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面色图歌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面色图歌-原文

额印堂、山根:

额红大热燥,青色有肝风,印堂青色见,人惊火则红,山根青隐隐,惊遭是两重,若还斯处赤,泻燥定相攻。

年寿:

年上微黄为正色,若平更陷夭难禁,急因痢疾黑危候,霍乱吐泻黄色深。

鼻准、人中:

鼻准微黄赤白平,深黄燥黑死难生,人中短缩吐因痢,唇反黑候蛔必倾。

正口:

正口常红号曰平,燥干脾热积黄生,白主失血黑绕口,青黑惊风尽死形。

承浆、两眉:

承浆青色食时惊,黄多吐逆痢红形,烦躁夜啼青色吉,久病眉红死症真。

两眼:

白睛赤色有肝风,若是黄时有积攻,或见黑睛黄色现,伤寒病症此其踪。

风池、气池、两颐:

风气二池黄吐逆,躁烦啼叫色鲜红,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空。

两太阳:

太阳青色惊方始,红色赤淋萌孽起,要知死症是何如,青色从兹生入耳。

两脸:

两脸黄为痰实咽,青色客忤红风热,伤寒赤色红主淋,二色请详分两颊。

两颐金匮、风门:

吐虫青色滞颐黄,一色颐间两自详,风门黑疝青惊水,纹青金匮主惊狂。

辨小儿五色受病症:

面黄青者,痛也。色红者,热也。色黄者,脾气弱也。色白者,寒也。色黑者,肾气败也。

哭者,病在肝也。汗者主心,笑者主脾而多痰;啼者主肺有风,睡者主肾有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面色图歌-译文

额头、印堂和山根:

额头发红表示体内有大热和燥气,青色则表明有肝风;印堂出现青色,人容易受惊,火气上升则发红;山根隐隐发青,表示受惊程度较重;如果这些部位发红,可能是泻燥相攻。

年寿:

年寿部位微黄是正常颜色,如果平坦或凹陷则难以长寿;突然发黑可能是痢疾的危险征兆,霍乱或吐泻时则黄色加深。

鼻准和人中:

鼻准微黄、赤白均匀是正常状态,深黄或燥黑则难以生存;人中短缩可能是因痢疾而呕吐,嘴唇发黑则可能有蛔虫。

正口:

正口常红是正常状态,干燥表示脾热积黄;白色表示失血,黑色环绕口部,青黑色则可能是惊风,预示死亡。

承浆和两眉:

承浆发青表示进食时受惊,黄色多表示呕吐或痢疾,红色表示烦躁夜啼,青色则吉利;久病时眉毛发红是死亡的征兆。

两眼:

白睛发红表示有肝风,黄色则表示有积食;黑睛出现黄色可能是伤寒病症的迹象。

风池、气池和两颐:

风池和气池发黄表示呕吐,烦躁啼叫时颜色鲜红;两颐发红表示肺家有客热。

两太阳:

太阳穴发青表示刚刚受惊,红色表示赤淋病初起;要知道死亡征兆,青色会从耳朵开始出现。

两脸:

两脸发黄表示痰实咽,青色表示客忤,红色表示风热;伤寒时发红表示淋病,两种颜色要仔细分辨。

两颐、金匮和风门:

吐虫时青色表示滞颐黄,风门发黑表示疝气,青色表示惊水;金匮纹青表示惊狂。

辨别小儿五色受病症:

面色黄青表示疼痛,红色表示热症,黄色表示脾气虚弱,白色表示寒症,黑色表示肾气衰竭。

哭表示病在肝,出汗表示病在心,笑表示病在脾且多痰;啼哭表示肺有风,睡觉表示肾有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面色图歌-注解

额印堂:额头的中央部位,中医认为此处与心、脑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健康状况。

山根:鼻梁的根部,中医认为此处与脾胃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年寿:指鼻梁的中部,中医认为此处与寿命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寿命长短。

鼻准:鼻尖部位,中医认为此处与肺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

人中:鼻下唇上的凹陷处,中医认为此处与生殖系统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生殖系统的健康状况。

正口:指嘴唇,中医认为此处与脾胃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承浆:下唇下方的凹陷处,中医认为此处与肾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两眉:眉毛之间的部位,中医认为此处与肝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

两眼:眼睛,中医认为眼睛与肝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

风池:颈部两侧的穴位,中医认为此处与风邪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风邪的侵袭情况。

气池:胸部的穴位,中医认为此处与气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气的运行情况。

两颐:脸颊两侧,中医认为此处与肺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

两太阳:太阳穴部位,中医认为此处与头痛、眩晕等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相关疾病的状况。

两脸:脸颊,中医认为此处与脾胃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两颐金匮:脸颊两侧的穴位,中医认为此处与肺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

风门:颈部的穴位,中医认为此处与风邪相关,观察其颜色变化可判断风邪的侵袭情况。

五色:中医理论中的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脏:青(肝)、红(心)、黄(脾)、白(肺)、黑(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面色图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诊断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讲述了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中医认为,面部的各个部位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颜色、形态等变化,可以推断出内脏的功能状态和疾病的发展趋势。

文中提到的‘额印堂’、‘山根’、‘年寿’、‘鼻准’、‘人中’等部位,分别对应心、脑、脾胃、肺、生殖系统等器官。例如,额印堂发红可能表示心火旺盛,山根发青可能表示脾胃虚弱。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思想,尤其是‘望诊’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这是中医五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而五色(青、红、黄、白、黑)则是五行在人体上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面部的五色变化,可以推断出五脏的功能状态。

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的诊断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而是融合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对现代中医诊断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通过对面部各部位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中医诊断学的精妙之处。同时,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青色有肝风’、‘红色赤淋萌孽起’等,使得抽象的医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记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医学文献,更是一篇融合了哲学、艺术和医学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面部颜色的观察,揭示了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面色图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