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般积聚门-原文
气块冷气,一切气疾:气海。
心气痛连胁:百会上脘支沟大陵三里。
结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
心下如杯:中脘百会。
胁下积气:期门。
贲豚气:章门期门中脘巨阙气海(百壮)。
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
喘逆:神门阴陵昆仑足临泣。
噫气上逆:太渊神门。
咳逆:支沟前谷大陵曲泉三里陷谷然谷行间临泣肺俞。
咳逆无所出者:先取三里后取太白肝俞太渊鱼际太溪窍阴。
咳逆振寒:少商天突(灸三壮)。
久病咳:少商天柱(灸三壮)。
厥气冲腹:解溪天突。
短气:大陵尺泽。
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肺俞气海。
欠气:通里内庭。
诸积:三里阴谷解溪通谷上脘肺俞膈俞脾俞三焦俞。
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灸二七壮;块中穴,针三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
胸腹膨胀气喘:合谷三里期门乳根。
灸哮法:天突尾闾骨尖。
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其效不可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般积聚门-译文
治疗气块冷气和各种气疾,可以针灸气海穴。
心气痛连及胁部,可以针灸百会、上脘、支沟、大陵和三里穴。
结气上喘和伏梁气,可以针灸中脘穴。
心下感觉像有杯子一样,可以针灸中脘和百会穴。
胁下积气,可以针灸期门穴。
贲豚气,可以针灸章门、期门、中脘、巨阙和气海穴(灸百壮)。
气逆,可以针灸尺泽、商丘、太白和三阴交穴。
喘逆,可以针灸神门、阴陵、昆仑和足临泣穴。
噫气上逆,可以针灸太渊和神门穴。
咳逆,可以针灸支沟、前谷、大陵、曲泉、三里、陷谷、然谷、行间、临泣和肺俞穴。
咳逆无痰者,先针灸三里穴,后针灸太白、肝俞、太渊、鱼际、太溪和窍阴穴。
咳逆伴有寒战,可以针灸少商和天突穴(灸三壮)。
久病咳嗽,可以针灸少商和天柱穴(灸三壮)。
厥气冲腹,可以针灸解溪和天突穴。
短气,可以针灸大陵和尺泽穴。
少气,可以针灸间使、神门、大陵、少冲、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肺俞和气海穴。
欠气,可以针灸通里和内庭穴。
各种积气,可以针灸三里、阴谷、解溪、通谷、上脘、肺俞、膈俞、脾俞和三焦俞穴。
腹中有气块,可以在气块的头部针灸一穴,针深二寸半,灸二七壮;在气块的中部针灸一穴,针深三寸,灸三七壮;在气块的尾部针灸一穴,针深三寸半,灸七壮。
胸腹膨胀气喘,可以针灸合谷、三里、期门和乳根穴。
灸哮法,可以针灸天突和尾闾骨尖。
还有一种背部穴位的方法:用一条线套在脖子上,垂下来到鸠尾尖上截断,然后牵到后脊骨上,线头尽处就是穴位,灸七壮,效果非常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般积聚门-注解
气海:气海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脐下1.5寸,属于任脉。气海穴被认为是人体气血汇聚之地,具有调节气血、增强体质的作用。
百会: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之一。百会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具有镇静安神、提神醒脑的功效。
中脘: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属于任脉。中脘穴常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具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的作用。
期门: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属于足厥阴肝经。期门穴常用于治疗胸胁痛、乳腺疾病等症状,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章门:章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四肋间隙,属于足厥阴肝经。章门穴常用于治疗胸胁痛、乳腺疾病等症状,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巨阙:巨阙穴位于胸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属于任脉。巨阙穴常用于治疗胸痛、心悸、气喘等症状,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尺泽: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属于手太阴肺经。尺泽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商丘:商丘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属于足太阴脾经。商丘穴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太白: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处,属于足太阴脾经。太白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三阴交: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属于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失眠等症状,具有调理脾胃、补益肝肾的作用。
神门: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具有宁心安神、清热除烦的作用。
阴陵: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属于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水肿等症状,具有健脾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
昆仑: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常用于治疗头痛、腰痛、脚踝肿痛等症状,具有疏风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
足临泣: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于足少阳胆经。足临泣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等症状,具有疏肝利胆、清热明目的作用。
太渊:太渊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属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支沟:支沟穴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支沟穴常用于治疗头痛、耳鸣、胁痛等症状,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前谷:前谷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前谷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清热明目、通经活络的作用。
大陵:大陵穴位于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常用于治疗心悸、胸痛、胃痛等症状,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曲泉:曲泉穴位于膝内侧,屈膝时膝内侧横纹头凹陷处,属于足厥阴肝经。曲泉穴常用于治疗膝痛、月经不调、遗精等症状,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的作用。
陷谷:陷谷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于足阳明胃经。陷谷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然谷:然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属于足少阴肾经。然谷穴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遗精、腰痛等症状,具有补肾益精、调理冲任的作用。
行间: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于足厥阴肝经。行间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等症状,具有疏肝理气、清热明目的作用。
临泣: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于足少阳胆经。足临泣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等症状,具有疏肝利胆、清热明目的作用。
肺俞: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肺俞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具有宣肺止咳、清热化痰的作用。
少商: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属于手太阴肺经。少商穴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发热等症状,具有清热利咽、宣肺止咳的作用。
天突:天突穴位于颈部,胸骨上窝中央,属于任脉。天突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宣肺止咳、利咽消肿的作用。
天柱:天柱穴位于颈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天柱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等症状,具有疏风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
解溪:解溪穴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方,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解溪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间使:间使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间使穴常用于治疗心悸、胸痛、胃痛等症状,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少冲:少冲穴位于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属于手少阴心经。少冲穴常用于治疗心悸、胸痛、失眠等症状,具有宁心安神、清热除烦的作用。
下廉:下廉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下廉穴常用于治疗心悸、胸痛、胃痛等症状,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至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指甲角旁0.1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等症状,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通里:通里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1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通里穴常用于治疗心悸、胸痛、胃痛等症状,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
内庭: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于足阳明胃经。内庭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阴谷:阴谷穴位于膝内侧,屈膝时膝内侧横纹头凹陷处,属于足少阴肾经。阴谷穴常用于治疗膝痛、月经不调、遗精等症状,具有补肾益精、调理冲任的作用。
通谷:通谷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于足阳明胃经。通谷穴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
膈俞:膈俞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膈俞穴常用于治疗胸痛、咳嗽、气喘等症状,具有宽胸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脾俞: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常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的作用。
三焦俞:三焦俞穴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俞穴常用于治疗腰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调理三焦、通经活络的作用。
合谷: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乳根:乳根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隙,属于足阳明胃经。乳根穴常用于治疗乳腺疾病、胸痛、咳嗽等症状,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尾闾骨尖:尾闾骨尖是指尾骨的最下端,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部位,常用于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诸般积聚门-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的文献,详细记载了各种气疾及其对应的针灸穴位和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的穴位如气海、百会、中脘、期门等,都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调节气血、治疗疾病的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通过针灸调理气血,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因此,本文通过针灸调节气的运行,体现了中医对气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详细列举了各种气疾及其对应的针灸穴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文中提到的穴位如气海、百会、中脘等,都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文献之一,反映了古代中医对气疾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医对气疾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方法的认识,对研究中医针灸治疗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中医对气的重视和“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本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