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腹痛胀满门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腹痛胀满门-原文

腹痛:内关三里阴谷阴陵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

食不下:内关鱼际三里。

小腹急痛不可忍及小肠气,外肾吊,疝气,诸气痛,心痛:灸足大趾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灸五壮,男左女右,极妙。二足皆灸亦可。

小腹胀痛:气海。

绕脐痛:水分神阙气海。

小腹痛:阴市承山下廉复溜中封大敦小海关元肾俞(随年壮)。

侠脐痛:上廉。

脐痛:曲泉中封水分。

引腰痛:太冲太白。

腹满:少商阴市三里曲泉昆仑商丘通谷太白大都隐白陷谷行间。

腹胁满:阳陵三里上廉。

心腹胀满:绝骨内庭。

小腹胀满痛:中封然谷内庭大敦。

腹胀:尺泽阴市三里曲泉阴谷阴陵商丘公孙内庭太溪太白厉兑隐白膈俞肾俞中脘大肠俞。

胀而胃痛:膈俞。

腹坚大:三里阴陵丘墟解溪冲阳期门水分神阙膀胱俞。

寒热坚大:冲阳。

鼓胀:复溜中封公孙太白水分三阴交。

腹寒不食:阴陵泉(灸)。

痰癖腹寒:三阴交。

腹鸣寒热:复溜。

胸腹膨胀,气鸣:合谷三里期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腹痛胀满门-译文

腹痛:可以按摩或针灸内关、三里、阴谷、阴陵、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食不下:可以按摩或针灸内关、鱼际、三里等穴位。

小腹急痛难以忍受,以及小肠气、外肾吊、疝气、各种气痛、心痛:可以在足大趾次指下的中节横纹处进行灸疗,灸五壮,男性灸左脚,女性灸右脚,效果极佳。也可以两脚都灸。

小腹胀痛:可以按摩或针灸气海穴。

绕脐痛:可以按摩或针灸水分、神阙、气海等穴位。

小腹痛:可以按摩或针灸阴市、承山、下廉、复溜、中封、大敦、小海、关元、肾俞等穴位(根据年龄决定灸壮数)。

侠脐痛:可以按摩或针灸上廉穴。

脐痛:可以按摩或针灸曲泉、中封、水分等穴位。

引腰痛:可以按摩或针灸太冲、太白等穴位。

腹满:可以按摩或针灸少商、阴市、三里、曲泉、昆仑、商丘、通谷、太白、大都、隐白、陷谷、行间等穴位。

腹胁满:可以按摩或针灸阳陵、三里、上廉等穴位。

心腹胀满:可以按摩或针灸绝骨、内庭等穴位。

小腹胀满痛:可以按摩或针灸中封、然谷、内庭、大敦等穴位。

腹胀:可以按摩或针灸尺泽、阴市、三里、曲泉、阴谷、阴陵、商丘、公孙、内庭、太溪、太白、厉兑、隐白、膈俞、肾俞、中脘、大肠俞等穴位。

胀而胃痛:可以按摩或针灸膈俞穴。

腹坚大:可以按摩或针灸三里、阴陵、丘墟、解溪、冲阳、期门、水分、神阙、膀胱俞等穴位。

寒热坚大:可以按摩或针灸冲阳穴。

鼓胀:可以按摩或针灸复溜、中封、公孙、太白、水分、三阴交等穴位。

腹寒不食:可以在阴陵泉穴进行灸疗。

痰癖腹寒:可以按摩或针灸三阴交穴。

腹鸣寒热:可以按摩或针灸复溜穴。

胸腹膨胀,气鸣:可以按摩或针灸合谷、三里、期门等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腹痛胀满门-注解

内关: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等。

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阴谷:阴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腘窝内侧,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主治腰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

阴陵泉: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主治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复溜: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跟腱前缘。主治腰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

太溪: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腰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

昆仑: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眩、腰痛、脚气等。

陷谷:陷谷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行间: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疝气等。

太白: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缘,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中。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中脘:中脘穴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气海:气海穴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主治腹痛、泄泻、遗精、阳痿等。

膈俞:膈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等。

脾俞: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等。

肾俞: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

鱼际:鱼际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手掌大鱼际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阴市:阴市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承山:承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后侧,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痛、脚气、痔疮等。

下廉:下廉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中封:中封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疝气等。

大敦: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0.1寸。主治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等。

小海:小海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主治肘臂疼痛、头痛、目眩等。

关元:关元穴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腹痛、泄泻、遗精、阳痿等。

上廉:上廉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9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曲泉:曲泉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膝内侧,屈膝时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主治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等。

水分:水分穴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主治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神阙:神阙穴是任脉的穴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主治腹痛、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太冲: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疝气等。

少商: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商丘:商丘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缘,内踝前下方凹陷中。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等。

通谷:通谷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目眩、腰痛、脚气等。

大都:大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缘,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隐白: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0.1寸。主治腹胀、泄泻、月经不调等。

厉兑:厉兑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0.1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大肠俞:大肠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腰痛等。

丘墟:丘墟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眩、胁痛、脚气等。

解溪: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眩、脚气、腹胀等。

冲阳:冲阳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最高处,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期门: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胁痛、腹胀、呕吐、泄泻等。

膀胱俞:膀胱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骶部,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腰痛等。

三阴交: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腹胀、泄泻、月经不调、遗精等。

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腹痛胀满门-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中医针灸治疗各种腹痛症状的穴位选择,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

首先,文中提到的穴位涵盖了多个经络系统,如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等,显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的重要性。

其次,文中对不同类型的腹痛症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针对每种症状推荐了相应的穴位组合。例如,对于‘腹痛’,推荐了内关、三里、阴谷、阴陵泉、复溜、太溪、昆仑、陷谷、行间、太白、中脘、气海、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对于‘食不下’,则推荐了内关、鱼际、三里等穴位。这种针对性的穴位选择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灸法的应用,如‘灸足大趾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灸五壮,男左女右,极妙。二足皆灸亦可。’这表明灸法在治疗腹痛中具有重要地位,且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最后,文中提到的穴位如‘水分’、‘神阙’、‘气海’等,都是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行气止痛的功效。这些穴位的选择和组合,反映了中医针灸学在治疗腹痛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腹痛的丰富经验,还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和经络学说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腹痛胀满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