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原文
足太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仓禀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左右四十二穴)。
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取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巳土之脏,脉在右关,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调摄,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饮食劳倦之灾,修温多辛少之剂,饮食审寒热之伤,汤药兼补泻之置。气别寒热温凉,用适其宜;味辨甘补苦泻,行当熟记。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柴胡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黄耆去有汗之火,辅之芍药川芎。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泄泻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乱吐泻兼而不药兮,胡椒绿豆。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香附微寒,与缩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温,共藿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破血消症兮,三棱莪朮;去瘀除疼兮,蒲黄五灵。茴香治霍乱转筋,共济木瓜乌药;辣桂主中焦气滞,相扶枳壳生姜。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满咳逆兮,良姜炒同香附。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木橘辰砂,曲蘗附子。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朮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涤何伤。四君子平善,与人处也,使人道德进而功名轻,忽不知其入于圣贤之域;二陈汤纯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气顺,自不觉其进于仁寿之乡。抑又闻东垣悯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诚不刊之妙典;王安道发前贤未发,辨内伤不足中有有余,实得传之秘旨,万物从土而归出,补肾又不若补脾。
《导引本经》:“脾居五脏之中,寄旺四时之内,五味藏之而滋长,五神因之而彰着,四肢百骸,赖之而运动也。人惟饮食不节,劳倦过甚,则脾气受伤矣。脾胃一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澼,此其见之《内经》诸书,盖班班俱载,可考而知者。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食若过饱,则气脉不通,令心塞闭;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之物,则心识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则四大违反,而动宿疾,皆非卫生之道也。举要言之,食必以时,饮必以节,不饱不饥是也。人能饮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纯,而五脏六腑,亦调和矣。盖人之饮食入口,由胃脘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至小肠下口,始分清浊,浊者为渣滓,入于大肠;清者为津液,入于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浊,浊者入于溺中,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汗,同归于脾,脾和乃化血,复归于脏腑也。经曰:「脾土旺能生万物,衰生百病。」昔东坡调脾土,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召饮者,预以此告: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
足太阴脾经考正穴法
隐白:
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
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
足大趾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
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足太阴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
人》针四分,灸三壮。
主寒疟,不嗜食,痫气,好太息,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头面肿起,烦心狂言,多饮,胆虚,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商丘:
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气逆,痔疾,骨疽蚀,魇梦,痫瘛,寒热好呕,阴股内痛。气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积痞气,黄疸,舌本强痛,腹胀,寒疟,溏瘕泄水,面黄,善思善味,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妇人绝子,小儿慢风。
三阴交:
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症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
如经脉塞闭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妊妇禁针。然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而堕胎,今独不可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乎?盖三阴交、肾肝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之原,大肠为肺之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也。今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矣。故刘元宾亦曰:“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阴络):
内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痃癖冷气,食饮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
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郄,别走上一寸有空。《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
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阳陵泉穴相对,稍高一寸。足太阴脾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五分。
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飧泄。
血海:
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
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
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云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
主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
府舍下一寸,横骨两端约中动脉,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府舍:
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络脾肝,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郄,三阴阳明之别。《铜人》灸五壮,针七分。
主疝瘕,痹中急疼,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
腹结(一名肠窟):
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咳逆,绕脐痛,腹寒泻利,上抢心,咳逆。
大横:
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
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
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
食窦:
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天溪:
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中满痛,贲膺,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疒貴)痈。
胸乡:
周荣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
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
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饮。咳唾秽脓,咳逆,多淫。
大包:
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胸胁中痛,喘气,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译文
足太阴经穴主治
《内经》说:“脾是谏议之官,智慧由此产生。”
脾是仓库的根本,是荣华的居所;它的光彩表现在嘴唇的四白,它的充实表现在肌肉,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孤脏以灌溉四周。脾主管四肢,为胃输送津液。
中央的黄色,与脾相通,开口于口,藏精于脾,所以病在舌根。它的味道是甘,它的类别是土,它的牲畜是牛,它的谷物是稷,它与四季相应,上方是镇星,因此知道病在肉。它的音是宫,它的数是五,它的气味是香,它的液体是涎。
中央产生湿,湿产生土,土产生甘,甘产生脾,脾产生肉,肉产生肺,肺主管口。它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个穴位在脾的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左右四十二穴)。
这条经脉从隐白开始,到大包结束,取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与井荥俞经合。
经脉从大指端开始,沿着指内侧白肉际,经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沿着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它的支别者,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巳土之脏,脉在右关,实则饮食消而肌肤滑泽,虚则身体瘦而四肢不举。脐凸肢浮生之难,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调摄,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饮食劳倦之灾,修温多辛少之剂,饮食审寒热之伤,汤药兼补泻之置。气别寒热温凉,用适其宜;味辨甘补苦泻,行当熟记。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实;人参缓土和气,须半夏橘红。柴胡除不足之热,佐之甘草升麻;黄耆去有汗之火,辅之芍药川芎。气虚呕而人参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泄泻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干姜,霍乱吐泻兼而不药兮,胡椒绿豆。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香附微寒,与缩砂消食化气,更妙安胎;沉香少温,共藿香助土调中,奇消水肿,破血消症兮,三棱莪朮;去瘀除疼兮,蒲黄五灵。茴香治霍乱转筋,共济木瓜乌药;辣桂主中焦气滞,相扶枳壳生姜。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满咳逆兮,良姜炒同香附。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木橘辰砂,曲蘗附子。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朮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涤何伤。四君子平善,与人处也,使人道德进而功名轻,忽不知其入于圣贤之域;二陈汤纯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气顺,自不觉其进于仁寿之乡。抑又闻东垣悯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诚不刊之妙典;王安道发前贤未发,辨内伤不足中有有余,实得传之秘旨,万物从土而归出,补肾又不若补脾。
《导引本经》:“脾位于五脏之中,寄旺于四季之内,五味藏之而滋长,五神因之而彰着,四肢百骸,赖之而运动。人若饮食不节,劳倦过甚,则脾气受伤。脾胃一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为吐泄,为肠澼,此其见之《内经》诸书,盖班班俱载,可考而知。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食若过饱,则气脉不通,令心塞闭;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之物,则心识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则四大违反,而动宿疾,皆非卫生之道。举要言之,食必以时,饮必以节,不饱不饥是也。人能饮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纯,而五脏六腑,亦调和矣。盖人之饮食入口,由胃脘入于胃中,其滋味渗入五脏,其质入于小肠乃化之。至小肠下口,始分清浊,浊者为渣滓,入于大肠;清者为津液,入于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浊,浊者入于溺中,清者入于胆,胆引入于脾,散于五脏,为涎,为唾,为涕,为泪,为汗,其滋味渗入五脏,乃成五汗,同归于脾,脾和乃化血,复归于脏腑。经曰:「脾土旺能生万物,衰生百病。」昔东坡调脾土,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召饮者,预以此告: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善卫生者养内,不善卫生者养外;养内者安恬脏腑,调顺血脉,养外者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
足太阴脾经考正穴法
隐白:
足大趾端内侧,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
大都:
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蛔痛,小儿客忤。
太白:
足大趾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脉所注为俞土。《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公孙:
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足太阴络脉,别走阳明胃经。《铜
人》针四分,灸三壮。
主治寒疟,食欲不振,癫痫,喜欢叹息,多寒热汗出,病发时喜欢呕吐,呕吐后病情减轻。头面肿胀,心烦狂言,多饮,胆虚,气逆上冲则霍乱,实证则肠中剧痛需泻之,虚证则腹胀需补之。
商丘:
位于足内踝骨下微前凹陷处,前有中封穴,后有照海穴,此穴居中。脾脉所行为经金,脾实需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治腹胀,肠鸣,便秘,脾虚使人不快乐,身体寒冷喜欢叹息,心悲,骨痹,气逆,痔疮,骨疽蚀,噩梦,癫痫,寒热喜欢呕吐,大腿内侧疼痛。气壅,狐疝上下移动,引起小腹痛、不能俯仰、脾积痞气,黄疸,舌根强痛,腹胀,寒疟,溏泄水泻,面黄,喜欢思考味道,食物不消化,体重节痛,怠惰嗜睡,妇女不孕,小儿慢风。
三阴交:
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凹陷处。足太阴、少阴、厥阴三脉的交会处。《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物不消化,痃癖,腹寒,膝内侧疼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痿不能行走,疝气,小便失禁,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呵欠,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元脏发动,脐下剧痛,小儿客忤,妇女临经行房,羸瘦,症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失血过多,血崩晕厥,不省人事。
如果经脉阻塞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
按宋太子出苑,遇到孕妇,诊断说:“是女孩。”徐文伯说:“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想看。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儿应针而下,果然如文伯的诊断。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孕妇禁针。然而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而堕胎,现在难道不能补三阴交,泻合谷,而安胎吗?因为三阴交是肾、肝、脾三脉的交会处,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合谷为大肠的原穴,大肠为肺的腑,主气,当泻不当补。文伯泻三阴交,以补合谷,是血衰气旺。现在补三阴交,泻合谷,是血旺气衰。所以刘元宾也说:“血衰气旺定无妊,血旺气衰应有体。”
漏谷(一名太阴络):
位于内踝上六寸,胻骨下凹陷处。《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治肠鸣,强欠,心悲逆气,腹胀满急,痃癖冷气,饮食不为肌肤,膝痹足不能行。
地机(一名脾舍):
位于膝下五寸,膝内侧辅骨下凹陷处,伸足取之。足太阴郄,别走上一寸有空。《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阴陵泉:
位于膝下内侧辅骨下凹陷处,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在膝横纹头下,与阳陵泉穴相对,稍高一寸。足太阴脾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五分。
主治腹中寒不嗜食,胁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可俯仰,霍乱,疝瘕,遗精,尿失禁不自知,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阴痛,胸中热,暴泄飧泄。
血海:
位于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
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
箕门:
位于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一说股上起筋间。《铜人》灸三壮。
主治淋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
冲门(一名上慈宫):
位于府舍下一寸,横骨两端约中动脉,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疼,癃,淫泺,阴疝,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
府舍:
位于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三脉上下一一入腹,络脾肝,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郄,三阴阳明之别。《铜人》灸五壮,针七分。
主治疝瘕,痹中急疼,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
腹结(一名肠窟):
位于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治咳逆,绕脐痛,腹寒泻利,上抢心,咳逆。
大横:
位于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七分,灸五壮。
主治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
腹哀:
位于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铜人》针三分。
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
食窦:
位于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天溪:
位于胸乡下一寸六分凹陷处,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中满痛,贲膺,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疒貴)痈。
胸乡:
位于周荣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
周荣:
位于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
主治胸胁满不得俯仰,食不下,喜饮。咳唾秽脓,咳逆,多淫。
大包:
位于渊液下三寸,布胸胁中出九肋间。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主治胸胁中痛,喘气,实证则全身疼痛,需泻之;虚证则百节尽皆纵,需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注解
脾者,谏议之官,智周出焉:脾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谏议之官’,意味着它在身体中扮演着调节和协调的角色,类似于古代朝廷中的谏议大夫,负责提出建议和调整政策。‘智周出焉’表示脾的功能涉及到智慧和周密的思考。
脾者,仓禀之本,荣之居也:脾被视为‘仓禀之本’,即身体储存和分配营养的基础。‘荣之居也’意味着脾是身体荣养(即营养和活力)的居所。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的健康状态可以通过唇部的色泽来观察,‘四白’指的是唇部的四个白色区域。‘其充在肌’表示脾的功能充实体现在肌肉的健康和力量上。
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脾属于‘至阴’之类,即它在五行中与土相对应,土气象征着稳定和滋养。
孤脏以灌四旁:脾作为‘孤脏’,意味着它在五脏中独树一帜,负责滋养和调节其他四脏(心、肝、肺、肾)。
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脾负责四肢的健康和功能,同时协助胃进行津液的运行和分布。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在五行中,中央位置与黄色和脾相对应,表示脾与中央的黄色有内在的联系。
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脾的功能通过口部表现出来,同时脾也负责储存身体的精华。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脾与甘味、土、牛和稷(一种谷物)相对应,这些都是脾的特性和象征。
其应四时,上为镇星:脾与四季的变化相应,特别是在夏季,与天上的镇星(土星)有联系。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液涎:脾与宫音、数字五、香气和涎液(唾液)相对应,这些都是脾的特性和表现。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五行相生理论中,中央(土)产生湿气,湿气滋养土,土产生甘味,甘味滋养脾。
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脾的健康影响肌肉的生长,肌肉的健康又影响肺的功能,肺则负责口部的健康。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脾在自然界中表现为湿气,在地理中表现为土,在人体中表现为肌肉,在五脏中表现为脾。
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脾在声音中表现为歌唱,在身体变动中表现为打嗝,在情绪中表现为思考。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过度的思考会伤害脾,愤怒可以抑制过度的思考,湿气会伤害肌肉,风可以驱散湿气。
甘伤肉,酸胜甘:过度的甘味会伤害肌肉,酸味可以抑制甘味的过度。
寒疟:一种因寒邪侵袭而引起的疟疾,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出汗等。
痫气:指癫痫发作时的气机紊乱,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太息:指深长的叹息,常与情绪低落、抑郁相关。
霍乱:古代指一种急性肠胃疾病,症状包括剧烈呕吐、腹泻等。
脾虚:中医术语,指脾脏功能虚弱,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位于内踝上三寸。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漏谷: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内踝上六寸,主治肠鸣、腹胀等。
地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位于膝下五寸,主治腰痛、腹胀等。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位于膝下内侧,主治腹寒、胁痛等。
血海: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膝膑上内廉,主治气逆、腹胀等。
箕门: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阴股内动脉处,主治小便不通、遗溺等。
冲门: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府舍下一寸,主治腹寒、积聚等。
府舍: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腹结下三寸,主治疝瘕、腹满等。
腹结: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大横下一寸三分,主治咳逆、腹痛等。
大横: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腹哀下三寸五分,主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等。
腹哀: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日月下一寸五分,主治寒中食不化、腹痛等。
食窦: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天溪下一寸六分,主治胸胁支满、膈痛等。
天溪: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胸乡下一寸六分,主治胸中满痛、咳逆等。
胸乡: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周荣下一寸六分,主治胸胁支满、背痛等。
周荣: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中府下一寸六分,主治胸胁满、食不下等。
大包: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渊液下三寸,主治胸胁中痛、喘气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评注
《足太阴经穴主治》一文,深入探讨了脾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身体各部分的密切联系。脾被视为‘谏议之官’,强调了其在身体调节和协调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脾的功能,身体能够维持营养的平衡和分配,确保各器官和组织的健康。
文中详细描述了脾与五行、五味、五音等的对应关系,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脾与土、甘味、黄色等的关联,不仅体现了其在自然界中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其在人体健康中的实际作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脾与情绪、声音、身体变动等的联系,进一步扩展了脾的功能范围。脾不仅负责身体的物质基础,还涉及到情绪和心理状态,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
通过对脾经穴位的描述,文中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治疗的细致和精准。
总的来说,《足太阴经穴主治》不仅是一篇关于脾的医学文献,更是一部融合了哲学、自然观和医学实践的综合性著作。它深刻揭示了中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后世医家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主要介绍了足太阴脾经的多个穴位及其主治病症,反映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丰富理论与实践。足太阴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主运化,与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脾脏功能,治疗与脾虚、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相关的疾病。
文中提到的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三阴交穴不仅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病,还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妊娠胎动等。三阴交穴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念,即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文中还提到了合谷穴,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的作用。合谷穴与三阴交穴的配合使用,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中的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泻三阴交、补合谷,可以调节气血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现代中医临床中仍然广泛应用。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多个脾经穴位的具体位置和主治病症,如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等。这些穴位的治疗作用涵盖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疾病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脾脏功能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足太阴脾经穴位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穴位的治疗作用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针灸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促进中医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