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原文

面上紫,心气绝,五日死。

面赤目陷,肝气绝,三日死。

面黄,四肢重,脾气绝,九日死。

面白,鼻入奇论,肺气绝,三日死。

胸如黄熟豆,骨气绝,一日死。

面黑耳黄,呻吟,肾气绝,四日死。

口张唇青,毛枯,肺绝,五日死。

大凡病儿足跗肿,身重,大小便不禁,目无转睛,皆死。

若病将愈者,面黄目黄,有生意。

痢疾眉头皱,惊风面颊红,渴来唇带赤,吐泻面浮黄。

热甚眼朦胧,青色是惊风,白色是泄泻,伤寒色紫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译文

如果脸上出现紫色,说明心气已经衰竭,五天内会死亡。

如果脸色发红,眼睛凹陷,说明肝气已经衰竭,三天内会死亡。

如果脸色发黄,四肢沉重,说明脾气已经衰竭,九天内会死亡。

如果脸色发白,鼻子出现异常,说明肺气已经衰竭,三天内会死亡。

如果胸部像煮熟的黄豆一样发黄,说明骨气已经衰竭,一天内会死亡。

如果脸色发黑,耳朵发黄,并且有呻吟声,说明肾气已经衰竭,四天内会死亡。

如果嘴巴张开,嘴唇发青,毛发干枯,说明肺气已经衰竭,五天内会死亡。

一般来说,如果病人脚背肿胀,身体沉重,大小便失禁,眼睛不转动,都会死亡。

如果病情即将好转,脸色和眼睛都会发黄,这是有生机的表现。

痢疾时眉头会皱起,惊风时面颊会发红,口渴时嘴唇会发红,呕吐腹泻时脸色会发黄。

如果发热严重,眼睛会模糊不清,青色是惊风的表现,白色是泄泻的表现,伤寒时脸色会发紫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注解

紫:在中医理论中,面色紫通常与心脏功能衰竭有关,表示心气绝,预示着严重的健康问题。

赤:面色赤红可能与肝脏功能衰竭有关,表示肝气绝,常见于高热或严重疾病。

黄:面色黄可能与脾脏功能衰竭有关,表示脾气绝,常见于黄疸或消化系统疾病。

白:面色苍白可能与肺功能衰竭有关,表示肺气绝,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黑:面色黑可能与肾脏功能衰竭有关,表示肾气绝,常见于慢性肾病或严重疾病。

青:面色青可能与血液循环问题有关,常见于缺氧或心脏疾病。

呻吟:在中医中,呻吟声常与肾脏疾病相关,表示肾气绝。

毛枯:毛发干枯可能与肺功能衰竭有关,表示肺绝。

跗肿:足部肿胀可能与肾功能衰竭有关,常见于水肿或肾病。

身重:身体沉重可能与脾脏功能衰竭有关,常见于湿气重或消化系统疾病。

大小便不禁:无法控制大小便可能与神经系统或泌尿系统疾病有关。

目无转睛:眼睛不转动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有关。

痢疾:一种肠道传染病,表现为腹泻和腹痛。

惊风:中医病名,指因风邪引起的急性病症,常见于儿童。

泄泻:中医病名,指腹泻。

伤寒:中医病名,指由寒邪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医学文献,详细描述了不同面色和症状与五脏功能衰竭的关系,以及这些症状预示的死亡时间。这种通过观察面色和症状来诊断疾病和预测预后的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独特诊断学。

文中提到的各种面色和症状,如紫、赤、黄、白、黑等,都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望诊内容。这些颜色的变化反映了体内气血的盛衰和五脏功能的强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痢疾、惊风、泄泻、伤寒等疾病的面色变化,这些描述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细致。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医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以及他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这种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理解人体健康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精华,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察色验病生死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