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肾经-原文
足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在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左右五十四穴)。
此一经起于涌泉,终于俞府。取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多气少血,酉时气血注此。
癸水之脏,脉居左尺。一脏而二形,左名肾,男子以藏精;右名命门,女子以系胞。元气之根,精神之舍。受病同归于膀胱,诊候两分于水火。实则脉实,小腹胀满而腰背急强,便黄舌燥者,泻肾汤可以广推;虚则脉虚,气寒阳痿而言音混浊,胫弱脉代者,苁蓉散宜加寻讨。肾气不和腰胁痛,散号异香;阳经郁滞背肩疼,汤名通气。腰痛散八角茴香,精泄末一升韭子。气滞腰间堪顺气,血凝臂痛,可舒经。五味能交心肾,须茯神远志川归,山药苁蓉枸杞;龙骨赡养精神,与益智茴香故纸,鹿茸牛膝黄耆。地黄补肾益阴,加当归而补髓;附子驱寒去湿,倍人参而壮阳。龙骨治骨虚酸痛,猪肾济肾弱腰亏。大抵咸能走肾,秋石须明配合;寒能败命,春茗要别陈新,渗淡泻水之剂宜慎,烧炼助火之丹勿餐。东垣曾谓肉桂独活报使,钱氏独用地黄枸杞引经。抑又闻竹破须将竹补,胞鸡还要卵为。谁知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鹤争知有风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
《导引本经》:“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比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乎两间者也。人惟志以情诱,念以物牵,以有限之天真,纵无穷之逸欲,消耗日甚,中无所主,则群邪乘之,而百病作。是洞开四门以纳盗,几何不至于败哉!然自古圣人率多令考,岂其浑蒙沕穆,得于天者独厚,嘘吸偃仰,成于人者有异术耶。亦以志宁道一,神爽不漓,俾吾固有之真,常为一身之主,则荣卫周流,邪无自入。彼风寒暑湿,譬之坚城,外盗虽踵至迭窥,其何以得其隙而肆之虐哉?鸣医者家,辨症循方,按脉施剂,倏忽收功,固所不废。然盗至而遏之,孰若无盗之可遏也;病至而疗之,孰若无病之可疗也。与其求金石之饵,而常患其不足,孰若求吾身之精,而恒自有余也。故黄帝、歧伯问答曰,百体从令,惟于保太和而泰天君得之。盖此意也。先贤云:「天地之大宝珠玉,人身之大宝精神。」《内经》曰:「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诚能以理制欲,以义驭情,虽美色在前,不过悦目畅志而已,奚可恣情丧精,所谓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添油灯壮,补髓人强也。」又曰:「冬月天地闭,血气藏,伏阳在内,心膈多热,切忌发汗,以泄阳气,此谓之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勿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人宜服固本益肾酒,以迎阳气耳。不可过暖致伤目,而亦不可太醉冒寒。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故先王于是月闭关,俾寒热适中可也。尝闻之曰:「湛然诚一守精玄,得象忘言辨道看,好把牝门凭理顾,子前午后用神占。是则以元精炼交感之精,三物混合,与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卫生之法,先此而已。前肾所谓精全不思欲,气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斯言尽矣。」”
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
涌泉(一名地冲):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足少阴肾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铜人》针五分,无令出血,灸三壮。《明堂》灸不及针。《素注》针三分,留三呼。
主尸厥,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渴而喘,坐欲起,目佴佴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
《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侠脐痛,鼻衄不止,五
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
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龙渊):
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直下一寸,别于足太阴之郄,足少阴肾脉所溜为荥火。《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五呼,不宜见血,令人立饥欲食。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主咽内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心恐惧如人将捕,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胀,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白浊,胻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自汗,盗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堕恶血留内腹中,男子精泄,妇人无子,阴挺出,月事不调,阴痒,初生小儿脐风口噤。
太溪(一名吕细):
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俞土。《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
东垣曰:“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溪。”《流注赋》云:“牙齿痛堪治。”
大钟: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铜人》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素注》留三呼。
主呕吐,胸胀喘息,腹满便难,腰脊痛,少气,淋沥洒淅,腹脊强,嗜卧,口中热,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舌干、咽中食噎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水泉:
太溪下一寸,内踝下。少阴郄。《铜人》灸五壮,针四分。
主目佴佴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心下多闷痛,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照海:
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阴蹻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咽干,心悲不乐,四肢懈惰,久疟,卒疝,呕吐嗜卧,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挺出,月水不调。
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复溜(一名昌阳,一名伏白):
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傍骨是复溜,后傍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条筋。足少阴肾脉所行为经金。肾虚补之。《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五壮。《明堂》灸七壮。
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视佴佴,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胻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肿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俞,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重,五淋,血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热,盗汗,汗注不止,齿龋,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
交信:
足内踝骨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阴蹻脉之郄。《铜人》针四分,留十呼,灸三壮,《素注》留五呼。
主气淋,颓疝,阴急,阴汗,泻利赤白,气热癃,股枢内痛,大小便难,淋,女子漏血不止,阴挺出,月水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淫泺,盗汗出。
筑宾:
内踝上五寸,腨分中,阴维之郄。《铜人》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五壮。
主颓疝,小儿胎疝,痛不得乳,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腨痛。
阴谷:
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阴肾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膝痛如锥,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小便急引阴痛,阴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
横骨:
大赫下一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禁针。
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自肓俞至横骨六穴,《铜人》去腹中行各一十五分,录之以备参考)。
大赫(一名阴维,一名阴关):
气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一寸,灸三壮。
主虚劳失精,男子阴器结缩,茎中痛,目赤痛从内眦始,妇人赤带。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
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一寸,灸三壮。
主贲豚,气上下引腰脊痛,泄利不止,目赤痛从内眦始,妇人月事不调。
四满(一名髓府):
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积聚疝瘕,肠澼,大肠有水,脐下切痛,振寒,目内眦赤痛,妇人月水不调,恶血疞痛,贲豚上下,无子。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
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
《铜人》针一寸,灸五壮。
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眦始。
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阴经窌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
商曲:
石关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
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自幽门至商曲,《铜人》去腹中行五分,《素注》一寸)。
石关:
阴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三壮。
主哕噫呕逆,腹痛气淋,小便黄,大便不通,心下坚满,脊强不利,多唾,目赤痛从内眦始,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血上冲腹,痛不可忍。
阴都(一名食宫):
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身寒热疟病,心下烦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目赤痛从内眦始。
通谷:
幽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
主失欠口呿,食饮善呕,暴喑不能言,结积留饮,痃癖胸满,食不化,心恍惚,喜呕,目赤痛从内眦始。
幽门:
侠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陷中,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灸五壮。
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烦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里急数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眦始,女子心痛,逆气,善吐食不下。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痛引胸,鼻塞不通,呼吸少气,咳逆呕吐,不嗜食,喘息不得举臂。
神封:
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胸满不得息,咳逆,乳痈,呕吐,洒淅恶寒,不嗜食。
灵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不嗜食。
神藏:
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四分。
主呕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
彧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
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俞府:
气舍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咳逆上气,呕吐,喘嗽,腹胀不下食饮,胸中痛久喘,灸七壮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肾经-译文
足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说:“肾是身体的强健之官,技巧和智慧都来源于它。”
肾主蛰伏,是封藏的根本,是精气的所在。它的光彩表现在头发,它的充实表现在骨骼,是阴中的太阴,与冬气相通。
北方属黑色,与肾相通,开窍于耳,藏精于肾。所以疾病多发生在溪谷。它的味道是咸的,它的类别是水,它的动物是猪,它的谷物是豆,它与四季相应,上应辰星。因此知道疾病在骨骼。它的音是羽,它的数是六,它的气味是腐,它的液体是唾液。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在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它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声为呻吟,在变动为战栗,在志为恐惧,恐惧伤肾。思虑胜恐惧,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足少阴肾经穴歌
足少阴经有二十七个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等,从足部一直延伸到膝盖。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分布在腹部。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等,分布在胸部。
这条经脉从涌泉开始,到俞府结束。取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等穴位,与井、荥、俞、经、合等五腧穴相合。
经脉从小指下方开始,斜向足心,经过然谷下方,沿着内踝后方,进入脚跟,向上经过小腿内侧,从腘窝内侧出来,沿着大腿内侧后方,贯穿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它的直行部分,从肾向上贯穿肝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夹着舌根;它的分支,从肺出来,络于心,注入胸中。这条经脉多气少血,酉时气血注入这里。
癸水之脏,脉在左尺。一个脏器有两个形态,左边叫肾,男子用来藏精;右边叫命门,女子用来系胞。元气的根本,精神的居所。受病时都归于膀胱,诊断时要分水火。实证脉实,小腹胀满,腰背急强,便黄舌燥,可以用泻肾汤;虚证脉虚,气寒阳痿,声音混浊,胫弱脉代,可以用苁蓉散。肾气不和导致腰胁痛,可以用异香散;阳经郁滞导致背肩疼,可以用通气汤。腰痛可以用八角茴香散,精泄可以用韭子末。气滞腰间可以用顺气药,血凝臂痛可以用舒经药。五味能交心肾,需要茯神、远志、川归、山药、苁蓉、枸杞;龙骨能赡养精神,与益智、茴香、故纸、鹿茸、牛膝、黄耆合用。地黄补肾益阴,加当归可以补髓;附子驱寒去湿,倍人参可以壮阳。龙骨治骨虚酸痛,猪肾济肾弱腰亏。大抵咸能走肾,秋石需要明配合;寒能败命,春茗要分陈新,渗淡泻水的药剂要慎用,烧炼助火的丹药不要服用。东垣曾说肉桂、独活是报使,钱氏独用地黄、枸杞引经。又听说竹破要用竹补,胞鸡还要卵为。谁知人人本有长生药,只是迷徒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鹤争知有风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
《导引本经》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太极之精寓于其中,这是我们固有的,充塞于天地之间。人因为志向被情感诱惑,念头被外物牵绊,以有限的天真,放纵无穷的逸欲,消耗日甚,内心无所主,则群邪乘虚而入,百病发作。这是洞开四门以纳盗,怎么能不败呢!然而自古圣人大多长寿,难道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嘘吸偃仰,成于人者有异术吗?也是因为志宁道一,神爽不漓,使我们固有的真,常为一身之主,则荣卫周流,邪无自入。风寒暑湿,就像坚城,外盗虽踵至迭窥,怎么能得其隙而肆之虐呢?医者家,辨症循方,按脉施剂,倏忽收功,固然不废。然而盗至而遏之,不如无盗之可遏;病至而疗之,不如无病之可疗。与其求金石之饵,而常患其不足,不如求吾身之精,而恒自有余。所以黄帝、歧伯问答说,百体从令,惟于保太和而泰天君得之。就是这个意思。先贤说:「天地之大宝珠玉,人身之大宝精神。」《内经》说:「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诚能以理制欲,以义驭情,虽美色在前,不过悦目畅志而已,怎么能恣情丧精,所谓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添油灯壮,补髓人强。」又说:「冬月天地闭,血气藏,伏阳在内,心膈多热,切忌发汗,以泄阳气,这叫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勿泄皮肤,使气亟夺,这是冬气之应,养藏之道。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人宜服固本益肾酒,以迎阳气。不可过暖致伤目,也不可太醉冒寒。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故先王在这个月闭关,使寒热适中。曾听说:「湛然诚一守精玄,得象忘言辨道看,好把牝门凭理顾,子前午后用神占。这是以元精炼交感之精,三物混合,与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卫生之法,先此而已。前贤所谓精全不思欲,气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这句话说尽了。」”
足少阴肾经考正穴法
涌泉(又名地冲):
位于足心凹陷处,屈足卷指时凹陷处,白肉际,跪着取穴。足少阴肾脉的井穴,属木。实证时泻之。《铜人》针五分,不要出血,灸三壮。《明堂》灸不及针。《素注》针三分,留三呼。
主治尸厥,面色黑如炭。咳吐有血,口渴而喘,坐起困难,眼睛模糊看不清,容易恐惧,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心烦,心痛,黄疸,肠澼,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
《千金翼》说:“主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侠脐痛,鼻衄不止,五
疝气,热病先表现为腰酸、口渴频繁饮水,身体和颈部疼痛且感到寒冷和酸痛,脚热但不想说话,头痛剧烈,气短,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
汉代,济北王的母亲患有热厥,脚热,淳于意刺她的足心,立刻痊愈。
然谷(又名龙渊):
位于足内踝前大骨下的凹陷中。一说在内踝前直下一寸,与足太阴经的郄穴相别,是足少阴肾脉的荥火穴。《铜人》记载灸三壮,针三分,留针五呼,不宜见血,会让人立刻感到饥饿想吃东西。刺足下的布络,中脉,血不出会导致肿胀。
主治咽喉内肿,不能吞咽唾液,有时不能吐出唾液,心中恐惧如被人追捕,口水流出,喘息气短,脚背肿胀不能踩地,寒疝,小腹胀满,上冲胸胁,咳血,喉痹,淋沥白浊,小腿酸软不能久立,脚一冷一热,舌头松弛,心烦满闷,消渴,自汗,盗汗,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落后恶血留在腹中,男子遗精,妇女不孕,阴挺出,月经不调,阴痒,初生婴儿脐风口噤。
太溪(又名吕细):
位于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的动脉凹陷中。男子和妇女患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是足少阴肾脉的俞土穴。《素注》记载针三分,留针七呼,灸三壮。
主治久疟咳嗽,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脚寒冷到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不出汗,默默嗜睡,尿黄,消瘅,大便困难,咽喉肿痛,咳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脚厥冷。
东垣说:“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溪。”《流注赋》说:“牙齿痛堪治。”
大钟:
位于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之间。是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铜人》记载灸三壮,针二分,留针七呼。《素注》留针三呼。
主治呕吐,胸胀喘息,腹满便难,腰脊痛,气短,淋沥洒淅,腹脊强直,嗜睡,口中热,多寒,想闭户独处,气短不足,舌干、咽中食物噎住不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证则闭癃泻之,虚证则腰痛补之。
水泉:
位于太溪下一寸,内踝下。是少阴郄穴。《铜人》记载灸五壮,针四分。
主治眼睛模糊不能远视,女子月经不来,来则心下多闷痛,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照海:
位于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穴位居中。是阴蹻脉的起点。《素注》记载针四分,留针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治咽喉干燥,心情悲伤不乐,四肢懈怠,久疟,卒疝,呕吐嗜睡,大风默默不知疼痛,视物如见星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部突然跳动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挺出,月经不调。
洁古说:“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复溜(又名昌阳,伏白):
位于足内踝上二寸,筋骨凹陷中,前傍骨是复溜,后傍筋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条筋。是足少阴肾脉的经金穴。肾虚补之。《素注》记载针三分,留针七呼,灸五壮。《明堂》灸七壮。
主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能俯仰起坐,眼睛模糊,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能穿鞋,小腿寒冷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俞,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重,五淋,血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热,盗汗,汗注不止,齿龋,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
交信:
位于足内踝骨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是阴蹻脉的郄穴。《铜人》记载针四分,留针十呼,灸三壮,《素注》留针五呼。
主治气淋,颓疝,阴急,阴汗,泻利赤白,气热癃,股枢内痛,大小便难,淋,女子漏血不止,阴挺出,月经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淫泺,盗汗出。
筑宾:
位于内踝上五寸,腨分中,是阴维脉的郄穴。《铜人》记载针三分,留针五呼,灸五壮。《素注》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颓疝,小儿胎疝,痛不得乳,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腨痛。
阴谷:
位于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才能找到。是足少阴肾脉的合水穴。《铜人》记载针四分,留针七呼,灸三壮。
主治膝痛如锥,不能屈伸。舌头松弛涎下,烦逆,尿难,小便急引阴痛,阴痿,股内廉痛,妇女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
横骨:
位于大赫下一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是足少阴、冲脉的交会穴。《铜人》记载灸三壮,禁针。
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自肓俞至横骨六穴,《铜人》去腹中行各一十五分,录之以备参考)。
大赫(又名阴维,阴关):
位于气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是足少阴、冲脉的交会穴。《铜人》记载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一寸,灸三壮。
主治虚劳失精,男子阴器结缩,茎中痛,目赤痛从内眦始,妇女赤带。
气穴(又名胞门,子户):
位于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是足少阴、冲脉的交会穴。《铜人》记载灸五壮,针三分,《素注》针一寸,灸三壮。
主治贲豚,气上下引腰脊痛,泄利不止,目赤痛从内眦始,妇女月经不调。
四满(又名髓府):
位于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是足少阴、冲脉的交会穴。《铜人》记载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积聚疝瘕,肠澼,大肠有水,脐下切痛,振寒,目内眦赤痛,妇女月经不调,恶血疞痛,贲豚上下,无子。
中注:
位于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是足少阴、冲脉的交会穴。《铜人》记载针一寸,灸五壮。
主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眦赤痛,妇女月经不调。
肓俞:
位于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是足少阴、冲脉的交会穴。
《铜人》记载,针刺一寸深,灸五壮。
主治腹部剧痛、寒疝、大便干燥、腹部胀满且发出响声、排便不畅、心下有寒气、眼睛红痛从内眼角开始。
各家医书都认为疝气主要与肾有关,因此足少阴经的穴位多用于治疗疝气,但丹溪认为疝气本属于肝经,与肾无关。这足以纠正千古以来的错误。
商曲穴:
位于石关穴下一寸,距离腹部中线各一寸五分,是足少阴经和冲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一寸深,灸五壮。
主治腹痛、腹中积聚、时常剧痛、肠中疼痛、食欲不振、眼睛红痛从内眼角开始(从幽门到商曲,《铜人》记载距离腹部中线五分,《素注》记载一寸)。
石关穴:
位于阴都穴下一寸,距离腹部中线各一寸五分。是足少阴经和冲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一寸深,灸三壮。
主治呃逆、呕吐、腹痛、气淋、小便黄、大便不通、心下坚满、脊背僵硬不利、多唾、眼睛红痛从内眼角开始,妇女不孕、子宫内有恶血、血上冲腹部,疼痛难忍。
阴都穴(又名食宫):
位于通谷穴下一寸,距离腹部中线各一寸五分。是足少阴经和冲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深,灸三壮。
主治身体寒热交替的疟疾、心下烦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眼睛红痛从内眼角开始。
通谷穴:
位于幽门穴下一寸,距离腹部中线各一寸五分。是足少阴经和冲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五分深,灸五壮。《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打哈欠时口张不开、饮食后容易呕吐、突然失声不能说话、结积留饮、痃癖胸满、食物不消化、心神恍惚、喜欢呕吐、眼睛红痛从内眼角开始。
幽门穴:
位于巨阙穴两旁各一寸五分的凹陷处,是足少阴经和冲脉的交会处。《铜人》记载,针刺五分深,灸五壮。
主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欢吐口水、心下烦闷、胸中牵引疼痛、腹部胀满不思饮食、里急后重频繁咳嗽、健忘、泄利脓血、眼睛红痛从内眼角开始,女子心痛、逆气、经常呕吐食物不下。
步廊穴:
位于神封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距离胸部中线各二寸,仰卧取穴。《素注》记载,针刺四分深,《铜人》记载,针刺三分深,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疼痛牵引胸部、鼻塞不通、呼吸短促、咳嗽呕吐、不思饮食、喘息时无法举臂。
神封穴:
位于灵墟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距离胸部中线各二寸,仰卧取穴。《素注》记载,针刺四分深。《铜人》记载,针刺三分深,灸五壮。
主治胸满无法呼吸、咳嗽、乳痈、呕吐、恶寒、不思饮食。
灵墟穴:
位于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距离胸部中线各二寸,仰卧取穴。《素注》记载,针刺四分深。《铜人》记载,针刺三分深,灸五壮。
主治胸胁支满、疼痛牵引胸部无法呼吸、咳嗽、呕吐、不思饮食。
神藏穴:
位于彧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距离胸部中线各二寸,仰卧取穴。《铜人》记载,灸五壮,针刺三分深。《素注》记载,针刺四分深。
主治呕吐、咳嗽、喘息无法呼吸、胸满、不思饮食。
彧中穴:
位于俞府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处,距离胸部中线各二寸,仰卧取穴。《铜人》记载,针刺四分深,灸五壮。《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咳嗽、喘息无法进食、胸胁支满、口水多。
俞府穴:
位于气舍穴下,璇玑穴旁各二寸的凹陷处,仰卧取穴。《素注》记载,针刺四分深,灸三壮。《铜人》记载,针刺三分深,灸五壮。
主治咳嗽、逆气上冲、呕吐、喘嗽、腹胀不思饮食、胸中疼痛久喘,灸七壮效果显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肾经-注解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出自《黄帝内经》,意指肾脏是人体中负责强健和技巧的器官,象征着人体的力量和智慧。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封藏之本,是精气的储存之地,象征着生命的根本和源泉。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在五行学说中,北方对应黑色,与肾脏相通,反映了中医理论中方位、颜色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涌泉: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足心,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活力。
足少阴肾经: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起于涌泉,终于俞府,贯穿人体的多个重要部位。
疝:疝病,中医病名,指因气滞、寒凝、湿热等原因导致的腹部或阴囊部位的疼痛和肿块。
热厥:热厥,中医病名,指因热邪内盛,导致手足厥冷、神志不清等症状。
然谷: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主治咽肿、足跗肿、寒疝等病症。
太溪: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主治久疟、心痛、寒疝等病症。
大钟: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主治呕吐、胸胀、腰脊痛等病症。
水泉: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太溪下一寸,内踝下,主治目佴佴、女子月事不来等病症。
照海: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内踝下四分,主治咽干、心悲、久疟等病症。
复溜: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主治肠澼、腰脊痛、目视佴佴等病症。
交信: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足内踝骨上二寸,主治气淋、颓疝、阴急等病症。
筑宾: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内踝上五寸,主治颓疝、癫疾、呕吐等病症。
阴谷: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膝下内辅骨后,主治膝痛、舌纵、溺难等病症。
横骨: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大赫下一寸,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等病症。
大赫: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气穴下一寸,主治虚劳失精、男子阴器结缩等病症。
气穴: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四满下一寸,主治贲豚、气上下引腰脊痛等病症。
四满: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中注下一寸,主治积聚疝瘕、肠澼等病症。
中注: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肓俞下一寸,主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等病症。
肓俞: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之一,位于商曲下一寸,主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等病症。
铜人:古代针灸教学用的人体模型,表面标有经络和穴位,用于学习和实践针灸技术。
针一寸:针灸术语,指针刺入皮肤的深度为一寸,约合现代3.3厘米。
灸五壮:灸法术语,指用艾条灸治五次,每次称为一壮。
腹切痛:腹部剧烈的疼痛,常见于寒疝等病症。
寒疝:中医病名,指因寒邪侵袭引起的腹部疼痛,常见于小肠疝气等。
大便燥: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常见于便秘等病症。
腹满响响然不便:腹部胀满,伴有肠鸣声,排便不畅。
心下有寒:中医术语,指心脏下方有寒邪积聚,常见于胃寒等病症。
目赤痛从内眦始:眼睛红肿疼痛,从内眼角开始,常见于结膜炎等病症。
足少阴经:中医经络之一,起于足小趾,沿腿内侧上行,终于舌下。
冲脉:中医经络之一,起于胞中,上行至咽喉,与足少阴经相会。
哕噫呕逆:中医术语,指打嗝、嗳气、呕吐等症状。
气淋:中医病名,指因气滞引起的小便不畅,常见于前列腺疾病等。
小便黄:小便颜色偏黄,常见于肝胆疾病等。
心下坚满:中医术语,指心脏下方有硬块感,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脊强不利:脊柱僵硬,活动不便,常见于腰椎疾病等。
多唾:唾液分泌过多,常见于脾胃虚弱等病症。
妇人无子:女性不孕,常见于生殖系统疾病等。
脏有恶血:中医术语,指内脏有瘀血积聚,常见于妇科疾病等。
血上冲腹:中医术语,指血液上冲至腹部,常见于月经不调等病症。
身寒热疟病:中医病名,指因寒热交替引起的疟疾。
心下烦满:中医术语,指心脏下方有烦闷感,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逆气:中医术语,指气机逆乱,常见于胃气上逆等病症。
肠鸣:肠道蠕动时发出的声音,常见于消化不良等病症。
肺胀气抢:中医术语,指肺部胀满,气机不畅,常见于肺气肿等病症。
胁下热痛:胁肋下方有热痛感,常见于肝胆疾病等。
失欠口呿:中医术语,指口角歪斜,常见于面瘫等病症。
食饮善呕:进食后容易呕吐,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暴喑不能言:突然失声,不能说话,常见于喉部疾病等。
结积留饮:中医术语,指体内有痰饮积聚,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痃癖胸满:中医术语,指胸中有肿块感,常见于乳腺疾病等。
心恍惚:中医术语,指心神不宁,常见于神经衰弱等病症。
喜呕:容易呕吐,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小腹胀满:小腹部胀满,常见于膀胱疾病等。
呕吐涎沫:呕吐时伴有大量涎沫,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喜唾:容易吐口水,常见于脾胃虚弱等病症。
心下烦闷:中医术语,指心脏下方有烦闷感,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胸中引痛:胸部有牵引痛感,常见于心脏病等。
满不嗜食: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常见于消化不良等病症。
里急数咳:中医术语,指咳嗽频繁,伴有急迫感,常见于支气管炎等病症。
健忘:记忆力减退,常见于神经衰弱等病症。
泄利脓血:腹泻伴有脓血,常见于肠道感染等病症。
女子心痛:女性心脏疼痛,常见于心脏病等。
善吐食不下:容易呕吐,食物难以消化,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胸胁支满:胸胁部有支撑感,常见于肝胆疾病等。
痛引胸:疼痛牵引至胸部,常见于心脏病等。
鼻塞不通:鼻子堵塞,呼吸不畅,常见于鼻炎等病症。
呼吸少气:呼吸短促,气不足,常见于肺气肿等病症。
咳逆呕吐:咳嗽伴有呕吐,常见于支气管炎等病症。
不嗜食:食欲不振,常见于消化不良等病症。
喘息不得举臂:呼吸急促,手臂难以抬起,常见于肺气肿等病症。
胸满不得息:胸部胀满,呼吸不畅,常见于心脏病等。
乳痈:中医病名,指乳腺炎,常见于哺乳期妇女。
洒淅恶寒:中医术语,指身体发冷,常见于感冒等病症。
痛引胸不得息:疼痛牵引至胸部,呼吸不畅,常见于心脏病等。
咳逆:咳嗽伴有气逆,常见于支气管炎等病症。
呕吐:胃内容物经口吐出,常见于胃部疾病等。
喘不得息:呼吸急促,难以平复,常见于肺气肿等病症。
胸满:胸部胀满,常见于心脏病等。
咳逆喘息不能食:咳嗽伴有喘息,食欲不振,常见于支气管炎等病症。
涎出多唾:唾液分泌过多,常见于脾胃虚弱等病症。
咳逆上气:咳嗽伴有气逆,常见于支气管炎等病症。
喘嗽:咳嗽伴有喘息,常见于支气管炎等病症。
腹胀不下食饮: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常见于消化不良等病症。
胸中痛久喘:胸部疼痛,伴有长期喘息,常见于肺气肿等病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少阴肾经-评注
《足少阴经穴主治》一文,深入探讨了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及其主治功能,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文章首先引用了《内经》中的经典论述,强调了肾脏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主蛰封藏,还是精气的储存之地,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整体功能。
文中详细描述了足少阴肾经的走向及其与各脏腑的联系,如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经络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中医对人体内部联系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足少阴肾经的各个穴位及其主治的疾病,如涌泉穴主治尸厥、面黑如炭色等,这些内容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通过对足少阴肾经的深入分析,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的丰富内涵,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健康的深刻洞察和精湛医术。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足少阴经穴主治》一文,是中医经络学说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这一经典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更有效地应用中医方法,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中关于疝病、热厥等病症的描述,以及足少阴肾经的多个穴位及其主治病症。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丰富性。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然谷、太溪、大钟等,都是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这些穴位的描述不仅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系统性,也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病理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这些穴位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在治疗疾病时,注重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中医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病症,如寒疝、热病、心痛等,这些病症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类。通过对这些病症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思路。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展示了古代中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独特方法和深厚积累。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医历史、理解中医理论以及指导现代中医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铜人》一文详细记载了古代针灸学中的穴位及其主治病症,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深刻理解。文中提到的穴位如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均为足少阴经与冲脉的交会处,这些穴位在治疗腹痛、寒疝、大便燥、腹满等病症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提到的‘针一寸,灸五壮’等针灸操作,展示了古代针灸技术的精确性和规范性。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丹溪对疝病的独特见解,认为疝病与肝经相关,而非传统认为的肾经。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修正,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灵活性和发展性。
总的来说,《铜人》一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