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续增治法-原文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
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
中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謇涩,故难治也。
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
治之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
一、肝中之状,无汗恶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三、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黄,名曰气劳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目眼牵连,酣睡不醒,其色绿,名曰惊中。
初中风急救针法(《乾坤生意》)
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
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
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
中风口眼喎斜:听会颊车地仓。
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一法: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喎灸左、左喎灸右。
中风风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会耳前发际肩髎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此风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风气轻减为度。
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
凡觉心中愤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此风邪入脏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壮。
如风势略可,凡遇春、秋二时,常灸此七穴,以泄风气;若素有风人,尤当留意。
中风鼻塞不闻,时流清涕,偏正头风,及生白屑,惊痫,目上视不识人:顖会(灸)。
中风头皮肿,目眩虚,振寒热,目疼不能远视:上星(针灸)。
中风风痫,瘈瘲等症:印堂(针灸)。
中风头项急,不能回顾:风府(针)。
中风手不能举:阳池(针灸)。
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掌物:外关(针灸)。
中风手弱不仁,拘挛不伸:手三里(针灸)。
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针灸)。
中风惊怖,声音不出,肘腕酸疼:通里(针灸)。
中风腰胯疼痛,不得转侧,腰胁相引:环跳(针灸)。
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昆仑(针灸)。
中风脚腿麻木,冷痹冷痛:阳陵(针灸)。
中风腰背拘急:委中(针)。
中风脚膝疼痛,转筋拘急:承山(针灸)。
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壮。身柱一穴,灸二七壮。肺俞二穴,灸七七壮至百壮。膏肓二穴,灸三七壮至七七壮。
伤寒(《聚英》)
发热: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热恶寒:后溪。
身热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热头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风池。
身热而喘:三间。
余热不尽:曲池。
烦满汗不出:风池命门。
汗出寒热:五处攒竹上脘。
烦心好呕:巨阙商丘。
身热头痛,汗不出:曲泉神道关元悬颅。以上见《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气海(灸)关元(灸)。
少阴发热:太溪(灸)。
恶寒: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关元(灸)。
恶风:有汗为中风,伤卫,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先刺风府、风池,后饮桂枝葛根汤。
胸胁满兼谵语:邪气自表伤里,先胸胁,次入心。期门。
结胸: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期门(针)肺俞(针)。
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期门(针)又以黄连、巴豆七粒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咳逆: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期门(针)。
小腹满:上为气,下为溺,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烦躁: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
蓄血:热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阴症下利,便脓血。阳明症,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
呕吐:表邪传里,里气上逆也。口中和,脉微涩弱。灸厥阴。
战栗: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邪气内盛,正气太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鱼际。
四逆:四肢逆冷,积冷成寒,六腑气绝于外,足胫寒逆少阴也。身寒者,厥阴也。灸气海、肾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脉促而厥者,灸之。内庭大都。
郁冒: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阳、少阳井。
病头痛,
或冒闷如结胸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经攻下自溏泄。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当温上,灸之以消阴。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太溪。少阴下利,便脓血,刺之通用。
霍乱:上吐下利,挥霍撩乱,邪在中焦,胃气不治,阴阳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扰烦乱也。或腹中痛绞刺。针委中。
腹痛:有实有虚,寒热,燥屎旧积,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结,久而弥困。刺委中。
阴毒阴症:阴病盛则微阳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灸关元、气海。
太阳、少阳并病:刺肺俞、肝俞。如头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
症: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不仁:不柔和,痒痛寒,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故也。若越人诊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医之诊也。设脉浮洪,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岂能治哉?
以上见刘氏伤寒治例。
杂病
风:大率主血虚气虚,火与湿多痰。
中风:神阙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髎皆可灸之以疏风,针之以导气。
寒:见伤寒。
阴寒及陷下脉绝者,宜灸之。
发热:有寒潮热,烦热,往来热。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以导气。
热无度汗不止:陷谷以泄热。
腹痛:有虚实,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宿食,疮,痧,疝。
实痛宜泻:太冲太白太渊大陵三阴交。
邪客经络,药不能及,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头痛:有风热,痰,湿,寒,真头疼,手足青至节,死不治。
灸,疏散寒。
脉浮刺:腕骨京骨。
脉长刺:合谷冲阳。
脉弦刺:阳池风府风池。
腰痛:有气虚,血虚,肾病,风湿,湿热,瘀,寒滞。
血滞于下:刺委中(出血)灸肾俞昆仑。又用附子尖、乌头尖、南星、麝香、雄黄、樟脑、丁香炼蜜丸,姜汁化成膏,放手内烘热摩之。
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针丘墟中渎。
心痛:有风寒,气血虚,食积热。针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
牙疼:主血热,胃口有热,风寒湿热,虫蛀。针合谷内庭浮白阳白三间。
眼目:主肝气实,风热,痰热,血瘀热,血实气壅。
针上星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
痛者:针风池合谷
大寒犯脑,连及目痛,或风湿相搏,有翳:灸二间合谷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泻痢: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陷下:灸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溪三里气舍中脘大肠俞。
白痢:灸大肠俞。
赤痢:灸小肠俞。
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先针,后灸大椎第一节,三七壮。
咳嗽:有风、寒、火、劳、痰、肺胀、湿。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针曲泽(出血立已)前谷。
面赤热咳:针支沟。
多唾:针三里。
吐衄血:身热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
诸气: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散,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针以导气。
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灸三阴交。
小水不禁:灸阳陵泉阴阳泉。
喉痹: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气。
头肿:针曲池。
诸疮:
瘰疬:灸肩井曲池大迎
缘唇疮:刺唇去恶血。
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针太冲大敦绝骨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
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针公孙冲阳灸足三里。
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灸三里肺俞。
喘:有痰喘,气虚,阴虚。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恶心:因痰,热,虚。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膈噎:因血虚,气虚,热,痰火,血积,癖积。针天突石关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
水肿: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因气湿食。针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臌胀:气胀、寒胀,脾虚中满。针上脘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头眩:痰挟气虚,火动其痰。针上星风池天柱。
痛风:风热,风湿,血虚有痰。针百会环跳。
肩臂痛:痰湿为主。灸肩髎曲池。
梦遗:专主湿热相火。灸中极曲骨膏肓肾俞。
痫:俱是痰火,不必分马牛六畜。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蹻(昼发)阴蹻(夜发)。
癞:感天地间杀厉之气,声哑者难治。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塔上,亦去恶血。
以上见刘氏杂病治例。
疮疡;
河间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从胸出者:绝骨一穴。
《肠痈纂要》云:“千金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按河间疮疡,止论足三阳,而手足三阴、
三阳未备,学者当引伸触类。
又查《医学入门》杂病歌,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
录之以备通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续增治法-译文
中风有五种不治的症状:张口、闭眼、大小便失禁、喉咙中有雷鸣声,这些都是不好的征兆。
中风是百病之首,其变化各不相同。有的中风在脏,有的中风在腑,有的因痰,有的因气,有的因怒,有的因喜,都是因为抓住了身体的弱点而造成的伤害。
中风在脏的人,会使人昏迷不醒,痰涎堵塞,喉咙中有雷鸣声,四肢瘫痪,感觉不到疼痛,说话困难,因此难以治疗。
中风在腑的人,会使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能感觉到痒痛,能说话,面色不变,因此容易治疗。
治疗时要先诊断症状,然后再进行针刺。五脏六腑的症状各有不同,必须先查明病因,明确症状,根据标本进行针刺,没有不奏效的。
一、肝中风的症状是无汗、怕冷,面色发青,称为怒中。
二、心中风的症状是多汗、怕惊,面色发红,称为思虑中。
三、脾中风的症状是多汗、身体发热,面色发黄,称为喜中。
四、肺中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色发白,称为气中。
五、肾中风的症状是多汗、身体发冷,面色发黄,称为气劳中。
六、胃中风的症状是饮食不下,痰涎上涌,面色淡黄,称为食后中。
七、胆中风的症状是眼睛牵连,酣睡不醒,面色发绿,称为惊中。
初中风的急救针法(《乾坤生意》)
凡是初中风跌倒,突然昏迷,痰涎堵塞,昏迷不醒,牙关紧闭,药水无法下咽,应立即用三棱针刺手十指的十二井穴,放出恶血。
这种方法还可以治疗一切突然死亡的恶候,昏迷不醒,以及绞肠痧,是起死回生的妙诀。
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
中风瘫痪的针灸秘诀(《乾坤生意》)
中风口眼歪斜:听会、颊车、地仓。
凡是歪向左侧的,应该灸右侧;歪向右侧的,应该灸左侧,各灸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小,频繁灸之,直到风气散尽,口眼恢复正常为止。
另一种方法:用五寸长的笔管插入耳内,外面用面塞住竹管的四周,用艾灸二七壮,右歪灸左,左歪灸右。
中风风邪入腑,导致手足不遂:百会、耳前发际、肩髎、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凡是感觉手足麻痹,或疼痛很久,这是风邪入腑的征兆,应该灸这七个穴位。病在左侧灸右侧,病在右侧灸左侧,直到风气减轻为止。
中风风邪入脏,导致气塞痰壅,昏迷不语: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
凡是感觉心中烦乱,神思不宁,或手足麻木,这是风邪入脏的征兆,应迅速灸这七个穴位,各五七壮。
如果风势稍有缓解,每逢春、秋两季,应常灸这七个穴位,以泄风气;如果平时有风病的人,更应注意。
中风鼻塞不通,时常流清涕,偏正头风,以及生白屑,惊痫,眼睛上翻不认识人:顖会(灸)。
中风头皮肿,眼睛发晕,感到寒冷和发热,眼睛疼痛不能远视:上星(针灸)。
中风风痫,瘈瘲等症状:印堂(针灸)。
中风头项僵硬,不能回头:风府(针)。
中风手不能举起:阳池(针灸)。
中风手腕酸痛,不能屈伸,手指疼痛不能握物:外关(针灸)。
中风手软弱无力,拘挛不能伸展:手三里(针灸)。
中风痰咳,肘部拘挛,寒热惊痫:列缺(针灸)。
中风惊怖,声音发不出,肘腕酸痛:通里(针灸)。
中风腰胯疼痛,不能转身,腰胁相引:环跳(针灸)。
中风转筋拘急,行走无力疼痛:昆仑(针灸)。
中风脚腿麻木,冷痹冷痛:阳陵(针灸)。
中风腰背拘急:委中(针)。
中风脚膝疼痛,转筋拘急:承山(针灸)。
治疗虚损五劳七伤的重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壮。身柱一穴,灸二七壮。肺俞二穴,灸七七壮至百壮。膏肓二穴,灸三七壮至七七壮。
伤寒(《聚英》)
发热:风寒侵袭皮肤,阳气郁结所致,这是表热。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这是里热。
汗不出,感到寒冷: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热恶寒:后溪。
身热汗出,脚冷:大都。
身热头痛,吃不下饭: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风池。
身热而喘:三间。
余热不尽:曲池。
烦满汗不出:风池、命门。
汗出寒热:五处、攒竹、上脘。
烦心好呕:巨阙、商丘。
身热头痛,汗不出:曲泉、神道、关元、悬颅。以上见《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气海(灸)、关元(灸)。
少阴发热:太溪(灸)。
恶寒:有热恶寒的是发于阳,无热恶寒的是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关元(灸)。
恶风:有汗的是中风,伤卫;无汗恶风的是寒,伤荣。
先刺风府、风池,后喝桂枝葛根汤。
胸胁满兼谵语:邪气从表伤里,先到胸胁,再到心。期门。
结胸:脏气闭塞不流通。按之痛,是小结;不按自痛,是大结。期门(针)、肺俞(针)。
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期门(针),再用黄连、巴豆七粒做成饼子,放在脐中,用火灸之,直到有利为止。
咳逆:胸中气不交,水火相搏而有声。期门(针)。
小腹满:上为气,下为尿,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烦躁:邪气在里,烦是内不安,躁是外不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
蓄血:热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阴症下利,便脓血。阳明症,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
呕吐:表邪传里,里气上逆。口中和,脉微涩弱。灸厥阴。
战栗:战是正气胜;栗是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是病欲解。邪气内盛,正气太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鱼际。
四逆:四肢逆冷,积冷成寒,六腑气绝于外,足胫寒逆少阴也。身寒者,厥阴也。灸气海、肾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脉促而厥者,灸之。内庭、大都。
郁冒:郁是气不舒,冒是神不清,即昏迷。多因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阳、少阳井。
病头痛,
如果感到胸闷如同胸部被束缚,可以针刺大椎、肺俞、肝俞,但切记不要发汗。
自发性腹泻:未经攻下而自行腹泻。脉象微弱而涩,呕吐并出汗,必须更换衣物。如果脉象反而变小,应当温暖上身,通过灸法来消除阴寒。小便自然通畅,手不冷,反而发热,脉象不明显。可以灸太溪穴。少阴病下利,伴有脓血,可以针刺治疗。
霍乱:上吐下泻,病情急骤,邪气在中焦,胃气失调,阴阳失衡,导致上吐下泻,烦躁不安。或者腹部绞痛。可以针刺委中穴。
腹痛:有实痛和虚痛之分,寒热、燥屎旧积,按压不痛为虚,痛为实,适合灸法;不灸,会使病人冷结,时间久了会更加困苦。可以针刺委中穴。
阴毒阴症:阴病盛则阳气在上消减,因此感到沉重,四肢冰冷,脐腹绞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可以灸关元、气海穴。
太阳、少阳并病:可以针刺肺俞、肝俞。如果头痛,可以刺大椎穴。
小便不利:邪气积聚在体内,津液不能运行。阴寒严重,下闭者,可以灸治。
症状:小便不利,阴囊收缩,腹痛欲死。可以灸石门穴。
不仁:不柔和,痒痛寒,正气被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所致。如果像越人诊断虢太子的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针刺后痊愈,这是神医的诊断。如果脉象浮洪,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怎能治愈?
以上内容见于刘氏的伤寒治疗案例。
杂病
风:大多与血虚气虚有关,火与湿多痰。
中风:神阙、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髎都可以灸以疏风,针刺以导气。
寒:见伤寒。
阴寒及陷下脉绝者,宜灸之。
发热:有寒潮热,烦热,往来热。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以导气。
热无度汗不止:陷谷以泄热。
腹痛:有虚实,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宿食,疮,痧,疝。
实痛宜泻:太冲、太白、太渊、大陵、三阴交。
邪客经络,药不能及,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头痛:有风热,痰,湿,寒,真头疼,手足青至节,死不治。
灸,疏散寒。
脉浮刺:腕骨、京骨。
脉长刺:合谷、冲阳。
脉弦刺:阳池、风府、风池。
腰痛:有气虚,血虚,肾病,风湿,湿热,瘀,寒滞。
血滞于下:刺委中(出血)灸肾俞、昆仑。又用附子尖、乌头尖、南星、麝香、雄黄、樟脑、丁香炼蜜丸,姜汁化成膏,放手内烘热摩之。
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针丘墟、中渎。
心痛:有风寒,气血虚,食积热。针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
牙疼:主血热,胃口有热,风寒湿热,虫蛀。针合谷、内庭、浮白、阳白、三间。
眼目:主肝气实,风热,痰热,血瘀热,血实气壅。
针上星、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
痛者:针风池、合谷
大寒犯脑,连及目痛,或风湿相搏,有翳:灸二间、合谷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泻痢: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陷下:灸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溪、三里、气舍、中脘、大肠俞。
白痢:灸大肠俞。
赤痢:灸小肠俞。
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先针,后灸大椎第一节,三七壮。
咳嗽:有风、寒、火、劳、痰、肺胀、湿。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针曲泽(出血立已)前谷。
面赤热咳:针支沟。
多唾:针三里。
吐衄血:身热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
诸气: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散,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针以导气。
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灸三阴交。
小水不禁:灸阳陵泉、阴阳泉。
喉痹: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气。
头肿:针曲池。
诸疮:
瘰疬:灸肩井、曲池、大迎
缘唇疮:刺唇去恶血。
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针太冲、大敦、绝骨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
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针公孙、冲阳灸足三里。
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灸三里、肺俞。
喘:有痰喘,气虚,阴虚。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恶心:因痰,热,虚。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膈噎:因血虚,气虚,热,痰火,血积,癖积。针天突、石关、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
水肿: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因气湿食。针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臌胀:气胀、寒胀,脾虚中满。针上脘、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头眩:痰挟气虚,火动其痰。针上星、风池、天柱。
痛风:风热,风湿,血虚有痰。针百会、环跳。
肩臂痛:痰湿为主。灸肩髎、曲池。
梦遗:专主湿热相火。灸中极、曲骨、膏肓、肾俞。
痫:俱是痰火,不必分马牛六畜。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蹻(昼发)阴蹻(夜发)。
癞:感天地间杀厉之气,声哑者难治。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塔上,亦去恶血。
以上见刘氏杂病治例。
疮疡;
河间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从胸出者:绝骨一穴。
《肠痈纂要》云:“千金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按河间疮疡,止论足三阳,而手足三阴、
三阳经的病症尚未完全了解,学者应当通过类比和引申来理解。
又查阅《医学入门》中的杂病歌诀,痈疽初起时要仔细审查其穴位,只刺阳经而不刺阴经。
记录下来以备全面考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续增治法-注解
中风:中医病名,指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五不治:指中风病中五种难以治愈的症状,包括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
脏: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与腑相对,主要负责贮藏精气。
腑:中医理论中的六腑,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
痰涎壅:指痰液和唾液在体内积聚,导致呼吸道或消化道阻塞。
喉中雷鸣:形容喉咙中发出的声音如同雷鸣,通常是由于痰液积聚引起的。
四肢瘫痪:指四肢失去运动功能,无法自主活动。
语言謇涩:指说话困难,语言不流畅。
半身不遂:指身体一侧失去运动功能,通常是由于中风引起的。
口眼喎斜:指口和眼睛歪斜,通常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引起的。
刺之:指针灸治疗中的针刺操作。
标本: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治疗时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标本兼治。
怒中:指因怒气过盛而引起的中风症状。
思虑中:指因思虑过度而引起的中风症状。
喜中:指因过度喜悦而引起的中风症状。
气中:指因气机不畅而引起的中风症状。
气劳中:指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中风症状。
食后中:指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中风症状。
惊中:指因惊吓而引起的中风症状。
三棱针:一种针灸工具,针身呈三棱形,用于放血治疗。
井穴:指手指末端的穴位,常用于急救和治疗急性病症。
艾炷:指用艾草制成的灸疗材料,用于艾灸治疗。
风气:中医理论中的致病因素之一,指风邪和湿气的结合。
风邪:中医理论中的致病因素之一,指外感风邪引起的疾病。
风府:穴位名,位于颈部,常用于治疗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
风池:穴位名,位于颈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百会:穴位名,位于头顶正中,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曲池:穴位名,位于肘部,常用于治疗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
足三里:穴位名,位于小腿外侧,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
绝骨:穴位名,位于小腿外侧,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大椎: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等症状。
肩井:穴位名,位于肩部,常用于治疗肩背疼痛、手臂麻木等症状。
间使:穴位名,位于前臂,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状。
顖会: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上星: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印堂:穴位名,位于额头,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阳池:穴位名,位于手腕,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麻木等症状。
外关:穴位名,位于前臂,常用于治疗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
手三里:穴位名,位于前臂,常用于治疗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
列缺:穴位名,位于前臂,常用于治疗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
通里:穴位名,位于前臂,常用于治疗手臂疼痛、麻木等症状。
环跳:穴位名,位于臀部,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
昆仑: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阳陵:穴位名,位于小腿,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委中:穴位名,位于膝部,常用于治疗膝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承山:穴位名,位于小腿,常用于治疗小腿疼痛、麻木等症状。
陶道: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背痛、腰痛等症状。
身柱: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背痛、腰痛等症状。
肺俞: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膏肓: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背痛、腰痛等症状。
伤寒:中医病名,指因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等。
表热:指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症状。
里热:指内热引起的发热症状。
玉枕: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大杼: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背痛、腰痛等症状。
肝俞: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肝病、胁痛等症状。
膈俞: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胸痛、胁痛等症状。
后溪:穴位名,位于手部,常用于治疗手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大都: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三焦俞: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胸痛、胁痛等症状。
合谷:穴位名,位于手部,常用于治疗手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厉兑: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解溪: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三间:穴位名,位于手部,常用于治疗手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命门:穴位名,位于腰部,常用于治疗腰痛、遗精等症状。
五处: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攒竹: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上脘:穴位名,位于腹部,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等症状。
巨阙:穴位名,位于腹部,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等症状。
商丘: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曲泉:穴位名,位于膝部,常用于治疗膝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神道: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背痛、腰痛等症状。
关元:穴位名,位于腹部,常用于治疗腹痛、遗精等症状。
悬颅: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气海:穴位名,位于腹部,常用于治疗腹痛、遗精等症状。
太溪: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桂枝葛根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期门:穴位名,位于胸部,常用于治疗胸痛、胁痛等症状。
黄连: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巴豆:中药名,具有泻下逐水、破积散结的功效。
夺命穴: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厥阴俞: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胸痛、胁痛等症状。
鱼际:穴位名,位于手部,常用于治疗手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肾俞:穴位名,位于背部,常用于治疗腰痛、遗精等症状。
内庭:穴位名,位于足部,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太阳: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少阳:穴位名,位于头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三阳未备: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的气血未完全充足,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
引伸触类:指通过类比和推理,从已知的知识扩展到未知的领域,是古代学者常用的学习方法。
《医学入门》:明代李梴所著的医学入门书籍,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
痈疽:中医术语,指皮肤或肌肉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分为痈和疽两种。
阳经:中医经络学说中,阳经包括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等,与阴经相对,主要分布在体表。
阴经:中医经络学说中,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等,与阳经相对,主要分布在体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续增治法-评注
《中风论》是徐氏书中的一篇重要医学文献,详细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文章首先指出中风有五种难以治愈的症状,即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这些症状被称为“五不治”,表明中风的严重性和治疗的难度。接着,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中风的不同类型,包括中于脏、中于腑、痰、气、怒、喜等,指出中风的变化多端,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文章还详细描述了中风的不同症状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法。例如,中于脏者会出现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等症状,治疗难度较大;而中于腑者则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痒痛、能言语等症状,相对容易治疗。文章强调,治疗中风时应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即通过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文章还列举了中风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例如,肝中之状表现为无汗恶寒、其色青,名为怒中;心中之状表现为多汗怕惊、其色赤,名为思虑中;脾中之状表现为多汗身热、其色黄,名为喜中;肺中之状表现为多汗恶风、其色白,名为气中;肾中之状表现为多汗身冷、其色黄,名为气劳中;胃中之状表现为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为食后中;胆中之状表现为目眼牵连、酣睡不醒、其色绿,名为惊中。这些分类和描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强调了治疗中风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
文章还介绍了中风急救针法和中风瘫痪针灸秘诀,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中风的具体穴位和方法。例如,初中风急救针法中,提到用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以去恶血;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中,提到灸听会、颊车、地仓等穴位,以治疗口眼喎斜。这些针灸方法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独特优势,强调了针灸在中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中风论》是一篇系统论述中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医学文献,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和针灸治疗的独特优势。文章内容丰富,论述详实,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中风的详细分类和描述,文章为中医治疗中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三阳’与‘痈疽’治疗的基本原则。‘三阳未备’反映了中医对气血运行的重视,认为气血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引伸触类’则展示了古代学者通过类比推理扩展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中提到的《医学入门》是明代医学家李梴的著作,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是中医治疗痈疽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对经络学说的应用。阳经与阴经的区分,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还反映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通过‘录之以备通考’,作者强调了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凝练,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典型风格。通过对关键词的精准使用,作者将复杂的医学理论表达得清晰易懂,展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独特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三阳’、‘痈疽’等概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