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耳目门-原文
耳鸣: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
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
重听无所闻: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门上星攒竹丝竹空。
目风赤烂:阳谷。
赤翳:攒竹后溪液门。
目赤肤翳:太渊侠溪攒竹风池。
目翳膜: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中渚睛明。
白翳:临泣肝俞。
睛痛:内庭上星。
冷泪:睛明临泣风池腕骨。
迎风有泪:头维睛明临泣风池。
目泪出:临泣百会液门后溪前谷肝俞。
风生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者:睛明手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
眼睫毛倒:丝竹空。
青盲无所见:肝俞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目眦急痛:三间。
目昏: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
目眩:临泣风府风池阳谷中渚液门鱼际丝竹空。
目痛:阳溪二间大陵三间前谷上星。
风目眶烂,风泪出:头维颧髎。
眼痒眼疼:光明(泻)五会。
目生翳:肝俞命门瞳子髎(在目外眦五分,得气乃泻)合谷商阳。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耳目门-译文
耳鸣:可以按摩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等穴位。
生疮,有脓汁:可以按摩耳门、翳风、合谷等穴位。
重听无所闻:可以按摩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等穴位。
目赤:可以按摩目窗、大陵、合谷、液门、上星、攒竹、丝竹空等穴位。
目风赤烂:可以按摩阳谷穴。
赤翳:可以按摩攒竹、后溪、液门等穴位。
目赤肤翳:可以按摩太渊、侠溪、攒竹、风池等穴位。
目翳膜:可以按摩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中渚、睛明等穴位。
白翳:可以按摩临泣、肝俞等穴位。
睛痛:可以按摩内庭、上星等穴位。
冷泪:可以按摩睛明、临泣、风池、腕骨等穴位。
迎风有泪:可以按摩头维、睛明、临泣、风池等穴位。
目泪出:可以按摩临泣、百会、液门、后溪、前谷、肝俞等穴位。
风生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者:可以在睛明穴和手中指本节间尖上灸三壮。
眼睫毛倒:可以按摩丝竹空穴。
青盲无所见:可以按摩肝俞、商阳穴(左取右,右取左)。
目眦急痛:可以按摩三间穴。
目昏:可以按摩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等穴位。
目眩:可以按摩临泣、风府、风池、阳谷、中渚、液门、鱼际、丝竹空等穴位。
目痛:可以按摩阳溪、二间、大陵、三间、前谷、上星等穴位。
风目眶烂,风泪出:可以按摩头维、颧髎等穴位。
眼痒眼疼:可以按摩光明穴(泻)和五会穴。
目生翳:可以按摩肝俞、命门、瞳子髎(在目外眦五分,得气乃泻)、合谷、商阳等穴位。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可以在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处各灸一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耳目门-注解
耳鸣:中医术语,指耳内出现异常声音,如蝉鸣、风声等,多与肾虚、肝火旺盛等有关。
百会:穴位名,位于头顶正中,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
听宫:穴位名,位于耳屏前,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
听会:穴位名,位于耳屏前下方,常用于治疗耳部疾病。
耳门:穴位名,位于耳屏前上方,常用于治疗耳部疾病。
络却:穴位名,位于耳后,常用于治疗耳部疾病。
阳溪: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目痛等症。
阳谷: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前谷: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后溪: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腕骨: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中渚: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液门: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商阳: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肾俞:穴位名,位于腰部,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等症。
生疮:中医术语,指皮肤或黏膜出现溃疡、脓疮等症状。
翳风:穴位名,位于耳后,常用于治疗耳部疾病。
合谷:穴位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等症。
重听:中医术语,指听力下降,多与肾虚、耳部疾病有关。
风池:穴位名,位于颈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
侠溪: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耳鸣等症。
目赤:中医术语,指眼睛发红,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目窗: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等症。
大陵: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目赤等症。
上星: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等症。
攒竹:穴位名,位于眉毛内侧,常用于治疗目赤、头痛等症。
丝竹空:穴位名,位于眉毛外侧,常用于治疗目赤、头痛等症。
赤翳:中医术语,指眼睛出现红色翳膜,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太渊:穴位名,位于手腕背部,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目赤等症。
目翳膜:中医术语,指眼睛出现翳膜,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临泣: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等症。
角孙: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等症。
睛明:穴位名,位于内眼角,常用于治疗目赤、目痛等症。
白翳:中医术语,指眼睛出现白色翳膜,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肝俞: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肝病、目赤等症。
睛痛:中医术语,指眼睛疼痛,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内庭: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痛、目痛等症。
冷泪:中医术语,指眼睛流泪,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迎风有泪:中医术语,指眼睛迎风流泪,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头维: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等症。
目泪出:中医术语,指眼睛流泪,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风生卒生翳膜:中医术语,指眼睛突然出现翳膜,多与风热侵袭有关。
眼睫毛倒:中医术语,指眼睫毛倒长,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青盲:中医术语,指眼睛失明,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目眦急痛:中医术语,指眼角急痛,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三间:穴位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手痛、目眦急痛等症。
目昏:中医术语,指眼睛视物模糊,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风府:穴位名,位于颈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目昏等症。
目眩:中医术语,指眼睛视物旋转,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鱼际:穴位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手痛、目眩等症。
目痛:中医术语,指眼睛疼痛,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二间:穴位名,位于手背,常用于治疗手痛、目痛等症。
风目眶烂:中医术语,指眼睛眶部溃烂,多与风热侵袭有关。
颧髎:穴位名,位于面部,常用于治疗面部疼痛、风目眶烂等症。
眼痒眼疼:中医术语,指眼睛痒痛,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光明: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痛、眼痒眼疼等症。
五会: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痛、眼痒眼疼等症。
目生翳:中医术语,指眼睛出现翳膜,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命门:穴位名,位于腰部,常用于治疗腰痛、目生翳等症。
瞳子髎:穴位名,位于眼部,常用于治疗目生翳等症。
小儿雀目:中医术语,指小儿夜间视力下降,多与肝火旺盛、风热侵袭有关。
灸手大指甲后一寸:中医治疗方法,指在手大指甲后一寸处进行灸疗,常用于治疗小儿雀目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耳目门-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中医中关于耳部、眼部疾病的治疗方法,涉及多个穴位及其对应的病症。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经络’与‘穴位’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功能、治疗疾病的理念。
文本中提到的‘耳鸣’、‘目赤’、‘目翳膜’等病症,均与中医理论中的‘肝火旺盛’、‘风热侵袭’等病因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主目,肝火旺盛会导致眼睛发红、疼痛、流泪等症状;而风热侵袭则可能导致耳部疾病,如耳鸣、耳聋等。
在治疗方法上,文本列举了多个穴位,如‘百会’、‘听宫’、‘合谷’等,这些穴位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耳部、眼部疾病。通过针灸或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灸手大指甲后一寸’,这是中医中常用的灸疗方法之一,通过灸疗特定部位来治疗小儿雀目等病症。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外治内病’的理念,即通过外部刺激来调节内部脏腑功能。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中医在耳部、眼部疾病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还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病因病机’等核心概念的应用。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