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小儿针-原文
《小儿针》(针用毫针,艾炷如小麦,或雀粪大)
《宝鉴》曰:“急慢惊风,灸前项。若不愈,灸攒竹,人中各三壮。”
或谓急惊属肝,慢惊属脾,《宝鉴》不分。
灸前顶,攒竹二穴,俱太阳、督脉,未详其义。
小儿慢惊风,灸尺泽各七壮。
初生小儿,脐风撮口,灸然谷三壮,或针三分,不见血,立效。
小儿癫痫、症瘕、脊强互相引,灸长强三十壮。
小儿癫痫惊风,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壮。
小儿风痫,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也,灸鼻柱直发际宛宛中三壮。
小儿惊痫,先惊怖啼叫乃发,灸后顶上旋毛中三壮,两耳后青丝脉。
小儿癖气久不消,灸章门各七壮,脐后脊中灸二七壮。
小儿胁下满,泻痢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痎疟寒热,又治腹胀引背,食饮多,渐渐黄瘦,灸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壮。
小儿黄疸,灸三壮。
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方不瘥,灸尾闾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兼三伏内,用杨汤水浴之,正午时灸。
自灸之后,用帛子拭,见有疳虫随汗出,此法神效。
小儿身羸瘦,贲豚腹胀,四肢懈惰,肩背不举,灸章门。
小儿吐乳汁,灸中庭一壮。
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效,灸龟尾一壮。
脱肛,灸脐中三壮;《千金》云:“随年壮。”
脱肛久不瘥及风痫中风,角弓反张,多哭,语言不择,发无时节,甚则吐涎沫,灸百会七壮。
戒逆针灸(无病而先针灸曰逆)
小儿新生,无病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善成痫。
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成痓,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
吴蜀地温,无此疾也。
古方既传之,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害小儿也。
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得无横夭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小儿针-译文
《小儿针》(使用的针是毫针,艾炷大小如小麦粒或雀粪)
《宝鉴》中说:“对于急性和慢性的惊风,应该灸前项。如果不见效,就灸攒竹和人中,各三壮。”
有人认为急惊风属于肝病,慢惊风属于脾病,但《宝鉴》并没有区分。
灸前顶和攒竹这两个穴位,都属于太阳经和督脉,具体原理不详。
对于小儿慢惊风,灸尺泽穴各七壮。
对于初生婴儿,如果有脐风或撮口症状,灸然谷穴三壮,或者针刺三分深,不见血,立即见效。
对于小儿癫痫、症瘕、脊强互相牵引的症状,灸长强穴三十壮。
对于小儿癫痫惊风,伴有目眩,灸神庭穴七壮。
对于小儿风痫,先屈手指如数物,然后发作,灸鼻柱直发际宛宛中三壮。
对于小儿惊痫,先有惊怖啼叫然后发作,灸后顶上旋毛中三壮,以及两耳后的青丝脉。
对于小儿癖气久不消,灸章门穴各七壮,脐后脊中灸二七壮。
对于小儿胁下满,泻痢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痎疟寒热,又治腹胀引背,食饮多,渐渐黄瘦,灸第十一椎下两旁,相距各一寸五分,七壮。
对于小儿黄疸,灸三壮。
对于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方不瘥,灸尾闾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兼在三伏天内,用杨汤水浴之,正午时灸。
自灸之后,用帛子擦拭,可以看到有疳虫随汗出,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对于小儿身体羸瘦,贲豚腹胀,四肢懈惰,肩背不举,灸章门穴。
对于小儿吐乳汁,灸中庭穴一壮。
对于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效,灸龟尾穴一壮。
对于脱肛,灸脐中三壮;《千金》中说:“随年壮。”
对于脱肛久不瘥及风痫中风,角弓反张,多哭,语言不择,发无时节,甚则吐涎沫,灸百会穴七壮。
戒逆针灸(无病而先针灸称为逆)
对于新生儿,如果没有病,不应该进行逆针灸,如果进行逆针灸,则会忍痛动其五脏,容易导致痫病。
在河洛关中地区,土地多寒,小儿容易得痓病,所以小儿出生三天后,多进行逆灸以预防。
在吴蜀地区,气候温暖,没有这种疾病。
古方已经传下来,现在的人不分南北都进行灸治,多害小儿。
所以农村的小儿,任其自然,反而不会夭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小儿针-注解
毫针:古代针灸用的一种细针,用于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
艾炷:用艾草制成的圆锥形小团,用于灸法治疗。
急慢惊风:中医病名,急惊风指突然发作的惊厥,慢惊风指慢性发作的惊厥。
前项:穴位名,位于头部前额正中线,发际上0.5寸处。
攒竹:穴位名,位于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人中:穴位名,位于鼻下唇上正中凹陷处。
尺泽:穴位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然谷:穴位名,位于足内侧,内踝前下方凹陷处。
长强:穴位名,位于尾骨尖下0.5寸处。
神庭:穴位名,位于前额正中线,发际上0.5寸处。
鼻柱:穴位名,位于鼻梁正中,鼻尖上方。
后顶:穴位名,位于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7寸处。
章门:穴位名,位于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十一椎下两旁:穴位名,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尾闾骨:尾骨。
贲豚:中医病名,指腹部胀满如豚状的病症。
中庭:穴位名,位于胸骨正中线,胸骨角下方凹陷处。
龟尾:穴位名,位于尾骨尖下0.5寸处。
百会:穴位名,位于头顶正中线,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逆针灸:无病而先进行针灸治疗,古代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对健康有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小儿针-评注
《小儿针》一文详细记载了古代针对小儿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在小儿疾病治疗上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文中提到的穴位如‘前项’、‘攒竹’、‘人中’等,都是中医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文中提到的‘急慢惊风’是古代常见的小儿疾病,中医认为急惊风多与肝有关,慢惊风多与脾有关。通过灸治这些穴位,可以达到平肝息风、健脾和胃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灸法,如‘灸尾闾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兼三伏内,用杨汤水浴之,正午时灸’。这种方法结合了时间医学和药物外治的理念,认为在特定的时间(三伏天正午)进行灸治,并配合药物浴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这种综合疗法展示了古代中医在治疗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戒逆针灸’,即无病不可先进行针灸治疗。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同时,文中也指出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对小儿疾病的影响,如‘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成痓’,而‘吴蜀地温,无此疾也’。这种地域差异的认识,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小儿针》一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小儿针灸治疗方法,还展示了古代中医在疾病预防、辨证施治、综合疗法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