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原文
浑身浮肿: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
水肿: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阴谷三里曲泉解溪陷谷复溜公孙厉兑冲阳阴陵胃俞水分神阙。
四肢浮肿: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门三里三阴交。
风浮身肿:解溪。
肿水气胀满:复溜神阙。
腹胀胁满:阴陵泉。
遍身肿满,食不化:肾俞(百壮)。
鼓胀:复溜公孙中封太白水分。
消瘅:太溪。
伤饱身黄:章门。
红疸:百会曲池合谷三里委中。
黄疸:百劳腕骨三里涌泉中脘膏肓大陵劳宫太溪中封然谷太冲复溜脾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译文
全身浮肿:可以按摩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和三阴交等穴位。
水肿:可以按摩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阴谷、三里、曲泉、解溪、陷谷、复溜、公孙、厉兑、冲阳、阴陵、胃俞、水分和神阙等穴位。
四肢浮肿:可以按摩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门、三里和三阴交等穴位。
因风引起的全身浮肿:可以按摩解溪穴。
水肿和气胀:可以按摩复溜和神阙穴。
腹胀和胁部胀满:可以按摩阴陵泉穴。
全身肿胀且消化不良:可以按摩肾俞穴(灸百壮)。
鼓胀:可以按摩复溜、公孙、中封、太白和水分穴。
消瘅(糖尿病):可以按摩太溪穴。
因饮食过饱导致身体发黄:可以按摩章门穴。
红疸:可以按摩百会、曲池、合谷、三里和委中穴。
黄疸:可以按摩百劳、腕骨、三里、涌泉、中脘、膏肓、大陵、劳宫、太溪、中封、然谷、太冲、复溜和脾俞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注解
曲池: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内庭: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行间:行间穴,位于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列缺: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腕骨:腕骨穴,位于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
间使:间使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阳陵: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阴谷:阴谷穴,位于腘窝内侧,当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
曲泉:曲泉穴,位于膝内侧,屈膝时当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处。
解溪:解溪穴,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陷谷:陷谷穴,位于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复溜: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公孙: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厉兑:厉兑穴,位于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冲阳:冲阳穴,位于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阴陵: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胃俞: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水分: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神阙: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通里:通里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中渚:中渚穴,位于手背,当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液门:液门穴,位于手背,当第四、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百壮:百壮,指灸法中的一种,灸一百壮。
中封:中封穴,位于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
太白: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太溪: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章门: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百会: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委中: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百劳:百劳穴,位于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
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中脘: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膏肓: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大陵: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
然谷: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脾俞: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肿胀门(附:红疸黄疸)-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涉及中医针灸学中的穴位及其对应的病症治疗。通过列举多个穴位及其对应的病症,展示了中医针灸学在治疗浮肿、水肿、四肢浮肿、风浮身肿、肿水气胀满、腹胀胁满、遍身肿满、鼓胀、消瘅、伤饱身黄、红疸、黄疸等病症中的应用。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穴位如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等,都是中医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不同部位,通过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病症如浮肿、水肿、四肢浮肿、风浮身肿等,都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中医认为,这些病症多与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内停有关。通过针灸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祛除水湿,从而缓解或治愈这些病症。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灸法的应用,如“肾俞(百壮)”。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燃烧艾草等材料,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在治疗慢性病、虚寒性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展示了中医针灸学在治疗多种病症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针灸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文本中也体现了中医针灸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