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阳膀胱经-原文
足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
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窍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窍以出溺,上皆由泌别渗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于气之施也。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在下之气不施,则急胀涩涩,苦不出而为淋。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至白环,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盲与神堂,譩嘻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续,二十椎下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阴小指旁(一百三十四穴)。
此一经起于睛明,终于至阴,取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
壬水之腑,脉居左寸是。膀胱实则脉实,病胞转不得小便,苦烦满难于俯仰,药用寒凉通利窍,石膏栀子蜜同煎;虚则脉虚,肠痛引腰难屈伸,脚筋紧急耳重听,补磁石五味黄耆,配苓朮石英杜仲。大腑热蒸肠内涩,木通生地黄芩;小便不利茎中痛,葶苈茯苓通草。肾大如斗,青支荔核小茴香;胞转如塞,葵子滑石寒水石。冷热熨可利便难,屈伸导能和腰痛。风热相乘,囊肿服三白而立消;虫蚁吹着阳蹻,敷蝉蜕而即散。羌活藳本行于上,黄柏法制走于下。补用橘核益智仁,泻滇滑石车前子。加茴香乌药能温,添黄柏生地清凉也。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
睛明(一名泪孔):
目内眦。《明堂》云:“内眦头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针一分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禁灸。”
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眦赤痛,佴佴无见,眦痒,淫肤白翳,大眦攀睛努肉,侵睛雀目,瞳子生瘴,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
按东垣曰:“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然睛明刺一分半,攒竹刺一分三分,为适浅深之宜。今医家刺攒竹,卧针直抵睛明,不补不泻,而又久留针,非古人意也。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
两眉头陷中。《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禁灸,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
主目佴佴,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瞤动不得卧,颊痛,面痛,尸厥癫邪,神狂鬼魅,风眩,嚏。
眉冲:
直眉头上神庭、曲差之间。针三分,禁灸。
主五痫,头痛,鼻塞。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疮,心烦满,汗不出,头顶痛,项肿,身体烦热。
五处:
侠上星旁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脊强反折,瘛瘲癫疾,头风热,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识人。
承光:
五处后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鼻塞不闻香臭,口喎,鼻多清涕,目生白翳。
通天:
承光后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颈项转侧难,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多清涕,头旋,尸厥,口喎,喘息,头重,暂起僵仆,瘿瘤。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
通天后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铜人》灸三壮。
主头旋耳鸣,狂走瘛瘲,恍惚不休,腹胀,青盲内障,目无所见。
玉枕:
络却后一寸五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二寸。《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
主目痛如脱,不能远视,内连系急,头风痛不可忍。鼻窒不闻。
天柱:
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下经》灸三壮。《素注》针二分,留六呼。
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旋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顶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大杼:
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难经》曰:“骨会大杼。”疏曰:“骨病治此。”袁氏曰:“肩能负重,以骨会大杼也。”《铜人》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禁灸。《下经》、《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资生》
云:“非大急不灸。”
主膝痛不可屈伸,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热甚不已,头风振寒,项强不可俯仰,痎疟,头旋,劳气咳嗽,身热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筋挛癫疾,身蜷急大。
东垣曰:“五脏气乱,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
风门(一名热府):
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素注》针三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壮。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肺俞:
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千金》对乳引绳度之。甄权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正坐取之。《甲乙》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甄权灸百壮。《明下》灸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主瘿气,黄疸,劳瘵,口舌干,劳热上气,腰脊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痒,呕吐,支满不嗜食,狂走,欲自杀,背偻,肺中风,偃卧,胸满短气,瞀闷汗出,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
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俞、肝俞。”
厥阴俞(一名厥俞):
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
或曰:“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
心俞:
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资生》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岂可妄针。”《千金》言:“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当权其缓急可也。”
主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偃卧不得倾侧,汗出唇赤,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咳吐血,黄疸,鼻衄,目瞤目昏,呕吐不下食,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
督俞:
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灸三壮。
主寒热心痛,腹痛,雷鸣气逆。
膈俞:
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难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上则心俞,心生血,下则肝俞,肝藏血,故膈俞为血会。又足太阳多血,血乃水之象也。《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刺中膈,皆为伤中,其病难愈,不过一岁必死。
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痃癖,咳逆,呕吐,膈胃寒痰,食饮不下,热病汗不出,身重常温。不能食,食则心痛,身痛肿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肝俞: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经曰:“东风伤于春,病在肝。”《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灸七壮。《素问》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欠。
主多怒,黄疸,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痉,筋急相引,转筋入腹将死。
《千金》云:“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撅肋下与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头,惊狂,鼽衄,起则目佴佴,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瘥后,食五辛目暗,肝中风,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胆俞:
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针三分。《下经》灸五壮。《素问》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膈俞,下二穴是胆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素问》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堂》灸三壮。《下经》灸七壮。
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羸瘦,不生肌肤。
东垣曰:“中湿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针三分,灸五壮。
主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伤寒头痛,饮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目眩头痛。
肾俞: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与脐平,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明堂》灸三壮。《素问》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佴佴,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
膝中四肢淫泺,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女人积冷气成劳,乘经交接羸瘦,寒热往来。
气海俞:
十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五壮。
主腰痛痔漏。
大肠俞:
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腹中气胀,绕脐切痛,多食身瘦,肠鸣,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小腹绞痛。
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
关元俞:
十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主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
小肠俞:
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肠寒热,小便赤不利,淋沥遗溺,小腹胀满,疞痛,泄利脓血。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
膀胱俞:
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主风劳脊急强。小便赤黄,遗溺,阴生疮。少气,胫寒拘急,不得屈伸,腹满,大便难,泄利腹痛,脚膝无力,女子瘕聚。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
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侠脊伸起肉,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堂》云:“腰痛侠脊里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至此穴痛,皆宜灸。”
主肾虚消渴,腰脊强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白环俞:
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素注》针五分,得气则先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明堂》云灸三壮。
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髋疼,脚膝不遂,温疟,腰脊冷痛,不得久卧,劳损虚风,腰背不便,筋挛臂缩,虚热闭塞。
上髎:
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中。足太阳、少阳之络。《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大小便不利,呕逆,膝冷痛,鼻衄,寒热疟,阴挺出,妇人白沥,绝嗣。大理赵卿患偏风,不能起跪,甄权针上髎、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即能起跪。
八髎总治腰痛。
次髎:
第二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气痛,肠鸣注泻,偏风,妇人赤白带下。
中髎:
三空侠脊陷中。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大小便不利,腹胀下利,五劳七伤六极,大便难,小便淋沥,飧泄,妇人绝子带下,月事不调。
下髎:
四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大小便不利,肠鸣注泻,寒湿内伤,大便下血,腰不得转,痛引卵。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腹急痛。
会阳(一名利机):
阴尾尻骨两旁。《铜人》针八分,灸五壮。
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肠癖下血,阳气虚乏,阴汗湿,久痔。
附分:
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壮。
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理,颈痛不得回顾。
魄户:
直附分下,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素注》五壮。
主背膊痛,虚劳肺痿,三尸走疰,项强急不得回顾,喘息咳逆,呕吐烦满。
膏肓俞:
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相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正坐屈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气下砻砻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
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无不愈矣。”
按此二穴,世皆以为起死回生之妙穴,殊不知病有浅深,而医有难易,浅者针灸,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为力。扁鹊云:“病有六不治。”经云:“色脉不顺而莫针也。”肓,膈也,心下为膏。又曰:“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又曰:“膏,连心脂膏也。”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每见医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针泻三里,以致虚火上炎,是不经口授而妄作也。岂能瘳其疾哉!患者灸此,必针三里或气海,更清心绝欲,参阅前后各经调摄,何患乎疾之不瘳也!
神堂:
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
针三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素注》针五分。
主腰背脊强急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满气逆上攻,时噎。
譩嘻:
肩膊内廉,侠六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人言:
““譩嘻”,譩嘻应手。”《素注》针七分。《铜人》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明堂》灸五壮。
主大风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寒疟,背闷气满,腹胀气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胁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内廉痛,不得俯仰,小儿食时头痛,五心热。
膈关:
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开臂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唾,胸中噎闷,大便不节,小便黄。
魂门: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尸厥走疰,胸背连心痛,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
阳纲:
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阔肩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肠鸣腹痛,饮食不下,小便赤涩,腹胀身热,大便不节,泄痢赤黄,不嗜食,怠惰。
意舍: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堂》灸五十壮。《下经》灸七壮。《素注》灸二壮。《甲乙》灸三壮,针五分。
主腹满虚胀,大便滑泄,小便赤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消渴,身热目黄。
胃仓:
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甲乙》灸三壮。
主腹满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肓门:
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灸三十壮,针五分。
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
志室: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九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胞肓:
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七壮。《明堂》灸三七壮。《甲乙》灸三壮。
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坚急,肠鸣,淋沥,不得大小便,癃闭下肿。
秩边:
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
主五痔发肿,小便赤,腰痛。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
尻臀下阴股上纹中。又曰:“尻臀下陷纹中。”《铜人》针七分,灸三壮。
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臀肿,大便难,阴胞有寒,小便不利。
殷门:
肉郄下六寸。《铜人》针七分。
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浮郄:
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委阳:
承扶下一尺六寸,穴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三焦下辅俞,足太阳之别络。《素注》针七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腋下肿痛,胸满膨膨,筋急身热。飞尸遁疰,痿厥不仁。小便淋沥。
委中(一名血郄):
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足太阳膀胱脉所入为合土。《素注》针五分,留七呼。《铜人》针八分,留三呼,泻七吸。《甲乙》针五分,禁灸。《素问》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主膝痛及拇指,腰侠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小腹坚满,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伤寒四肢热,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
委中者,血郄也。大风发眉堕落,刺之出血。
合阳:
膝约纹下三寸。《铜人》针六分,灸五壮。
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胻酸肿,步履难,寒疝阴偏痛,女子崩中带下。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肠):
腨肠中央陷中,胫后从脚跟上七寸。《铜人》灸三壮,禁针。
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肿,痔疮,胫痹不仁,腨酸,脚急跟痛,腰痛,鼻鼽衄,霍乱转筋。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
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一云腿肚下分肉间。《针经》云:“取穴须用两手高托,按壁上,两足指离地,用足大趾尖竖起,上看足锐腨肠下分肉间。”《铜人》灸五壮,针七分。《明堂》针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灸不及针,止六七壮。《下经》灸五壮。
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战栗不能立,脚气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飞扬(一名厥阳):
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痔肿痛,体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脚腨酸肿,战栗不能久立坐,足趾不能屈伸,目眩痛,历节风,逆气,癫疾,寒疟。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附阳:
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之间。阳蹻脉郄。《铜人》针五分,灸三壮,留七呼。《素注》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霍乱转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髀枢股胻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雜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昆仑:
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膀胱脉所行为经火。《素注》针五分,留十呼。《铜人》针三分
灸三壮。妊妇刺之落胎。
主腰尻脚气,足腨肿不得履地,鼽衄,腘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满,腰脊内引痛,伛偻,阴肿痛,目眩痛如脱,疟多汗,心痛与背相接,妇人孕难,胞衣不出,小儿发痫瘛瘲。
仆参(一名安邪):
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阳蹻之本。《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足痿,失履不收,足跟痛不得履地,霍乱转筋,吐逆,尸厥癫痫,狂言见鬼,脚气膝肿。
申脉(即阳蹻):
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阳蹻脉所出。《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风眩。腰脚痛,胻酸不能久立,如在舟中。劳极。冷气逆气,腰髋冷痹,脚膝屈伸难,妇人血气痛。
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蹻。”
金门(一名梁关):
外踝下少后,丘墟后,申脉前,足太阳郄,阳维别属。《铜人》针一分,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暴疝,膝胻酸,身战不能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京骨:
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足太阳脉所过为原,膀胱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明堂》五壮。《素注》三壮。
主头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后侧痛,目内眦赤烂。白翳侠内眦起,目反白,目眩。发疟寒热,喜惊,不饮食,筋挛,足胻,髀枢痛,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伛偻,鼻鼽不止,心痛。
束骨:
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中。足太阳脉所注为俞木。膀胱实泻之。《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五呼。
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腘如结,腨如裂,耳聋,恶风寒,头囟项痛,目眩身热,目黄泪出,肌肉动,项强不可回顾,目内眦赤烂,肠澼,泄,痔,疟,癫狂,发背,痈疽,背生疔疮。
通谷:
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阳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项痛,目佴佴,留饮胸满,食不化,失欠。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头,取天柱、大杼;不知,深取通谷、束骨。”
至阴:
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所出为井金。膀胱虚补之。《铜人》针二分,灸三壮。《素注》针一分,留五呼。
主目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趾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眦痛。
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阳膀胱经-译文
足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说:“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储藏的地方。气化后就能排出。”又说:“膀胱是黑肠。”
各种书籍对膀胱的描述不一,有的说:“有上口,没有下口。”有的说:“上下都有口。”还有的说:“有小孔排泄。”这些都不对。只有下孔用来排尿,上部的液体通过分泌和渗透进入膀胱,其进入和排出都是由于气的运行。如果上部的气不运行,液体就会注入大肠导致腹泻;如果下部的气不运行,就会感到急胀和涩涩,难以排尿,导致淋病。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有六十七个穴位,睛明穴在眼睛内侧的红肉中,攒竹、眉冲和曲差,五处、上寸半的承光,通天、络却和玉枕,天柱在后脑大筋的外侧,大杼在背部的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依次排列,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要仔细测量,从大杼到白环,每个穴位相隔一寸半。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在腰髁处,会阳在阴尾骨外侧,附分在脊柱的第三行,魄户、膏盲和神堂,譩嘻、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和胃仓,肓门、志室和胞肓,二十椎下的秩边场。承扶在臀横纹的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和承筋,承山、飞扬和踝附阳,昆仑、仆参和申脉,金门、京骨和束骨,通谷到小指旁的至阴(共一百三十四个穴位)。
这条经脉从睛明开始,到至阴结束,取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与井、荥、俞、原、经、合相合。
经脉从眼睛内侧开始,向上经过额头到头顶;其分支从头顶到耳朵上角;其直行部分从头顶进入脑部,再从脑部出来向下经过脖子,沿着肩胛内侧到腰部,进入脊柱,连接肾脏和膀胱;其分支从腰部向下穿过臀部,进入腘中;其另一分支从肩胛内侧左右分开,向下穿过肩胛,沿着脊柱内侧,经过髀枢,沿着大腿外侧后缘,向下到腘中,再向下穿过小腿内侧,从外踝后面出来,沿着京骨到小指外侧。这条经脉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入这里。
壬水的腑,脉在左寸。膀胱实则脉实,病症是膀胱转动困难,小便不通,感到烦闷难以俯仰,药用寒凉通利窍,石膏、栀子、蜜一起煎;虚则脉虚,肠痛牵引腰部难以屈伸,脚筋紧张,耳朵听力下降,补药用磁石、五味子、黄芪,配茯苓、白术、石英、杜仲。大腑热蒸导致肠内涩,用木通、生地、黄芩;小便不利,茎中痛,用葶苈、茯苓、通草。肾大如斗,用青支、荔核、小茴香;膀胱转动如塞,用葵子、滑石、寒水石。冷热熨可以缓解便难,屈伸导可以缓解腰痛。风热相乘,囊肿服用三白可以立即消退;虫蚁吹着阳蹻,敷蝉蜕可以立即消散。羌活、藳本作用于上部,黄柏、法制作用于下部。补药用橘核、益智仁,泻药用滇滑石、车前子。加茴香、乌药可以温补,加黄柏、生地可以清凉。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
睛明(又名泪孔):
在眼睛内侧。《明堂》说:“内眦头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的交会处。针一分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以久留针,然后快速出针。禁灸。”
主治远视不明,恶风流泪,憎寒头痛,目眩内眦赤痛,佴佴无见,眦痒,淫肤白翳,大眦攀睛努肉,侵睛雀目,瞳子生瘴,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
按东垣说:“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眼睛会更明亮。”因为这条经脉多血少气,所以目翳和赤痛从内眦开始的,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但睛明刺一分半,攒竹刺一分三分,是为了适应深浅的适宜。现在医家刺攒竹,卧针直抵睛明,不补不泻,又久留针,这不是古人的意思。
攒竹(又名始光、员柱、光明):
在两眉头的凹陷中。《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禁灸,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用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眼睛会更明亮。《明堂》宜用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
主治目佴佴,视物不明,流泪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瞤动不得卧,颊痛,面痛,尸厥癫邪,神狂鬼魅,风眩,喷嚏。
眉冲:
在直眉头上神庭、曲差之间。针三分,禁灸。
主治五痫,头痛,鼻塞。
曲差:
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铜人》针二分,灸三壮。
主治目不明,鼻衄,鼻塞,鼻疮,心烦满,汗不出,头顶痛,项肿,身体烦热。
五处:
在上星旁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治脊强反折,瘛瘲癫疾,头风热,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识人。
承光:
在五处后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禁灸。
主治风眩头痛,呕吐心烦,鼻塞不闻香臭,口喎,鼻多清涕,目生白翳。
通天:
在承光后一寸五分。《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治颈项转侧难,瘿气,鼻衄,鼻疮,鼻窒,鼻多清涕,头旋,尸厥,口喎,喘息,头重,暂起僵仆,瘿瘤。
络却(又名强阳、脑盖):
在通天后一寸五分。《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铜人》灸三壮。
主治头旋耳鸣,狂走瘛瘲,恍惚不休,腹胀,青盲内障,目无所见。
玉枕:
在络却后一寸五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二寸。《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
主治目痛如脱,不能远视,内连系急,头风痛不可忍。鼻窒不闻。
天柱:
在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下经》灸三壮。《素注》针二分,留六呼。
主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旋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顶如拔,项强不可回顾。
大杼:
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难经》说:“骨会大杼。”疏曰:“骨病治此。”袁氏说:“肩能负重,以骨会大杼也。”《铜人》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禁灸。《下经》、《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资生》
有人说:“除非病情非常紧急,否则不进行灸疗。”
主要治疗膝盖疼痛无法屈伸,伤寒不出汗,腰脊疼痛,胸中郁闷,发热不止,头风寒冷,脖子僵硬无法俯仰,疟疾,头晕,劳累咳嗽,身体发热眼睛昏花,腹痛,突然倒下无法久站,心烦意乱,身体不适,筋脉抽搐,身体蜷缩紧张。
东垣说:“五脏气乱,集中在头部,取天柱、大杼穴,不补不泻,只是引导气而已。”
风门(又名热府):
位于第二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五分。《素注》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明堂》灸五壮。如果频繁针刺,可以泄去阳热之气,背部永远不会长痈疽,灸五壮。
主要治疗背部痈疽,身体发热,上气喘气,咳嗽胸背疼痛,风劳呕吐,频繁打喷嚏,鼻塞流清涕,伤寒头项僵硬,眼睛昏花,胸中发热,睡眠不安。
肺俞:
位于第三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千金》用绳子从乳头量取。甄权用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中指末端即是,正坐取穴。《甲乙》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得气即泻。甄权灸百壮。《明下》灸三壮。《素问》刺中肺三日死,症状为咳嗽。
主要治疗瘿气,黄疸,劳瘵,口舌干燥,劳热上气,腰脊强痛,寒热喘满,虚烦,传尸骨蒸,肺痿咳嗽,肌肉疼痛皮肤瘙痒,呕吐,胸满不嗜食,狂走,想自杀,背驼,肺中风,仰卧,胸满短气,头晕出汗,百毒病,食后吐水,小儿龟背。
仲景说:“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头晕,时如结胸,心下痞硬的,应当针刺太阳肺俞、肝俞。”
厥阴俞(又名厥俞):
位于第四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三分,灸七壮。
主要治疗咳嗽牙痛,心痛,胸满呕吐,留结烦闷。
有人说:“脏腑都有俞穴在背部,唯独心包络没有俞穴,为什么?”回答说:“厥阴俞就是心包络的俞穴。”
心俞:
位于第五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得气即泻,不可灸。《明堂》灸三壮。《资生》说:“刺中心一日死,症状为打嗝,岂能随便针刺。”《千金》说:“中风心急,灸心俞百壮,应当根据病情缓急来决定。”
主要治疗偏风半身不遂,心气乱恍惚,心中风,仰卧无法侧身,出汗唇红,狂走发痫,说话悲伤哭泣,心胸闷乱,咳吐血,黄疸,鼻衄,眼睛昏花,呕吐不下食,健忘,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
督俞:
位于第六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灸三壮。
主要治疗寒热心痛,腹痛,雷鸣气逆。
膈俞:
位于第七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难经》说:“血会膈俞。”解释说:“血病治此。”因为上面是心俞,心生血,下面是肝俞,肝藏血,所以膈俞是血会。又因为足太阳多血,血是水的象征。《铜人》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灸三壮。《素问》刺中膈,都是伤中,病情难愈,不过一年必死。
主要治疗心痛,周痹,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卧,痃癖,咳嗽,呕吐,膈胃寒痰,饮食不下,热病不出汗,身体沉重常温。不能吃,吃了就心痛,身体疼痛肿胀,胁腹满,自汗盗汗。
肝俞:
位于第九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经书说:“东风伤于春,病在肝。”《铜人》针刺三分,留针六次呼吸,灸三壮。《明堂》灸七壮。《素问》刺中肝五日死,症状为打哈欠。
主要治疗多怒,黄疸,鼻酸,热病后眼睛昏暗流泪,头晕,气短咳血,眼睛上视,咳嗽,口干,寒疝,筋寒,热痉,筋急相引,转筋入腹将死。
《千金》说:“咳嗽引起两胁急痛无法呼吸,转侧困难,撅肋下与脊相引而反折,眼睛上翻,头晕循眉头,惊狂,鼻衄,起来则眼睛昏花,生白翳,咳嗽引起胸中疼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气,热病痊愈后,吃五辛眼睛昏暗,肝中风,踞坐无法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积聚痞痛。”
胆俞:
位于第十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五分,留针七次呼吸,灸三壮。《明堂》针刺三分。《下经》灸五壮。《素问》刺中胆一日半死,症状为呕吐。
主要治疗头痛,寒冷不出汗,腋下肿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吃不下饭,眼睛发黄。按《资生经》所载,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膈俞,下二穴是胆俞,四穴主血,所以取此以治劳瘵。后世误以四花为斜取,不对。
脾俞:
位于第十一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灸三壮。《明堂》灸五壮。《素问》刺中脾十日死,症状为吞咽。
主要治疗腹胀,引起胸背疼痛,多食身体瘦弱,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起脊痛,黄疸,频繁打哈欠,不嗜食。
胃俞:
位于第十二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灸随年为壮。《明堂》灸三壮。《下经》灸七壮。
主要治疗霍乱,胃寒,腹胀鸣叫,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身体瘦弱,眼睛不明,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小儿瘦弱,不长肌肤。
东垣说:“中湿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位于第十三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五分,留针七次呼吸,灸三壮。《明堂》针刺三分,灸五壮。
主要治疗脏腑积聚,胀满身体瘦弱,不能饮食,伤寒头痛,饮食吐逆,肩背急,腰脊强无法俯仰,水谷不化,泄注下利,腹胀肠鸣,头晕头痛。
肾俞:
位于第十四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前面与脐平,正坐取穴。《铜人》针刺三分,留针七次呼吸,灸以年为壮。《明堂》灸三壮。《素问》刺中肾六日死,症状为打喷嚏。
主要治疗虚劳身体瘦弱,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眼睛昏花,少气,溺血,小便浑浊,遗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发抖,吃多身体瘦弱,面黄黑,肠鸣。
膝盖和四肢感到沉重无力,腹泻且食物不消化,身体肿胀如水,女性因寒气积聚而虚弱,月经期间性交导致身体瘦弱,寒热交替。
气海俞:
位于第十五椎骨下方,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针刺深度三分,灸五壮。
主治腰痛和痔疮。
大肠俞:
位于第十六椎骨下方,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俯卧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三分,留针六次呼吸时间,灸三壮。
主治脊柱僵硬不能俯仰,腰痛,腹部气胀,脐周剧痛,多食但身体瘦弱,肠鸣,大小便不畅,腹泻且食物不消化,小腹绞痛。
东垣说:“中燥的治疗应在大肠俞。”
关元俞:
位于第十七椎骨下方,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俯卧取穴。
主治风劳腰痛,腹泻,虚胀,小便困难,女性瘕聚等疾病。
小肠俞:
位于第十八椎骨下方,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俯卧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三分,留针六次呼吸时间,灸三壮。
主治膀胱和三焦津液不足,大肠和小肠寒热,小便赤黄不畅,尿频遗尿,小腹胀满,疼痛,腹泻脓血。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弱消渴,口干难忍,女性带下。
膀胱俞:
位于第十九椎骨下方,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俯卧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三分,留针六次呼吸时间,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七壮。
主治风劳脊柱僵硬。小便赤黄,遗尿,阴部生疮。气短,小腿寒冷拘急,不能屈伸,腹部胀满,大便困难,腹泻腹痛,脚膝无力,女性瘕聚。
中膂俞(又名脊内俞):
位于第二十椎骨下方,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夹脊伸起肉,俯卧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三分,留针十次呼吸时间,灸三壮。《明堂》说:“腰痛夹脊里痛,上下按压有反应的,从项部到此穴疼痛,都适合灸。”
主治肾虚消渴,腰脊僵硬不能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白环俞:
位于第二十一椎骨下方,两旁距离脊柱各一寸五分,俯卧取穴。一说:“挺伏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五分,得气后先泻,泻后多补,不宜灸。《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手足麻木,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畅,腰髋疼,脚膝不遂,温疟,腰脊冷痛,不能久卧,劳损虚风,腰背不便,筋挛臂缩,虚热闭塞。
上髎:
位于第一空腰髁下一寸,夹脊陷中。足太阳、少阳之络。《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三分,灸七壮。
主治大小便不畅,呕逆,膝冷痛,鼻衄,寒热疟,阴挺出,女性白沥,绝嗣。大理赵卿患偏风,不能起跪,甄权针上髎、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即能起跪。
八髎总治腰痛。
次髎:
位于第二空夹脊陷中。《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三分,灸七壮。
主治小便赤淋,腰痛不能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麻木,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气痛,肠鸣注泻,偏风,女性赤白带下。
中髎:
位于第三空夹脊陷中。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二分,留针十次呼吸时间,灸三壮。
主治大小便不畅,腹胀下利,五劳七伤六极,大便困难,小便淋沥,飧泄,女性绝子带下,月经不调。
下髎:
位于第四空夹脊陷中。《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二分,留针十次呼吸时间,灸三壮。
主治大小便不畅,肠鸣注泻,寒湿内伤,大便下血,腰不能转,痛引卵。女性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腹急痛。
会阳(又名利机):
位于阴尾尻骨两旁。《铜人》记载针刺深度八分,灸五壮。
主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肠癖下血,阳气虚乏,阴汗湿,久痔。
附分:
位于第二椎骨下,附项内廉,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正坐取穴。手足太阳之会。《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三分。《素注》记载刺八分,灸五壮。
主治肘部麻木,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理,颈痛不能回顾。
魄户:
位于直附分下,第三椎骨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正坐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素注》记载灸五壮。
主治背膊痛,虚劳肺痿,三尸走疰,项强急不能回顾,喘息咳逆,呕吐烦满。
膏肓俞:
位于第四椎骨下一分,第五椎骨上二分,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四肋三间,正坐屈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穴。《铜人》记载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气下砻砻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
主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孙思邈说:“时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无不愈矣。”
按此二穴,世皆以为起死回生之妙穴,殊不知病有浅深,而医有难易,浅者针灸,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为力。扁鹊说:“病有六不治。”经云:“色脉不顺而莫针也。”肓,膈也,心下为膏。又说:“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又说:“膏,连心脂膏也。”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每见医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针泻三里,以致虚火上炎,是不经口授而妄作也。岂能瘳其疾哉!患者灸此,必针三里或气海,更清心绝欲,参阅前后各经调摄,何患乎疾之不瘳也!
神堂:
位于第五椎骨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陷中,正坐取穴。《铜人》
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五壮。《明堂》记载灸三壮。《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
主治腰背脊部僵硬无法俯仰,寒热交替,胸中满闷,气逆上冲,时常噎塞。
譩嘻穴:
位于肩膊内侧,第六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正坐时取穴。用手重按,病人会说:
“譩嘻”,譩嘻穴会有反应。”《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七分。《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六分,留针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最多灸百壮。《明堂》记载灸五壮。
主治大风不出汗,劳损无法安卧,温疟寒疟,背部闷痛,腹胀气眩,胸中疼痛牵引腰背,腋下拘急胁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内侧疼痛,无法俯仰,小儿进食时头痛,五心发热。
膈关穴:
位于第七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正坐时张开双臂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主治背部疼痛恶寒,脊柱僵硬难以俯仰,饮食不下,呕吐多涎唾,胸中噎闷,大便不规律,小便黄。
魂门穴:
位于第九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正坐时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主治尸厥走疰,胸背连心痛,饮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规律,小便赤黄。
阳纲穴:
位于第十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正坐时张开肩膀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主治肠鸣腹痛,饮食不下,小便赤涩,腹胀身热,大便不规律,泄痢赤黄,食欲不振,怠惰。
意舍穴:
位于第十一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正坐时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堂》记载灸五十壮。《下经》记载灸七壮。《素注》记载灸二壮。《甲乙》记载灸三壮,针刺深度为五分。
主治腹满虚胀,大便滑泄,小便赤黄,背痛,恶风寒,饮食不下,呕吐消渴,身热目黄。
胃仓穴:
位于第十二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正坐时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五十壮。《甲乙》记载灸三壮。
主治腹满虚胀,水肿,饮食不下,恶寒,背脊痛无法俯仰。
肓门穴:
位于第十三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正坐时取穴。《铜人》记载灸三十壮,针刺深度为五分。
主治心下疼痛,大便坚硬,妇人乳疾。
志室穴:
位于第十四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正坐时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九分,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七壮。
主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无法俯仰,饮食不消化,腹部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胞肓穴:
位于第十九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伏身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五七壮。《明堂》记载灸三七壮。《甲乙》记载灸三壮。
主治腰脊急痛,饮食不消化,腹部坚硬急痛,肠鸣,淋沥,无法大小便,癃闭下肿。
秩边穴:
位于第二十椎骨下方两侧,距离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伏身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明堂》记载灸三壮,针刺深度为三分。
主治五痔发肿,小便赤,腰痛。
承扶穴(又名肉郄、阴关、皮部):
位于尻臀下阴股上纹中。又称“尻臀下陷纹中”。《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七分,灸三壮。
主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臀肿,大便难,阴胞有寒,小便不利。
殷门穴:
位于肉郄下六寸。《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七分。
主治腰脊无法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浮郄穴:
位于委阳上一寸,展膝时取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主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硬。
委阳穴:
位于承扶下一尺六寸,穴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三焦下辅俞,足太阳之别络。《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七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治腋下肿痛,胸满膨膨,筋急身热。飞尸遁疰,痿厥不仁。小便淋沥。
委中穴(又名血郄):
位于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足太阳膀胱脉所入为合土。《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留七呼。《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八分,留三呼,泻七吸。《甲乙》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禁灸。《素问》记载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主治膝痛及拇指,腰侠脊沉沉然,遗溺,腰重无法举体,小腹坚满,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伤寒四肢热,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
委中穴,又名血郄。大风发眉堕落,刺之出血。
合阳穴:
位于膝约纹下三寸。《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六分,灸五壮。
主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胻酸肿,步履难,寒疝阴偏痛,女子崩中带下。
承筋穴(又名腨肠、直肠):
位于腨肠中央陷中,胫后从脚跟上七寸。《铜人》记载灸三壮,禁针。
主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肿,痔疮,胫痹不仁,腨酸,脚急跟痛,腰痛,鼻鼽衄,霍乱转筋。
承山穴(又名鱼腹、肉柱、肠山):
位于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一说腿肚下分肉间。《针经》记载:“取穴须用两手高托,按壁上,两足指离地,用足大趾尖竖起,上看足锐腨肠下分肉间。”《铜人》记载灸五壮,针刺深度为七分。《明堂》记载针刺深度为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灸不及针,止六七壮。《下经》记载灸五壮。
主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战栗无法站立,脚气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飞扬穴(又名厥阳):
位于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五壮。
主治痔肿痛,体重无法起坐,步履不收,脚腨酸肿,战栗无法久立坐,足趾无法屈伸,目眩痛,历节风,逆气,癫疾,寒疟。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附阳穴:
位于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之间。阳蹻脉郄。《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三壮,留七呼。《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六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五壮。
主治霍乱转筋,腰痛无法久立,坐无法起,髀枢股胻痛,痿厥,风痹不仁,头重雜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昆仑穴:
位于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膀胱脉所行为经火。《素注》记载针刺深度为五分,留十呼。《铜人》记载针刺深度为三分。
灸三壮。孕妇刺之会导致流产。
主治腰部和臀部的脚气病,足部肿胀无法踩地,鼻出血,膝盖后部像打结一样,脚踝像裂开一样疼痛,头痛,肩背僵硬,咳嗽气喘,腰部脊椎内部牵引痛,驼背,阴部肿痛,眼睛眩晕疼痛如脱出,疟疾多汗,心痛与背部相连,妇女难产,胎盘不下,小儿癫痫抽搐。
仆参(又名安邪):
位于足跟骨下凹陷处,拱足取穴。是阳蹻脉的根本。《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七壮。《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足部痿弱,鞋子脱落无法穿上,足跟痛无法踩地,霍乱转筋,呕吐,尸厥癫痫,狂言见鬼,脚气病和膝盖肿胀。
申脉(即阳蹻):
位于外踝下五分的凹陷处,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穴位居中。是阳蹻脉的起点。《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留针七呼,灸三壮。
主治风眩。腰脚痛,小腿酸软无法久立,如在船上。劳极。冷气逆气,腰髋冷痹,脚膝屈伸困难,妇女血气痛。
洁古说:“癫痫病白天发作,灸阳蹻。”
金门(又名梁关):
位于外踝下稍后,丘墟后,申脉前,是足太阳经的郄穴,阳维脉的别属。《铜人》记载针刺一分,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主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暴疝,膝盖和小腿酸软,身体颤抖无法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体反折。
京骨:
位于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凹陷处,按压取穴,小指本节后的大骨名为京骨,穴位在骨下。是足太阳脉经过的原穴,膀胱虚实皆可拔之。《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留针七呼,灸七壮。《明堂》记载灸五壮。《素注》记载灸三壮。
主治头痛如破,腰痛无法屈伸,身后侧痛,眼睛内眦赤烂。白翳夹内眦起,眼睛反白,眼睛眩晕。发疟寒热,容易受惊,不饮食,筋挛,小腿和大腿根部疼痛,颈项僵硬,腰背无法俯仰,驼背,鼻出血不止,心痛。
束骨:
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凹陷处。是足太阳脉的俞穴,属木。膀胱实症可泻之。《铜人》记载灸三壮,针刺三分,留针五呼。
主治腰脊痛如折断,大腿无法弯曲,膝盖后部像打结一样,小腿像裂开一样疼痛,耳聋,恶风寒,头顶和项部疼痛,眼睛眩晕身体发热,眼睛发黄流泪,肌肉抽动,项部僵硬无法回顾,眼睛内眦赤烂,肠澼,泄泻,痔疮,疟疾,癫狂,发背,痈疽,背部生疔疮。
通谷:
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前凹陷处。是足太阳脉的荥穴,属水。《铜人》记载针刺二分,留针三呼,灸三壮。
主治头重目眩,容易受惊,引发鼻出血,项部疼痛,眼睛佴佴,留饮胸满,食物不消化,失欠。
东垣说:“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头,取天柱、大杼;如果不知道,深取通谷、束骨。”
至阴:
位于足小趾外侧,距离爪甲角如韭叶。是足太阳脉的井穴,属金。膀胱虚症可补之。《铜人》记载针刺二分,灸三壮。《素注》记载针刺一分,留针五呼。
主治眼睛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趾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眦痛。
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阳膀胱经-注解
膀胱:中医理论中的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在《内经》中被称为‘州都之官’,意指其管理津液的储存和排泄。
足太阳膀胱经: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起于眼睛内眦,终于小趾外侧端,共有67个穴位。这条经络与膀胱的功能密切相关,负责调节水液代谢和排泄。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个穴位,位于眼睛内眦,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如视力模糊、眼痛等。
攒竹:位于两眉头陷中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眩、眼睑跳动等症状。
曲差:位于神庭旁一寸五分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鼻塞、头痛、心烦等症状。
五处:位于上星旁一寸五分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脊强反折、头风热、目眩等症状。
承光:位于五处后一寸五分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风眩头痛、呕吐心烦等症状。
通天:位于承光后一寸五分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颈项转侧难、鼻衄、鼻疮等症状。
络却:位于通天后一寸五分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头旋耳鸣、狂走瘛瘲等症状。
玉枕:位于络却后一寸五分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目痛如脱、头风痛等症状。
天柱:位于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肩背痛、头旋脑痛等症状。
大杼:位于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骨病、肩背痛等症状。
灸: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等物质,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天柱、大杼:中医经络穴位名称,天柱位于颈部,大杼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
风门: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发热、咳嗽、胸背痛等症状。
肺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肺病、咳嗽、气喘等症状。
厥阴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心痛、胸满、呕吐等症状。
心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心脏病、中风、心悸等症状。
督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心痛、腹痛等症状。
膈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血病、心痛、呕吐等症状。
肝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肝病、黄疸、目眩等症状。
胆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头痛、口苦、目黄等症状。
脾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腹胀、泄利、黄疸等症状。
胃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胃病、呕吐、腹痛等症状。
三焦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脏腑积聚、胀满、泄注下利等症状。
肾俞:中医经络穴位名称,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肾虚、耳聋、腰痛等症状。
膝中四肢淫泺:指膝部及四肢因湿邪侵袭而导致的疼痛和不适。
洞泄食不化:指食物未经消化即排出体外,常见于脾胃虚弱或寒湿内盛的情况。
身肿如水:指身体因水湿停滞而出现的浮肿现象。
积冷气成劳:指因长期受寒或体内寒气积聚而导致的虚弱和疲劳。
乘经交接羸瘦:指因月经不调或性生活过度而导致的体质虚弱和消瘦。
寒热往来:指身体交替出现寒战和发热的症状,常见于某些慢性疾病或感染。
气海俞:位于第十五椎下,两旁各距脊柱一寸五分,主治腰痛和痔漏。
大肠俞:位于第十六椎下,两旁各距脊柱一寸五分,主治脊强、腰痛、腹中气胀等症状。
关元俞:位于第十七椎下,两旁各距脊柱一寸五分,主治风劳腰痛、泄痢、虚胀等症状。
小肠俞:位于第十八椎下,两旁各距脊柱一寸五分,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等症状。
膀胱俞:位于第十九椎下,两旁各距脊柱一寸五分,主治风劳脊急强、小便赤黄等症状。
中膂俞:位于第二十椎下,两旁各距脊柱一寸五分,主治肾虚消渴、腰脊强不得俯仰等症状。
白环俞:位于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距脊柱一寸五分,主治手足不仁、腰脊痛等症状。
上髎:位于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主治大小便不利、呕逆等症状。
次髎:位于第二空侠脊陷中,主治小便赤淋、腰痛等症状。
中髎:位于第三空侠脊陷中,主治大小便不利、腹胀下利等症状。
下髎:位于第四空侠脊陷中,主治大小便不利、肠鸣注泻等症状。
会阳:位于阴尾尻骨两旁,主治腹寒、热气冷气等症状。
附分:位于第二椎下,主治肘不仁、肩背拘急等症状。
魄户:位于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主治背膊痛、虚劳肺痿等症状。
膏肓俞:位于第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主治羸瘦、虚损等症状。
神堂:位于第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主治背痛、虚劳等症状。
针三分,灸五壮:针灸疗法中的术语,’针三分’指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五壮’指艾灸的次数为五次。
《明堂》:古代针灸学著作,记载了针灸穴位和治疗方法。
《素注》:指《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文献。
《铜人》: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宋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
譩嘻:穴位名称,位于肩膊内侧,第六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膈关:穴位名称,位于第七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魂门:穴位名称,位于第九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阳纲:穴位名称,位于第十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意舍:穴位名称,位于第十一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胃仓:穴位名称,位于第十二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肓门:穴位名称,位于第十三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志室:穴位名称,位于第十四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胞肓:穴位名称,位于第十九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秩边:穴位名称,位于第二十椎下两旁,距离脊柱各三寸。
承扶:穴位名称,位于尻臀下阴股上纹中。
殷门:穴位名称,位于肉郄下六寸。
浮郄:穴位名称,位于委阳上一寸。
委阳:穴位名称,位于承扶下一尺六寸。
委中:穴位名称,位于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
合阳:穴位名称,位于膝约纹下三寸。
承筋:穴位名称,位于腨肠中央陷中。
承山:穴位名称,位于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
飞扬:穴位名称,位于外踝骨上七寸。
附阳:穴位名称,位于外踝上三寸。
昆仑:穴位名称,位于足外踝后五分。
灸三壮:灸法中的一种计量单位,’壮’指艾炷燃烧的次数,三壮即燃烧三次。
妊妇刺之落胎:指孕妇若在此穴位进行针刺,可能会导致流产。
腰尻脚气:指腰部、臀部和脚部的疾病,如疼痛、肿胀等。
鼽衄:鼽指鼻塞,衄指鼻出血。
腘如结:腘指膝盖后部,结指僵硬或疼痛。
踝如裂:踝关节疼痛如同裂开。
伛偻:指身体弯曲,驼背。
阴肿痛:指生殖器部位的肿胀和疼痛。
目眩痛如脱:眼睛眩晕疼痛,感觉像要掉出来。
疟多汗:疟疾伴随大量出汗。
心痛与背相接:心痛感延伸到背部。
胞衣不出:指胎盘未能顺利排出。
小儿发痫瘛瘲:小儿癫痫发作,伴有抽搐。
仆参:穴位名称,位于足跟骨下陷中。
阳蹻之本:阳蹻脉的起点。
霍乱转筋:霍乱引起的肌肉抽搐。
尸厥癫痫:指昏迷和癫痫发作。
狂言见鬼:指精神错乱,出现幻觉。
申脉:穴位名称,位于外踝下五分陷中。
阳蹻脉所出:阳蹻脉的起点。
风眩:指头晕目眩,伴有风邪的症状。
腰髋冷痹:腰部和髋部感到寒冷和麻木。
金门:穴位名称,位于外踝下少后。
阳维别属:阳维脉的分支。
京骨:穴位名称,位于足外侧大骨下。
足太阳脉所过为原:足太阳脉经过此处,为原穴。
膀胱虚实皆拔之:膀胱经的虚实病症都可以通过此穴治疗。
束骨:穴位名称,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后。
足太阳脉所注为俞木:足太阳脉的俞穴,属木。
通谷:穴位名称,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
足太阳脉所溜为荥水:足太阳脉的荥穴,属水。
至阴:穴位名称,位于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足太阳脉所出为井金:足太阳脉的井穴,属金。
膀胱虚补之:膀胱经虚症可以通过此穴补益。
根结篇:古代医学文献,讨论经络的根结关系。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太阳经的根在至阴穴,结在命门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阳膀胱经-评注
《足太阳经穴主治》一文详细描述了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及其主治功能,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精髓。文章首先引用《内经》对膀胱功能的描述,强调了膀胱在津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不同书籍对膀胱结构的描述,指出了膀胱的实际结构特点,即只有下窍以出溺,上皆由泌别渗入膀胱,进一步阐明了膀胱的功能机制。
文章随后详细列举了足太阳膀胱经的67个穴位,并逐一介绍了每个穴位的位置、针刺方法和主治病症。这些穴位从睛明开始,终于至阴,贯穿全身,体现了经络系统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每个穴位的描述不仅包括其具体位置,还详细说明了针刺的深度、留针时间以及是否适合灸法,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法的精细掌握。
在赏析这些穴位时,我们可以发现,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不仅与膀胱的功能密切相关,还涉及到全身多个系统的调节。例如,睛明穴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疾病,攒竹穴用于治疗头痛和目眩,曲差穴用于治疗鼻塞和心烦等。这些穴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在疾病治疗中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刺太阳、阳明出血以治疗目翳与赤痛,以及使用细三棱针宣泄热气等。这些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的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机制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足太阳经穴主治》一文不仅是一部详尽的经络穴位指南,更是一部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古代医家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治疗各种疾病,展现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经络穴位及其治疗作用的文献,详细介绍了多个重要穴位的位置、针刺深度、灸法及其主治病症。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背部,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各种疾病。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天柱、大杼、风门、肺俞等,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重要穴位。例如,天柱和大杼常用于治疗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风门则用于治疗发热、咳嗽、胸背痛等症状。这些穴位的选择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的结合,强调了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这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调和”思想,即通过调节气血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而不是单纯地补益或泻下。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了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化。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如“伤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等,这些病症的描述和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经验。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家是如何通过针灸来治疗各种常见病症的。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中医经络穴位的实用文献,更是一篇体现了中医理论精髓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也为我们理解中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穴位及其治疗作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多个穴位的位置、针刺深度、灸法壮数及其主治病症,体现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每个穴位的描述不仅包括其具体位置,还详细说明了其主治的病症,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提到的‘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等穴位,都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穴位,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病症,显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此外,文本还引用了古代医家的观点,如‘东垣云’和‘孙思邈曰’,这些引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权威性,也展示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
文本最后提到的‘膏肓俞’和‘神堂’等穴位,更是中医针灸中的关键穴位,它们被认为能够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体现了中医针灸在治疗复杂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古代中医针灸学的详细记录,也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深刻展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医学价值。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多个针灸穴位的定位、针刺深度、艾灸次数以及主治病症,反映了古代针灸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文本中提到的穴位如’譩嘻’、’膈关’、’魂门’等,不仅具有明确的解剖定位,还关联到具体的病症治疗,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和’穴位治疗’的理论基础。
《明堂》、《素注》、《铜人》等文献的引用,显示了古代医家对前人经验的重视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针灸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本中对每个穴位的描述都包括了针刺和艾灸的具体操作,如’针三分,灸五壮’,这不仅是对治疗方法的规范,也是对针灸操作技术的精细要求。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穴位的命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寓意,如’魂门’、’意舍’等,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是研究古代针灸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古代医学理论、技术操作以及医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艺术特色上,文本语言简练,信息密集,体现了古代医籍的写作风格,即注重实用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治疗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经验。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多个穴位的定位、针刺和灸法的应用,以及这些穴位所主治的疾病。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经络穴位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
首先,文本详细描述了各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如’仆参’位于’足跟骨下陷中’,’申脉’位于’外踝下五分陷中’等。这些描述不仅准确,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文本列举了各个穴位所主治的疾病,涵盖了从头痛、腰痛到癫痫、霍乱等多种病症。这些病症的描述不仅详细,而且具有系统性,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全面认识。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针刺和灸法的具体操作,如’针三分,灸七壮’等。这些操作规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医的严谨态度,也为现代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文本还引用了一些古代医学文献的观点,如’洁古曰’、’东垣曰’等。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展示了古代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中医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