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内八段锦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内八段锦-原文

红净为安不用惊,若逢红黑便难宁,更加红乱青尤甚,取下风痰病立轻。

赤色微轻是外惊,若如米粒势难轻,红散多因乘怒乱,更加搐搦实难平。

小儿初诞月腹病,两眉颦号作盘肠,泣时啼哭又呻吟,急宜施法行功作。

小儿初诞日,肌体瘦尪羸,秃发毛稀少,元因是鬼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内八段锦-译文

如果面色红润且干净,说明身体健康,无需惊慌;如果面色红中带黑,则情况不妙,需要警惕;如果红色杂乱且带有青色,情况更为严重,此时需要祛除风痰,病情会迅速减轻。

面色微红且轻微,可能是受到外界惊吓所致;如果红色像米粒一样明显,情况就比较严重;面色红且散乱,多因情绪激动或愤怒引起,若伴有抽搐,病情会更加难以控制。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如果出现腹部疼痛,表现为眉头紧皱、哭闹不止、呻吟不断,这可能是盘肠病的症状,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新生儿出生时,如果身体瘦弱、毛发稀少,可能是由于鬼胎所致,需要特别关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内八段锦-注解

红净:指面色红润而干净,表示健康状态良好。

红黑:指面色红中带黑,可能表示体内有热毒或血瘀。

红乱青:指面色红而杂乱,带有青色,可能表示风痰内盛。

风痰:中医术语,指因风邪引起的痰湿内盛,常见于小儿惊风、抽搐等症状。

赤色微轻:指面色微红,可能表示外感风邪较轻。

米粒:比喻面色红如米粒大小,可能表示病情较重。

搐搦:指肌肉抽搐、痉挛,常见于小儿惊风。

盘肠:中医术语,指小儿腹痛,常见于初生婴儿,表现为两眉紧皱、啼哭不止。

鬼胎:古代中医术语,指因母体虚弱或邪气侵袭,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出生后体弱多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内八段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中医文献,主要描述了小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文本通过观察小儿面色的变化,结合中医理论,判断病情轻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诊断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诊’,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文中提到的‘红净’、‘红黑’、‘红乱青’等面色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医对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的深刻理解。‘红净’表示气血调和,身体健康;‘红黑’则暗示体内有热毒或血瘀;‘红乱青’则进一步表明风痰内盛,病情较重。这些描述不仅具有医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总结。

此外,文中还提到‘风痰’、‘搐搦’、‘盘肠’等中医术语,这些术语在古代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风痰’是小儿惊风、抽搐的常见病因,而‘盘肠’则是初生婴儿腹痛的典型表现。这些术语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医对小儿疾病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其对病因、病机的独特理解。

最后,文中提到的‘鬼胎’一词,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胎儿发育不良的解释。古人认为,母体虚弱或邪气侵袭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出生后体弱多病。这种解释虽然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自然现象、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通过观察面色变化、结合中医理论,古代医者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诊断与治疗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也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十-内八段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