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命门部位歌-原文
中庭与天庭,司空及印堂,额角方广处,有病定存亡。
青黑惊风恶,体和润泽光,不可陷兼损,唇黑最难当。
青甚须忧急,昏暗亦堪伤,此是命门地,医师妙较量。
面眼青肝病,赤心,黄脾,白肺,黑肾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命门部位歌-译文
中庭和天庭,以及司空和印堂,额头的宽阔部位,如果有病,可以决定生死。
如果这些部位呈现青黑色,可能是惊风或恶疾;如果身体和皮肤润泽有光,就不能有凹陷或损伤,嘴唇发黑是最难处理的。
如果青色非常明显,需要特别担忧和紧急处理;如果颜色昏暗,也容易受伤,这些是命门的关键部位,医生需要巧妙地进行判断和治疗。
面部和眼睛发青可能是肝病,发红可能是心病,发黄可能是脾病,发白可能是肺病,发黑可能是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命门部位歌-注解
中庭:在中医面相学中,指面部中央部位,通常与心脏和脾胃的健康状况相关。
天庭:指额头中央部位,在中医面相学中,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关。
司空:古代官名,此处借指面部特定部位,可能与肾脏或生殖系统相关。
印堂:两眉之间的部位,在中医面相学中,与心脏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额角:额头两侧的部位,与肝脏和胆囊的健康状况相关。
青黑:面色呈现青色或黑色,通常与肝脏或肾脏疾病相关。
体和润泽光:面色健康、红润有光泽,表示身体健康。
唇黑:嘴唇呈现黑色,通常与心脏或血液循环问题相关。
命门:中医术语,指生命的关键部位,通常与肾脏和生殖系统相关。
面眼青肝病:面色和眼睛呈现青色,通常与肝脏疾病相关。
赤心:面色呈现红色,通常与心脏疾病相关。
黄脾:面色呈现黄色,通常与脾脏疾病相关。
白肺:面色呈现白色,通常与肺脏疾病相关。
黑肾病:面色呈现黑色,通常与肾脏疾病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命门部位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面相学的经典文献,通过对面部不同部位的颜色和状态的观察,来判断人体内脏的健康状况。中医面相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合了中医理论和面相学的知识,通过观察面部的色泽、形态等特征,来推测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倾向。
文中提到的‘中庭’、‘天庭’、‘司空’、‘印堂’、‘额角’等部位,都是中医面相学中重要的观察点。每个部位对应不同的内脏器官,如‘中庭’对应心脏和脾胃,‘天庭’对应大脑和神经系统,‘印堂’对应心脏和情绪状态等。通过对这些部位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出内脏的健康状况。
文中还提到不同颜色对应的疾病,如‘青黑’对应肝脏或肾脏疾病,‘赤’对应心脏疾病,‘黄’对应脾脏疾病,‘白’对应肺脏疾病,‘黑’对应肾脏疾病。这些颜色变化反映了内脏的功能状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体和润泽光’的重要性,即面色健康、红润有光泽,表示身体健康。而‘唇黑’则提示心脏或血液循环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这些观察方法和诊断标准,体现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独特诊断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面相学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通过面部的细微变化,中医能够洞察内脏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这种通过外在表现推断内在健康的方法,至今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