灸中的阴阳补泻理论和具体操作手法。阴阳理论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认为人体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文中提到的子午之法,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实践的智慧。通过子时和午时的阴阳变化,指导针灸治疗的时间选择,以达到最佳疗效。
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中的关键技术,文中详细描述了补法和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补法强调随经脉气血运行方向进行,以增强正气;泻法则逆经脉气血运行方向进行,以排除邪气。这种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还展示了古人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
捻针、进火、进水等手法的描述,进一步展示了针灸治疗的精细和复杂。这些手法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调节针体的温度和气血运行,以达到补泻的目的。特别是下手八法的介绍,涵盖了针灸治疗中的基本操作,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中还提到了男女补泻的不同,以及左右手操作的差异,体现了中医针灸的个体化治疗思想。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不仅考虑到了患者的性别差异,还考虑到了操作者的手法习惯,显示了中医针灸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示了中医针灸学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阴阳补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具体手法的详细描述,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