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初生调护-原文
怀娠:
怀娠之后,必须饮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气和,则胎常安,生子必伟。最忌食热毒等物,庶生儿免有脐突疮痈。
初诞:
婴儿在胎,必借胎液以滋养之。初离母体,口有液毒,啼声未出,急用软绵裹大人指,拭儿口中恶汁,得免痘疮之患。或有时气侵染,只出肤疮,易为调理。
回气(俗谓草迷):
初生气欲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抱怀中,未可断脐,且将胞衣置炭火炉中烧之,仍作大纸捻,蘸清油点着于脐带上,往来遍燎之。盖脐带得火气,由脐入腹,更以热醋汤洗脐带,须臾气回,啼声如常,方可浴洗毕,断脐带。
便结:
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欲绝者,急令大人以温水漱了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处咂三五次,每次要漱口,以红赤为度,须臾自通。
浴儿:
浴儿用猪胆一枚,投汤中,免生疮疥。浴时看汤冷热,无令儿惊而成疾也。
断脐:
断脐不可用刀剪,须隔单衣咬断,后将暖气呵七遍,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附上,当留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中寒,令儿肚中不调,或成内吊。若先断后浴,恐水入脐中,令儿腹痛。断讫,连脐带中多有虫者,宜急剔去,不然,虫自入腹成疾。断脐之后,宜用热艾厚裹,包用白绵。若浴儿将水入脐中,或尿在裙包之内,湿气伤脐;或解脱裙包,为风冷邪气所侵,皆令儿脐肿,多啼不乳,即成脐风。
脐风:
儿初生六七日,患脐风,百无一活。用青绢包大人指,蘸温水于儿上下牙根上,将如粟米大红泡子,拭破即愈。
剃头:
小儿月满剃头,须就温暖避风处。剃后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叶同研,却入生麻油三四滴,腻粉拌和头上拭,以避风伤,免生疮疥热毒。
护养:
小儿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饲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小儿于天气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戏,频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肉坚,可耐风寒,不致疾病。
抱小儿勿泣,恐泪入儿眼,令眼枯。
小儿夜啼,用灯心烧灰,涂乳上与吃,即止。
小儿腹胀,用韭菜根捣汁和猪脂煎服。
小儿头疮,用生芝麻口中嚼烂,涂之,切忌不可搽药。
小儿患秋痢,与枣食之良,或与柿饼子食。
小儿宜以菊花为枕,则清头目。
小儿入夏,令缝囊盛杏仁七个去皮尖,佩之,闻雷声不俱。
小儿一期之内,衣服宜以故帛、故绵为之。用新太暖,令肌内缓弱,蒸热成病。不可裹足复顶,致阳气不出,多发热。
小儿不宜食肉太早,伤及脾胃,免致虫积、疳积,鸡肉能生蛔虫,宜忌之,非三岁以上勿食。
忍三分寒,吃七分饱,多揉肚,少洗澡。
小儿不可令就瓢及瓶饮水,语言多讷。
小儿勿令入神庙中,恐神精闪灼,生怖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初生调护-译文
怀孕期间:
怀孕后,必须保持饮食规律,生活作息正常,使精神饱满、气血调和,这样胎儿才能安稳,生下的孩子必定健康强壮。最忌讳食用热性和有毒的食物,以免新生儿出现脐突或疮痈。
新生儿出生:
婴儿在母体内时,必须依靠胎液来滋养。刚离开母体时,口中可能有毒液,如果哭声还未发出,应立即用软绵布包裹大人的手指,擦拭婴儿口中的恶液,这样可以避免痘疮的发生。如果有时气侵染,只会出现皮肤疮,容易调理。
回气(俗称草迷):
新生儿刚出生时气息微弱,无法啼哭,这可能是难产或受寒所致。应立即用棉絮包裹并抱在怀中,不要立即剪断脐带,同时将胎盘放在炭火炉中烧,再用大纸捻蘸清油点燃,在脐带上反复燎烤。脐带受热后,热气会通过脐带进入腹部,再用热醋汤洗脐带,片刻后气息恢复,哭声正常,这时才能进行洗浴并剪断脐带。
便秘:
新生儿如果大小便不通,腹胀难忍,应立即让大人用温水漱口,然后吸吮婴儿的前后心、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处吸吮三五次,每次吸吮后要漱口,直到皮肤变红为止,片刻后便会通畅。
洗浴:
给婴儿洗浴时,可以在水中放入一枚猪胆,这样可以避免生疮疥。洗浴时要注意水温,不要让婴儿受惊而生病。
断脐:
断脐时不可用刀剪,应隔着单衣咬断,然后用暖气呵七遍,将脐带缠结并留至婴儿足部,长度应留六寸,过长会伤肌肉,过短则容易受寒,导致婴儿肚腹不适或内吊。如果先断脐后洗浴,可能会让水进入脐中,导致婴儿腹痛。断脐后,如果脐带中有虫子,应立即剔除,否则虫子会进入腹部引发疾病。断脐后,应用热艾厚厚包裹,并用白绵布包好。如果洗浴时水进入脐中,或尿在裙包内,湿气会伤脐;或解开裙包时受风寒邪气侵袭,都会导致婴儿脐部肿胀,啼哭不止,不吃奶,最终形成脐风。
脐风:
新生儿出生六七天后患脐风,几乎无法存活。可以用青绢包裹大人的手指,蘸温水在婴儿的上下牙根上擦拭,将如粟米大小的红泡子擦破即可痊愈。
剃头:
婴儿满月剃头时,应在温暖避风的地方进行。剃头后,取三枚杏仁去皮尖研碎,加入三片薄荷一起研磨,再加入三四滴生麻油和腻粉拌匀,涂抹在婴儿头上,以防风伤,避免生疮疥和热毒。
护养:
婴儿的脾胃娇嫩,父母如果用口喂食,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引发疾病。在天气暖和时,应多抱婴儿到户外晒太阳,经常接触风和阳光,这样可以使血液凝固、气息刚强、肌肉坚实,能够耐受风寒,不易生病。
抱婴儿时不要哭泣,以免泪水进入婴儿眼睛,导致眼睛干枯。
婴儿夜啼时,可以用灯心烧灰,涂在乳头上让婴儿吃,即可止啼。
婴儿腹胀时,可以用韭菜根捣汁和猪脂煎服。
婴儿头疮时,可以用生芝麻嚼烂后涂抹,切忌不要用药膏。
婴儿患秋痢时,可以喂食枣子或柿饼。
婴儿可以用菊花做枕头,这样可以清头目。
夏天时,可以缝制一个小囊,放入七个去皮的杏仁,让婴儿佩戴,听到雷声时不会害怕。
婴儿在一岁以内,衣服最好用旧布、旧棉制作。新衣服太暖和,容易使肌肉松弛,导致发热生病。不要裹足或盖住头顶,以免阳气无法散发,导致发热。
婴儿不宜过早吃肉,以免伤及脾胃,导致虫积或疳积。鸡肉容易生蛔虫,应避免食用,三岁以前不要吃。
让婴儿忍受三分寒冷,吃七分饱,多揉肚子,少洗澡。
不要让婴儿用瓢或瓶子喝水,以免语言迟钝。
不要让婴儿进入神庙,以免受到神灵的惊吓,产生恐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初生调护-注解
怀娠:指怀孕期间,强调孕妇需注意饮食和起居,以保持身心健康,确保胎儿安全。
初诞:指婴儿刚出生时的护理,包括清除口中毒液等,以防疾病。
回气:指新生儿因难产或受寒导致呼吸微弱时,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如用火气刺激脐带等。
便结:指新生儿大小便不通的情况,需通过特定方法帮助其排便。
浴儿:指给新生儿洗澡的方法,强调水温适宜和预防皮肤病。
断脐:指切断新生儿脐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脐风:指新生儿因脐带感染引起的疾病,需及时处理以防严重后果。
剃头:指给婴儿剃头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以防头皮受伤或感染。
护养:指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包括饮食、活动和环境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初生调护-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对孕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早期阶段的重视和细致关怀。从怀娠到初诞,再到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疾病的深刻理解。
文中提到的许多护理方法,如用火气刺激脐带、温水漱口吸咂等,虽然现代医学可能不再推荐,但这些方法在当时是基于对生理和病理的观察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环境对婴儿健康的影响,如避免风冷邪气、适当晒太阳等,这些都是现代育儿理念中仍然重视的方面。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些护理方法不仅是对个体健康的关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延续和后代健康的重视。通过这些细致的护理措施,古人试图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从而维护家族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医学文献,也是文化遗产,它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医学和护理领域的智慧和成就,对今天的医学研究和育儿实践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