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肠痔大便门-原文
肠鸣: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
肠鸣而泻:神阙水分三间。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隐白。
洞泄:肾俞。
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
泄不止:神阙。
出泄不觉:中脘。
痢疾: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
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
大便不禁:丹田大肠俞。
大便不通:承山太溪照海太冲小肠俞太白章门膀胱俞。
大便下重:承山解溪太白带脉。
闭塞:照海太白章门。
泄泻:曲泉阴陵然谷束骨隐白三焦俞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
五痔:委中承山飞扬阳辅复溜太冲侠溪气海会阴长强。
肠风:尾闾骨尽处,灸百壮即愈。
大小便不通:胃脘(灸三百壮)。
肠痈痛:太白陷谷大肠俞。
脱肛:百会尾闾(七壮)脐中(随年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肠痔大便门-译文
肠鸣:可以按摩或针灸足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等穴位。
肠鸣并伴有腹泻:可以按摩或针灸神阙、水分、三间等穴位。
食物引起的腹泻:可以按摩或针灸上廉、下廉等穴位。
急性腹泻:可以按摩或针灸隐白穴。
严重的腹泻:可以按摩或针灸肾俞穴。
稀便腹泻:可以按摩或针灸太冲、神阙、三阴交等穴位。
腹泻不止:可以按摩或针灸神阙穴。
腹泻时没有感觉:可以按摩或针灸中脘穴。
痢疾:可以按摩或针灸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等穴位。
便血:可以按摩或针灸承山、复溜、太冲、太白等穴位。
大便失禁:可以按摩或针灸丹田、大肠俞等穴位。
大便不通:可以按摩或针灸承山、太溪、照海、太冲、小肠俞、太白、章门、膀胱俞等穴位。
大便时感觉沉重:可以按摩或针灸承山、解溪、太白、带脉等穴位。
大便闭塞:可以按摩或针灸照海、太白、章门等穴位。
泄泻:可以按摩或针灸曲泉、阴陵、然谷、束骨、隐白、三焦俞、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等穴位。
五种痔疮:可以按摩或针灸委中、承山、飞扬、阳辅、复溜、太冲、侠溪、气海、会阴、长强等穴位。
肠风:在尾闾骨的最末端,灸一百壮即可治愈。
大小便不通:在胃脘处灸三百壮。
肠痈痛:可以按摩或针灸太白、陷谷、大肠俞等穴位。
脱肛:可以灸百会、尾闾(七壮)、脐中(随年龄灸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肠痔大便门-注解
肠鸣:指肠道蠕动时发出的声音,中医认为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常用于调理脾胃。
陷谷:陷谷穴,位于足背,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胃肠疾病。
公孙:公孙穴,位于足内侧,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调理脾胃功能。
太白:太白穴,位于足内侧,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
章门:章门穴,位于腹部,属于足厥阴肝经,常用于调理肝脾功能。
三阴交: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常用于调理脾胃、妇科疾病。
水分:水分穴,位于腹部,属于任脉,常用于治疗水肿、腹泻等。
神阙:神阙穴,位于脐中,属于任脉,常用于调理脾胃、治疗腹泻等。
胃俞:胃俞穴,位于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胃病。
三焦俞:三焦俞穴,位于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调理三焦功能。
上廉:上廉穴,位于前臂,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腹泻等。
下廉:下廉穴,位于前臂,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腹泻等。
隐白: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腹泻、崩漏等。
肾俞:肾俞穴,位于腰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肾虚、腹泻等。
太冲:太冲穴,位于足背,属于足厥阴肝经,常用于调理肝气、治疗腹泻等。
中脘:中脘穴,位于腹部,属于任脉,常用于调理脾胃、治疗腹泻等。
曲泉:曲泉穴,位于膝内侧,属于足厥阴肝经,常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
太溪: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肾虚、腹泻等。
丹田:丹田穴,位于下腹部,属于任脉,常用于调理元气、治疗腹泻等。
脾俞:脾俞穴,位于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脾虚、腹泻等。
小肠俞:小肠俞穴,位于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小肠疾病。
承山: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腹泻等。
复溜: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腹泻、水肿等。
照海: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等。
解溪:解溪穴,位于足背,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等。
带脉:带脉穴,位于腰部,属于足少阳胆经,常用于治疗腹泻、妇科疾病。
阴陵: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腹泻、水肿等。
然谷:然谷穴,位于足内侧,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腹泻、肾虚等。
束骨:束骨穴,位于足外侧,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腹泻、腰痛等。
天枢:天枢穴,位于腹部,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调理脾胃、治疗腹泻等。
大肠俞:大肠俞穴,位于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大肠疾病。
委中:委中穴,位于膝后侧,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痔疮、腰痛等。
飞扬:飞扬穴,位于小腿后侧,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痔疮、腰痛等。
阳辅:阳辅穴,位于小腿外侧,属于足少阳胆经,常用于治疗痔疮、腰痛等。
侠溪:侠溪穴,位于足背,属于足少阳胆经,常用于治疗痔疮、头痛等。
气海: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属于任脉,常用于调理元气、治疗腹泻等。
会阴:会阴穴,位于会阴部,属于任脉,常用于治疗痔疮、妇科疾病等。
长强:长强穴,位于尾骨端,属于督脉,常用于治疗痔疮、腰痛等。
尾闾:尾闾穴,位于尾骨端,属于督脉,常用于治疗痔疮、腰痛等。
胃脘:胃脘穴,位于上腹部,属于任脉,常用于治疗胃病、便秘等。
百会:百会穴,位于头顶,属于督脉,常用于治疗脱肛、头痛等。
脐中:脐中穴,即神阙穴,位于脐中,属于任脉,常用于治疗腹泻、脱肛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肠痔大便门-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中医针灸治疗各种肠道疾病的方法,涉及多个穴位及其对应的病症。这些穴位大多属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等,反映了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肠道疾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的观点。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段文本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穴位与疾病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针灸调理身体功能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简洁明了,直接指出了不同病症对应的治疗穴位,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精准性和实用性。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针灸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理论、针灸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实践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