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阴疝小便门-原文
寒疝腹痛:阴市太溪肝俞。
疝瘕:阴蹻(此二穴,在足内踝陷中。主卒疝,小腹疼痛,左取右,右取左,灸三壮。女人月水不调,亦灸)。
卒疝:丘墟大敦阴市照海。
颓疝:曲泉中封太冲商丘。
痃癖(小腹下痛):太溪三里阴陵曲泉脾俞三阴交。
疝瘕:阴陵太溪丘墟照海。
肠癖,(疒貴)疝,小肠痛:通谷(灸百壮)束骨大肠俞。
偏坠水肾:归来大敦三阴交。
阴疝:太冲大敦。
痃瘕膀胱小肠:燔针刺五枢气海三里三阴交气门(百壮)。
阴肾偏,大小便数,或阴入腹:大敦。
阴肿:曲泉太溪大敦肾俞三阴交。
阴茎痛:阴陵曲泉行间太冲阴谷三阴交大敦太溪肾俞中极。
阴茎痛,阴汗湿:太溪鱼际中极三阴交。
转胞不溺,淋沥:关元。
肾脏虚冷,日渐羸瘦,劳伤,阴疼凛凛,少气遗精:肾俞。
遗精白浊:肾俞关元三阴交。
梦遗失精:曲泉(百壮)中封太冲至阴膈俞脾俞三阴交肾俞关元三焦俞。
寒热气淋:阴陵泉。
淋癃:曲泉然谷阴陵行间大敦小肠俞涌泉气门(百壮)。
小便黄赤:阴谷太溪肾俞气海膀胱俞关元。
小便五色:委中前谷。
小便不禁:承浆阴陵委中太冲膀胱俞大敦。
小便赤如血:大陵关元。
妇人胞转,不利小便:灸关元(二七壮)。
遗溺:神门鱼际太冲大敦关元。
阴痿丸骞:阴谷阴交然谷中封大敦。
阴挺出:太冲少府照海曲泉。
疝气偏坠:以小绳量患人口两角,为一分,作三折,成三角,如△样,以一角安脐心,两角在脐下两旁,尽处是穴。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二七壮立愈。二穴俱灸亦可。
膀胱气攻两胁脐下,阴肾入腹:灸脐下六寸两旁各一寸,炷如小麦大,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阴疝小便门-译文
寒疝引起的腹痛:可以针灸阴市、太溪、肝俞穴。
疝瘕:可以针灸阴蹻穴(这两个穴位位于足内踝凹陷处。主治突然发作的疝气,小腹疼痛,左侧疼痛针灸右侧,右侧疼痛针灸左侧,灸三壮。女性月经不调也可以灸此穴)。
突然发作的疝气:可以针灸丘墟、大敦、阴市、照海穴。
颓疝:可以针灸曲泉、中封、太冲、商丘穴。
痃癖(小腹下痛):可以针灸太溪、三里、阴陵、曲泉、脾俞、三阴交穴。
疝瘕:可以针灸阴陵、太溪、丘墟、照海穴。
肠癖、疝气、小肠痛:可以针灸通谷穴(灸百壮)、束骨、大肠俞穴。
偏坠水肾:可以针灸归来、大敦、三阴交穴。
阴疝:可以针灸太冲、大敦穴。
痃瘕膀胱小肠:可以用燔针刺五枢、气海、三里、三阴交、气门穴(灸百壮)。
阴肾偏,大小便频繁,或阴部疼痛向腹部放射:可以针灸大敦穴。
阴肿:可以针灸曲泉、太溪、大敦、肾俞、三阴交穴。
阴茎痛:可以针灸阴陵、曲泉、行间、太冲、阴谷、三阴交、大敦、太溪、肾俞、中极穴。
阴茎痛,阴部汗湿:可以针灸太溪、鱼际、中极、三阴交穴。
转胞不溺,淋沥:可以针灸关元穴。
肾脏虚冷,日渐消瘦,劳伤,阴部疼痛,畏寒,少气遗精:可以针灸肾俞穴。
遗精白浊:可以针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穴。
梦遗失精:可以针灸曲泉穴(灸百壮)、中封、太冲、至阴、膈俞、脾俞、三阴交、肾俞、关元、三焦俞穴。
寒热气淋:可以针灸阴陵泉穴。
淋癃:可以针灸曲泉、然谷、阴陵、行间、大敦、小肠俞、涌泉、气门穴(灸百壮)。
小便黄赤:可以针灸阴谷、太溪、肾俞、气海、膀胱俞、关元穴。
小便五色:可以针灸委中、前谷穴。
小便不禁:可以针灸承浆、阴陵、委中、太冲、膀胱俞、大敦穴。
小便赤如血:可以针灸大陵、关元穴。
妇人胞转,不利小便:可以灸关元穴(二七壮)。
遗溺:可以针灸神门、鱼际、太冲、大敦、关元穴。
阴痿丸骞:可以针灸阴谷、阴交、然谷、中封、大敦穴。
阴挺出:可以针灸太冲、少府、照海、曲泉穴。
疝气偏坠:可以用小绳量患者口的两角,取一分长,折成三折,形成一个三角形,如△样,将一角放在脐心,两角放在脐下两旁,尽头处就是穴位。左侧疼痛灸右侧,右侧疼痛灸左侧,灸二七壮即可痊愈。两个穴位都灸也可以。
膀胱气攻两胁脐下,阴肾入腹:可以灸脐下六寸两旁各一寸处,炷如小麦大,左侧疼痛灸右侧,右侧疼痛灸左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阴疝小便门-注解
寒疝:中医病名,指因寒邪侵袭所致的腹痛,常伴有腹部冷痛、拘急等症状。
阴市:穴位名,位于足内踝下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太溪:穴位名,位于足内踝后方凹陷处,主治肾虚、腰痛、遗精等症。
肝俞:穴位名,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肝病、目疾等症。
疝瘕:中医病名,指因气滞血瘀所致的腹部肿块,常伴有疼痛。
阴蹻:穴位名,位于足内踝下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卒疝:中医病名,指突然发作的疝气,常伴有剧烈腹痛。
丘墟:穴位名,位于足外踝下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大敦:穴位名,位于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照海:穴位名,位于足内踝下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颓疝:中医病名,指因气虚所致的疝气,常伴有腹部坠胀感。
曲泉:穴位名,位于膝内侧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中封:穴位名,位于足内踝下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太冲: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肝病、头痛等症。
商丘:穴位名,位于足内踝下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痃癖:中医病名,指因气滞血瘀所致的腹部肿块,常伴有疼痛。
阴陵: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脾俞:穴位名,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脾胃病、腹胀等症。
三阴交: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妇科病、脾胃病等症。
肠癖:中医病名,指因肠道功能失调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
通谷: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束骨:穴位名,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大肠俞:穴位名,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大肠病、腰痛等症。
偏坠水肾: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水肿,常伴有腰部酸痛。
归来:穴位名,位于腹部脐下4寸,旁开2寸,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阴疝:中医病名,指因寒邪侵袭所致的疝气,常伴有腹部冷痛。
痃瘕:中医病名,指因气滞血瘀所致的腹部肿块,常伴有疼痛。
燔针:针灸疗法之一,指用火烤针后刺入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五枢:穴位名,位于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气海:穴位名,位于腹部脐下1.5寸,主治气虚、腹痛等症。
气门:穴位名,位于腹部脐下4寸,旁开2寸,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阴肾偏: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腰部酸痛、小便频数等症。
阴肿: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所致的阴部肿胀。
肾俞:穴位名,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肾病、腰痛等症。
阴茎痛: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或肾虚所致的阴茎疼痛。
阴谷:穴位名,位于膝内侧凹陷处,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中极:穴位名,位于腹部脐下4寸,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阴汗湿: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所致的阴部多汗、潮湿。
鱼际:穴位名,位于手掌大鱼际处,主治肺病、咳嗽等症。
转胞不溺:中医病名,指因膀胱气化失常所致的小便不通。
淋沥: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淋漓不尽。
关元:穴位名,位于腹部脐下3寸,主治气虚、腹痛等症。
肾脏虚冷:中医病名,指因肾阳虚所致的畏寒、腰膝冷痛等症。
遗精: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精液不固而自遗。
白浊: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浑浊。
梦遗失精: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梦中遗精。
至阴:穴位名,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主治头痛、目疾等症。
膈俞:穴位名,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膈病、呕吐等症。
三焦俞:穴位名,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三焦病、腰痛等症。
寒热气淋:中医病名,指因寒热错杂所致的小便淋沥。
然谷:穴位名,位于足内侧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主治肾病、腰痛等症。
小肠俞:穴位名,位于腰部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小肠病、腰痛等症。
涌泉:穴位名,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主治肾病、头痛等症。
小便黄赤: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颜色深黄或赤红。
膀胱俞:穴位名,位于腰部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膀胱病、腰痛等症。
小便五色: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颜色异常。
委中:穴位名,位于膝后腘横纹中点,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症。
前谷: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疾等症。
小便不禁: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小便失禁。
承浆:穴位名,位于下唇下方凹陷处,主治口疮、牙痛等症。
小便赤如血:中医病名,指因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颜色深红如血。
大陵:穴位名,位于手腕掌侧横纹中点,主治心病、胸痛等症。
妇人胞转:中医病名,指因膀胱气化失常所致的妇人小便不利。
遗溺: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小便失禁。
神门:穴位名,位于手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凹陷处,主治心病、失眠等症。
阴痿丸骞: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阳痿、睾丸萎缩。
阴交:穴位名,位于腹部脐下1寸,主治疝气、腹痛等症。
阴挺出:中医病名,指因气虚所致的子宫脱垂。
少府:穴位名,位于手掌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主治心病、胸痛等症。
疝气偏坠:中医病名,指因气虚所致的疝气,常伴有腹部坠胀感。
膀胱气攻两胁脐下:中医病名,指因膀胱气化失常所致的两胁及脐下疼痛。
阴肾入腹:中医病名,指因肾虚所致的腰部酸痛、小便频数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阴疝小便门-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疝气、腹痛等病症的文献,详细记录了不同病症对应的针灸穴位及治疗方法。文中提到的穴位如阴市、太溪、肝俞等,均为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穴位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疝气、腹痛等症状。
从文化背景来看,本文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疝气、腹痛等病症的深刻认识和丰富治疗经验。中医认为,疝气、腹痛多因寒邪侵袭、气滞血瘀或肾虚所致,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古代中医针灸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文中详细记录了不同病症对应的针灸穴位及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在针灸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通过对不同病症的详细描述和对应治疗方法的记录,展现了古代中医文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文中提到的穴位名称如阴市、太溪、肝俞等,均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疝气、腹痛等病症的实用文献,更是研究古代中医文化、历史、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本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