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胸背胁门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胸背胁门-原文

胸满:经渠阳溪后溪三间间使阳陵三里曲泉足临泣。

胸痹:太渊。

胸膊闷:肩井。

胸胁痛:天井支沟间使大陵三里太白丘墟阳辅。

胸中澹:间使。

胸满支肿:内关膈俞。

胸胁满引腹:下廉丘墟侠溪肾俞。

胸烦:期门。

胸中寒:膻中。

肩背酸疼:风门肩井中渚支沟后溪腕骨委中。

心胸痛:曲泽内关大陵。

胸满血膨有积块,霍乱肠鸣,善噫:三里期门(向外刺二寸,不补不泻)。

胁满:章门。

胁痛:阳谷腕骨支沟膈俞申脉。

缺盆肿:太渊商阳足临泣。

胁与脊引:肝俞。

背膊项急:大椎。

腰背强直,不能动侧:腰俞肺俞。

腰脊痛楚:委中复溜。

腰背伛偻:风池肺俞。

背拘急:经渠。

肩背相引:二间商阳委中昆仑。

偏胁背痛痹:鱼际委中。

背痛:经渠丘墟鱼际昆仑京骨。

脊膂强痛:委中。

腰背牵疼难转:天牖风池合谷昆仑脊。

内牵疼不能屈伸:合谷复溜昆仑。

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胸连胁痛:期门(先针)章门丘墟行间涌泉。

肩痹痛:肩髎天井曲池阳谷关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胸背胁门-译文

胸部胀满:可以针刺经渠、阳溪、后溪、三间、间使、阳陵、三里、曲泉、足临泣等穴位。

胸痹:可以针刺太渊穴。

胸部和肩部闷胀:可以针刺肩井穴。

胸胁疼痛:可以针刺天井、支沟、间使、大陵、三里、太白、丘墟、阳辅等穴位。

胸中感觉空虚:可以针刺间使穴。

胸部胀满并伴有肿胀:可以针刺内关、膈俞穴。

胸胁胀满并牵引到腹部:可以针刺下廉、丘墟、侠溪、肾俞穴。

胸部烦闷:可以针刺期门穴。

胸中感觉寒冷:可以针刺膻中穴。

肩背酸疼:可以针刺风门、肩井、中渚、支沟、后溪、腕骨、委中等穴位。

心胸疼痛:可以针刺曲泽、内关、大陵穴。

胸部胀满、血瘀、有积块,伴有霍乱、肠鸣、频繁嗳气:可以针刺三里、期门穴(向外刺二寸,不补不泻)。

胁部胀满:可以针刺章门穴。

胁部疼痛:可以针刺阳谷、腕骨、支沟、膈俞、申脉穴。

缺盆部位肿胀:可以针刺太渊、商阳、足临泣穴。

胁部与脊柱牵引疼痛:可以针刺肝俞穴。

背部和肩部僵硬:可以针刺大椎穴。

腰背强直,不能转动:可以针刺腰俞、肺俞穴。

腰脊疼痛:可以针刺委中、复溜穴。

腰背弯曲:可以针刺风池、肺俞穴。

背部拘急:可以针刺经渠穴。

肩背相互牵引疼痛:可以针刺二间、商阳、委中、昆仑穴。

偏侧胁部和背部疼痛:可以针刺鱼际、委中穴。

背部疼痛:可以针刺经渠、丘墟、鱼际、昆仑、京骨穴。

脊柱和背部强直疼痛:可以针刺委中穴。

腰背牵引疼痛,难以转动:可以针刺天牖、风池、合谷、昆仑、脊柱等穴位。

内部牵引疼痛,不能屈伸:可以针刺合谷、复溜、昆仑穴。

脊柱强直,浑身疼痛,不能转动:可以针刺哑门穴。

胸部和胁部相连疼痛:可以先针刺期门穴,再针刺章门、丘墟、行间、涌泉穴。

肩部痹痛:可以针刺肩髎、天井、曲池、阳谷、关冲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胸背胁门-注解

胸满:指胸部感到胀满不适,可能与气滞、痰湿等病理因素有关。

胸痹:中医病名,指胸部疼痛、闷塞的症状,多因心脉痹阻所致。

胸膊闷:指胸部和肩膊部位感到闷塞不适。

胸胁痛:指胸部和胁肋部位疼痛,可能与肝胆疾病、气滞血瘀等有关。

胸中澹:指胸部感到空虚、无力,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胸满支肿:指胸部胀满并伴有肿胀,可能与水湿停滞有关。

胸胁满引腹:指胸胁部胀满并牵引至腹部,可能与气滞、肝郁等有关。

胸烦:指胸部感到烦躁不安,可能与心火亢盛有关。

胸中寒:指胸部感到寒冷,可能与寒邪侵袭有关。

肩背酸疼:指肩背部位感到酸痛,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心胸痛:指心胸部疼痛,可能与心脉痹阻、气滞血瘀等有关。

胸满血膨有积块:指胸部胀满并伴有血瘀、积块,可能与血瘀、痰湿等有关。

胁满:指胁肋部位感到胀满,可能与肝郁气滞有关。

胁痛:指胁肋部位疼痛,可能与肝胆疾病、气滞血瘀等有关。

缺盆肿:指锁骨上窝部位肿胀,可能与淋巴结肿大、气滞血瘀等有关。

胁与脊引:指胁肋部位疼痛并牵引至脊柱,可能与肝郁气滞、经络不通有关。

背膊项急:指背部、肩膊和颈部感到紧张、僵硬,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腰背强直:指腰背部感到僵硬、不能弯曲,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腰脊痛楚:指腰部和脊柱部位感到疼痛,可能与肾虚、风寒湿邪侵袭等有关。

腰背伛偻:指腰背部弯曲、驼背,可能与肾虚、风寒湿邪侵袭等有关。

背拘急:指背部感到拘紧、僵硬,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肩背相引:指肩背部位疼痛并相互牵引,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不通有关。

偏胁背痛痹:指一侧胁肋和背部疼痛并伴有麻木,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不通有关。

背痛:指背部疼痛,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脊膂强痛:指脊柱和背部肌肉感到僵硬、疼痛,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腰背牵疼难转:指腰背部疼痛并难以转动,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内牵疼不能屈伸:指内部疼痛并难以屈伸,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脊强浑身痛:指脊柱僵硬并伴有全身疼痛,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有关。

胸连胁痛:指胸部疼痛并牵连至胁肋部位,可能与气滞血瘀、肝郁等有关。

肩痹痛:指肩部疼痛并伴有麻木,可能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不通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胸背胁门-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中医针灸治疗中常见的胸胁、肩背、腰脊等部位的疼痛和不适症状,并列举了相应的针灸穴位。这些症状多与风寒湿邪侵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病理因素有关。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疼痛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中医认为,疼痛多由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所致,因此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是古代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记录了古代医家对疼痛症状的治疗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现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病症的精准描述和对治疗方法的系统总结。通过列举不同的症状和相应的针灸穴位,展示了中医针灸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古代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古代医学思想、疾病观和治疗技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借鉴。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胸背胁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4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