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原文
左瘫右痪:曲池阳溪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
肘不能屈:腕骨。
足无膏泽:上廉。
偏风:列缺冲阳。
身体反折:肝俞。
中风肘挛:内关。
目戴上:丝竹空。
吐涎:丝竹空百会。
不识人:水沟临泣合谷。
脊反折:哑门风府。
风痹:天井尺泽少海委中阳辅。
惊痫:尺泽(一壮)少冲前顶束骨。
风痫:神庭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空神阙(一壮)鸠尾(三壮)。
风劳:曲泉膀胱俞(七壮)。
风疰:百会(二壮)肝俞(三壮)脾俞(三壮)肾俞(年为壮)膀胱俞。
风眩:临泣阳谷腕骨申脉。
中风痛:临泣百会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间使内关合谷风市三里解溪昆仑照海。
喑哑:支沟复溜间使合谷鱼际灵道阴谷然谷通谷。
口噤不开:颊车承浆合谷。
凡患风痫疾,发则躺仆在地:灸风池百会。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及不能语者。灸第三椎并五椎上,各七壮,同灸炷如半枣核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译文
左瘫右痪:治疗左瘫右痪的穴位有曲池、阳溪、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
肘不能屈:治疗肘部不能弯曲的穴位是腕骨。
足无膏泽:治疗足部干燥无光泽的穴位是上廉。
偏风:治疗偏风的穴位是列缺、冲阳。
身体反折:治疗身体反折的穴位是肝俞。
中风肘挛:治疗中风导致肘部挛缩的穴位是内关。
目戴上:治疗眼睛上翻的穴位是丝竹空。
吐涎:治疗吐口水的穴位是丝竹空、百会。
不识人:治疗不认识人的穴位是水沟、临泣、合谷。
脊反折:治疗脊柱反折的穴位是哑门、风府。
风痹:治疗风痹的穴位是天井、尺泽、少海、委中、阳辅。
惊痫:治疗惊痫的穴位是尺泽(灸一壮)、少冲、前顶、束骨。
风痫:治疗风痫的穴位是神庭、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空、神阙(灸一壮)、鸠尾(灸三壮)。
风劳:治疗风劳的穴位是曲泉、膀胱俞(灸七壮)。
风疰:治疗风疰的穴位是百会(灸二壮)、肝俞(灸三壮)、脾俞(灸三壮)、肾俞(灸年为壮)、膀胱俞。
风眩:治疗风眩的穴位是临泣、阳谷、腕骨、申脉。
中风痛:治疗中风疼痛的穴位是临泣、百会、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间使、内关、合谷、风市、三里、解溪、昆仑、照海。
喑哑:治疗喑哑的穴位是支沟、复溜、间使、合谷、鱼际、灵道、阴谷、然谷、通谷。
口噤不开:治疗口噤不开的穴位是颊车、承浆、合谷。
凡患风痫疾,发则躺仆在地:治疗风痫发作时躺倒在地的穴位是风池、百会。
黄帝灸法:治疗中风眼睛上翻及不能说话的灸法。灸第三椎和第五椎上,各灸七壮,灸炷大小如半枣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注解
左瘫右痪:指身体左右两侧瘫痪,无法正常活动。
曲池:穴位名,位于肘部,属手阳明大肠经。
阳溪: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属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属手阳明大肠经。
中渚:穴位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之间,属手少阳三焦经。
三里:穴位名,位于小腿前外侧,属足阳明胃经。
阳辅:穴位名,位于小腿外侧,属足少阳胆经。
昆仑:穴位名,位于足外踝后方,属足太阳膀胱经。
腕骨:穴位名,位于手腕尺侧,属手太阳小肠经。
上廉:穴位名,位于前臂外侧,属手阳明大肠经。
列缺:穴位名,位于前臂桡侧,属手太阴肺经。
冲阳:穴位名,位于足背,属足阳明胃经。
肝俞:穴位名,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内关:穴位名,位于前臂掌侧,属手厥阴心包经。
丝竹空:穴位名,位于眉梢外侧凹陷处,属手少阳三焦经。
百会:穴位名,位于头顶正中,属督脉。
水沟:穴位名,位于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属督脉。
临泣:穴位名,位于足背,属足少阳胆经。
哑门:穴位名,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属督脉。
风府:穴位名,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属督脉。
天井:穴位名,位于肘尖后方,属手少阳三焦经。
尺泽:穴位名,位于肘横纹中,属手太阴肺经。
少海:穴位名,位于肘横纹内侧端,属手少阴心经。
委中:穴位名,位于腘横纹中点,属足太阳膀胱经。
少冲:穴位名,位于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属手少阴心经。
前顶:穴位名,位于头顶正中线前1寸,属督脉。
束骨:穴位名,位于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
神庭:穴位名,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属督脉。
涌泉:穴位名,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
神阙:穴位名,位于脐中,属任脉。
鸠尾:穴位名,位于胸骨剑突下方,属任脉。
曲泉:穴位名,位于膝内侧,属足厥阴肝经。
膀胱俞:穴位名,位于骶部,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阳谷:穴位名,位于手腕尺侧,属手太阳小肠经。
申脉:穴位名,位于足外踝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
肩井:穴位名,位于肩上,属足少阳胆经。
肩髃:穴位名,位于肩部,属手阳明大肠经。
间使:穴位名,位于前臂掌侧,属手厥阴心包经。
风市:穴位名,位于大腿外侧,属足少阳胆经。
解溪:穴位名,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属足阳明胃经。
照海:穴位名,位于足内踝下方,属足少阴肾经。
支沟:穴位名,位于前臂背侧,属手少阳三焦经。
复溜: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属足少阴肾经。
鱼际:穴位名,位于手掌大鱼际处,属手太阴肺经。
灵道:穴位名,位于前臂掌侧,属手少阴心经。
阴谷:穴位名,位于膝内侧,属足少阴肾经。
然谷:穴位名,位于足内侧,属足少阴肾经。
通谷:穴位名,位于足外侧,属足太阳膀胱经。
颊车:穴位名,位于下颌角前上方,属足阳明胃经。
承浆:穴位名,位于下唇下方凹陷处,属任脉。
风池:穴位名,位于颈部,属足少阳胆经。
黄帝灸法:古代针灸疗法的一种,相传为黄帝所创,用于治疗中风等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风门-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中医针灸疗法中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选择和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的穴位大多属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涵盖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等多个经络系统。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理念。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经络阻塞有关,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和平衡观,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是古代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反映了当时针灸疗法的成熟程度。文中提到的穴位和治疗方法,至今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写作风格。每个病症对应一个或多个穴位,排列有序,便于记忆和应用。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具有实用性,也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美学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的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