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外八段锦-原文
先望孩儿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阳男搐左无防事,搐右令人甚可惊。
女搐右边犹可治,若逢搐左疾非轻,歪邪口眼终无害,纵有仙丹也莫平。
囟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知是必凶,忽陷成坑如盏足,未过七日命须终。
鼻门青燥渴难禁,面黑唇青命莫存,肚大青筋俱恶候,更兼腹肚有青纹。
忽见眉间紫带青,看来立便见风生,青红碎杂风将起,必见疳症膈气形。
乱纹交错紫兼青,急急求医免命倾,盛紫再加身体热,须知脏腑恶风生。
紫少红多六畜惊,紫红相等即疳成,紫黑有红如米粒,伤风夹食症堪评。
紫散风传脾脏间,紫青口渴是风痫,紫隐深沉难疗治,风痰祛散命须还。
黑轻可治死还生,红赤浮寒痰积停,赤青皮受风邪症,青黑脾风作慢惊。
红赤连兮风热轻,必然乳母不相应,两手忽然无脉见,定知冲恶犯神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外八段锦-译文
首先观察孩子的眼睛,如果眼白发青,再看背部感觉冰冷,如果是男孩,抽搐在左边则无大碍,若在右边则令人非常担忧。
女孩抽搐在右边还可以治疗,但如果抽搐在左边,病情就非常严重了,即使口眼歪斜最终也不会有大碍,但即使有仙丹也难以治愈。
如果囟门肿胀,这一定是风邪所致,这种情况预示着凶险,如果囟门突然凹陷如杯底,那么不超过七天就会丧命。
鼻门发青且干燥,口渴难耐,面色发黑,嘴唇发青,这些都是生命垂危的征兆,肚子大且有青筋,更是恶化的迹象,如果腹部还有青色的纹路,情况更加严重。
如果突然看到眉间有紫色带青,这表明风邪即将发作,青红混杂则风邪即将兴起,必定会出现疳症和膈气的症状。
如果纹路杂乱交错,紫色和青色混杂,必须立即求医以免生命危险,如果紫色浓重且身体发热,说明脏腑内有恶风生成。
如果紫色少而红色多,可能是受到六畜的惊吓,紫色和红色相等则可能是疳症,如果紫色和黑色中夹杂红色如米粒,可能是伤风夹食的症状。
如果紫色散开,风邪传入脾脏,紫色和青色混杂且口渴,可能是风痫,如果紫色深沉难以治疗,风痰祛散后生命才能恢复。
如果黑色较轻,可能还能治愈,红色和赤色浮起则可能是寒痰积聚,赤色和青色混杂则可能是皮受风邪的症状,青色和黑色混杂则可能是脾风引起的慢惊。
如果红色和赤色连续出现,风热较轻,这必然是因为乳母不相应,如果两手突然没有脉搏,一定是冲犯了神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外八段锦-注解
孩儿眼色青:指婴儿眼睛呈现青色,中医认为这可能与肝风内动或风邪入侵有关。
搐左:指抽搐发生在左侧,中医认为这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
搐右:指抽搐发生在右侧,中医认为这可能与肺风内动有关。
囟门肿起:囟门是婴儿头骨未完全闭合的部位,肿起可能表示风邪入侵或颅内压增高。
鼻门青燥:指鼻部呈现青色且干燥,中医认为这可能与肺热或风邪有关。
面黑唇青:指面部发黑、嘴唇发青,中医认为这可能与心肾阳虚或寒邪入侵有关。
肚大青筋:指腹部胀大且青筋暴露,中医认为这可能与脾虚或肝郁气滞有关。
眉间紫带青:指眉间呈现紫色带青色,中医认为这可能与风邪入侵或气血瘀滞有关。
紫红相等:指紫色和红色相间,中医认为这可能与疳积(消化不良)有关。
紫黑有红如米粒:指紫色和黑色相间,伴有红色斑点,中医认为这可能与伤风夹食(外感风寒兼有食积)有关。
紫散风传脾脏间:指紫色散开,风邪传入脾脏,中医认为这可能与风痰(风邪与痰湿结合)有关。
黑轻可治死还生:指黑色较浅时病情尚可治疗,若黑色深重则病情危重。
红赤浮寒痰积停:指红色和赤色相间,伴有寒痰积聚,中医认为这可能与风寒痰湿有关。
赤青皮受风邪症:指皮肤呈现赤青色,中医认为这可能与风邪入侵有关。
青黑脾风作慢惊:指青色和黑色相间,中医认为这可能与脾风(脾虚风动)导致的慢惊风有关。
红赤连兮风热轻:指红色和赤色相连,中医认为这可能与风热较轻有关。
两手忽然无脉见:指两手突然无脉,中医认为这可能与冲恶(邪气冲犯)或神灵作祟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外八段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中医儿科文献,主要描述了婴儿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文本通过观察婴儿的面色、抽搐部位、囟门、鼻门、腹部、眉间等部位的异常表现,结合中医理论,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尤其是‘望诊’在儿科中的应用。古代医家通过细致观察婴儿的外在表现,结合五行、脏腑、风邪等理论,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这种诊断方法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的智慧,也体现了对婴儿健康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将不同症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阳男搐左无防事,搐右令人甚可惊’通过对比左右抽搐的不同预后,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同时,文本还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忽陷成坑如盏足’,形象地描述了囟门凹陷的严重程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古代中医儿科诊断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婴儿疾病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经验。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更为精确的诊断方法,但这段文字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中医儿科领域。它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诊断经验,也为研究古代医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古代中医对婴儿疾病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