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穴法(神应经)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穴法(神应经)-原文

神庭:在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灸七壮,止七七壮。禁针。

上星:在直鼻上,入发际一寸。针三分,以细三棱针,泄诸阳热气。灸三壮,不宜多;多则拔气上,目不明。

顖会:在上星后一寸,有陷可容豆许。灸二七壮。

前顶:在顖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百会:在顶中陷中,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针二分,灸五壮。

风府: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针四分,禁灸,灸之,令人失音。

哑门: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哑。

睛明:在目内眦头外一分许。针一分半,雀目者,久留针,后速出。禁灸。

攒竹:在两眉头小陷宛宛中。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宜用锋针出血。禁灸。

丝竹:在眉后陷中。针三分,宜泻不宜补。禁灸,灸之,令人目小无所见。

角孙: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空。针八分,灸三壮。

络却:在脑后,发际上两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脑后枕骨侠脑户,自发际上四寸半。针三分,灸三壮。

翳风:在耳后尖角陷中,按之耳中痛。针三分,灸七壮。

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不宜灸。

目窗:在临泣后寸半。灸五壮,针三分,三度刺,目大明。

头维: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针三分,禁灸。

听会: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开口取之。针三分,不补。日灸五壮,止三七壮。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针三分,灸三壮。

脑空: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针五分,灸三壮。

风池:在脑空下发际陷中。针一寸二分,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炷不用大。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陷中。针三分。禁灸。病宜灸者,不过三壮。

颊车:在耳下八分,近前曲颊端上陷中,侧卧开口有空。针四分,灸日七壮,至七七壮,炷如大麦。

迎香:在鼻孔旁五分。针三分,禁灸。

地仓:在侠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微动是。针三分半,可灸日七壮,二七壮,重者七七壮。

水沟:在鼻柱下沟中央。针四分,灸不及针,水肿惟针此穴。灸日三壮,止二百壮。

承浆:在颐前唇棱下宛宛中,开口取之。针三分,灸日七壮,止七七壮,炷如小筋头大。

以上头面部。

肩井: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当中指下陷中是。止可针五分,若深,令人闷倒,速补足三里。

肩髃:在肩端两骨间,有陷宛宛中,举臂取之。针八分,灸五壮,或日七壮,至二七壮。

大椎:在脊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针五分,灸随年壮。

陶道:在一椎下,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五壮。

身柱:在三椎下,俯而取之。灸二七壮。

风门:在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五分,灸五壮。

肺俞:在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百壮。

膏肓: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各三寸半,四肋三间,去胛骨容侧指许。灸百壮,止千壮。

心俞:在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七壮。

膈俞:在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三壮,止百壮。

肝俞:在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七壮。

胆俞:在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二七壮。

脾俞: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三壮,针三分。

胃俞: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以年为壮。

三焦俞: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五分,灸五壮。

肾俞: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前与脐平。灸随年壮。

大肠俞:在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三壮。

小肠俞:在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三壮。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三分,灸七壮。

白环俞: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五分,灸三壮。

腰俞:在二十一椎下宛宛中,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舒身以腹挺地,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之。针八分,灸七壮,至二十一壮。

长强:在骶骨端下三分。针三分,灸三十壮。

以上肩背部。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取。针三分,灸三壮。

期门: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缝中。其寸用胸前寸折量。针四分,灸五壮。

章门:在脐上二寸,两旁各六寸。其寸用胸前两乳间,横折八寸,约之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动脉是。灸日七壮,至二七壮。

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针六分,灸七壮。

膻中:在两乳间,折中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禁针。灸七壮,止七七壮。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鸠尾:在两歧骨下一寸。针三分,禁灸。

巨阙:在鸠尾下一寸。针六分,灸七壮,止七七壮。

上脘:在巨阙下一寸,脐上五寸。针八分,灸二七壮。

中脘:去蔽骨尖四寸,下至脐四寸。针八分,灸二七壮,至百壮,止四百壮。

下脘:在中脘下二寸,脐上二寸。针八分,灸二七壮。

水分:在脐上一寸。水病灸之大良。禁针,针之水尽即死。其别病针八分,灸七壮,止四百壮。

神阙:当脐中。禁针,针令人脐中疡溃,屎出者死。灸百壮。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宛宛中。针八分,灸七壮,止百壮。

石门:在脐下二寸

针六分,灸二七壮,止百壮。

关元:在脐下三寸。针八分,灸百壮,至三百壮。灸不及针,孕妇禁针。

中极: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针八分,得气即泻。灸止百壮,或日三七壮。

会阴:在两阴间,灸三壮。

以及膺腹部。

穴法图:

头面背腹一图,内多系任、督二脉之穴。

后手足十二图,乃十二经之要穴。治症详见后。

寅、手太阴肺经

尺泽:在肘中约纹上,两筋间动脉。针三分,不宜深,灸五壮。

列缺:在手侧腕上寸半,以两手交叉,食指尽处,两筋骨罅中。针二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经渠:在寸口陷中,动脉应手。针二分,禁灸。

太渊:在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中。针二分,灸三壮。

鱼际:在大指本节后白肉际。针二分,禁灸。

少商:在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针一分,宜用锋针出血,禁灸。

卯、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在食指内侧去爪角韭叶。针一分,灸三壮。

二间:在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间: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合谷:在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孕妇不宜针。

阳溪: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端。针二分,灸三壮。

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以手拱胸取之。针七分,灸七壮,日可七壮,至二百壮。

辰、足阳明胃经

伏兔:在阴市上三寸,起肉上,正跪坐取之。针五分,禁灸。

阴市:在膝盖上三寸,拜而取之。针三分,禁灸。

三里:在膝盖下三寸,胻骨大筋内,坐取之。针八分,灸止百壮。

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两筋骨罅宛宛中,蹲坐取之。

下廉:在上廉下三寸,取法与上廉同。各针三分,灸七壮。

解溪:在冲阳后寸半,腕上系鞋处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冲阳:在足跗上去陷谷二寸,骨间动脉。针五分,灸三壮。

陷谷:在足大趾次趾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针五分,灸三壮。

内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厉兑:在足大趾次趾端,去爪甲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巳、足太阴脾经

隐白:在足大趾内侧,去爪角韭叶。月事不止,刺之立愈。针二分,灸三壮。

大都: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肉际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太白:在足大趾内侧,内踝前。核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针四分,灸三壮。

商丘:在内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针三分,灸三壮。

三阴交:在内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屈膝取之,膝横纹头下是穴,与阳陵泉相对,稍高一寸。针五分,灸七壮。

午、手少阴心经

少海:在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灵道:在掌后寸半。针三分,灸三壮。

通里:在掌后一寸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神门:在掌后锐骨端陷中。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

少府:在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针二分,灸七壮。

少冲:在小指内侧,去爪角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未、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在小指外侧,去爪角一分陷中。针一分,灸一壮。

前谷:在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一分,灸三壮。

后溪: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针一分,灸一壮。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有起骨罅缝。针二分,灸三壮。

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针二分,灸三壮。

小海:在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向头取之。针一分,灸二壮。

申、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在腘中央两筋间约纹内,动脉应手。针八分,禁灸。

承山:在腿肚尖下,分肉间陷中。针八分,灸止七七壮。

昆仑: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申脉: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三分。

金门:在外踝下少后,丘墟后,申脉前。针一分,灸三壮。

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针三分,灸七壮。

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肉际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通谷: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针二分,灸三壮。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角韭叶。针二分,灸三壮。

酉、足少阴肾经

涌泉:在足心,屈足蜷趾取之宛宛中白肉际。针五分,不宜出血,灸三壮。

然谷:在内踝前,大骨下陷中。针三分,不宜见血,灸三壮。

太溪:在内踝后五分,跟骨上,有动脉。针三分,灸三壮。

照海:在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三分,灸七壮。

复溜:在内踝上,除踝一寸,踝后五分,与太溪相直。针三分,灸五壮。

阴谷: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针四分,灸三壮。

戌、手厥阴心包络经

曲泽:在肘内廉,大筋内,横纹中动脉。针三分,灸三壮。

间使:在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内关:在掌后横纹上二寸,两筋间。针五分,灸三壮。

大陵:在掌后横纹中,两筋间陷中。针五分,灸三壮。

劳宫:在掌心,屈无名指尖尽处是。针三分,灸三壮。

中冲:在中指端,去爪甲韭叶。针一分,灸

一壮。

亥、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在无名指外侧去爪角韭叶。针一分,灸一壮。

液门:在小次指歧骨间,握拳取之。针三分,灸三壮。

中渚:在无名指本节后陷中,液门下一寸。针三分,灸三壮。

阳池:在手表腕上陷中。针二分,禁灸。

外关:在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针三分,灸五壮。

支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针二分,灸二七壮。

天井:在肘后大骨后,肘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叉手按膝头取之;屈肘拱胸取之。针一寸,灸三壮。

子、足少阳胆经

风市:在膝上外侧两筋间,舒手着腿,中指尽处陷中。针五分,灸五壮。

阳陵: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外尖骨前。针六分,灸七壮。

阳辅:在外踝上,除踝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针五分,灸三壮。

悬钟(一名绝骨):在外踝上三寸,绝脉处是。针六分,灸五壮。

丘墟: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针五分,灸三壮。

临泣: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陷中,去侠溪寸半。针三分,灸三壮。

侠溪:在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前陷中。针二分,灸三壮。

窍阴:在小趾次趾外侧,去爪角韭叶。针一分,灸三壮。

丑、足厥阴肝经

大敦:在大趾端,去爪甲韭叶。针二分,灸三壮。

行间:在大趾本节前,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动脉应手。针六分,灸三壮。

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有络横连至地五会二寸骨缝罅间,动脉应手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中封:在内踝前一寸,贴大筋后宛宛中。针四分,灸三壮。

曲泉:在膝内侧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当膝曲腘横纹头,内外两筋宛宛中。针六分,灸三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穴法(神应经)-译文

神庭穴:位于鼻梁正上方,进入发际线五分处。可以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禁止针刺。

上星穴:位于鼻梁正上方,进入发际线一寸处。针刺三分,使用细三棱针,可以泄去体内的阳热之气。灸三壮,不宜过多;过多会导致气上冲,眼睛模糊。

顖会穴:位于上星穴后方一寸处,有一个凹陷,可以容纳豆子大小。灸二七壮。

前顶穴:位于顖会穴后方一寸五分处,骨头的凹陷中。针刺一分,灸三壮。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凹陷处,可以容纳豆子大小,距离前发际线五寸,后发际线七寸。针刺二分,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

后顶穴:位于百会穴后方一寸五分处,枕骨上方。针刺二分,灸五壮。

风府穴:位于后颈发际线上一寸处,大筋内侧的凹陷中,快速说话时肌肉会立刻隆起。针刺四分,禁止灸,灸后会导致失音。

哑门穴:位于后颈进入发际线五分处,凹陷中,仰头取穴。针刺三分,禁止灸,灸后会导致失声。

睛明穴:位于眼睛内眼角外侧一分处。针刺一分半,如果是夜盲症患者,可以长时间留针,然后迅速拔出。禁止灸。

攒竹穴:位于两眉头的小凹陷中。针刺三分,三次刺入,可以使眼睛明亮,适合用锋针放血。禁止灸。

丝竹穴:位于眉毛后方的凹陷中。针刺三分,适合泄法,不适合补法。禁止灸,灸后会导致眼睛变小,看不见东西。

角孙穴:位于耳廓中间,开口时有空隙。针刺八分,灸三壮。

络却穴:位于脑后,发际线上两旁隆起肌肉上各一寸三分处,脑后枕骨靠近脑户,距离发际线上四寸半。针刺三分,灸三壮。

翳风穴:位于耳后尖角凹陷中,按压时耳中会感到疼痛。针刺三分,灸七壮。

临泣穴:位于眼睛上方,直入发际线五分处的凹陷中。针刺三分,不适合灸。

目窗穴:位于临泣穴后方一寸半处。灸五壮,针刺三分,三次刺入,可以使眼睛明亮。

头维穴:位于额角进入发际线处,本神穴旁一寸五分。针刺三分,禁止灸。

听会穴:位于耳朵前方凹陷中,上关穴下一寸,动脉凹陷中,开口取穴。针刺三分,不适合补法。每天灸五壮,最多灸三七壮。

听宫穴:位于耳中的珠子,大小如赤小豆。针刺三分,灸三壮。

脑空穴:位于承灵穴后方一寸五分处,靠近玉枕骨下方的凹陷中。针刺五分,灸三壮。

风池穴:位于脑空穴下方发际线的凹陷中。针刺一寸二分,灸不如针刺效果好,每天灸七壮,最多灸百壮。灸柱不要太大。

耳门穴:位于耳前隆起肌肉的凹陷中。针刺三分。禁止灸。如果病情需要灸,最多灸三壮。

颊车穴:位于耳下八分处,靠近前方曲颊端上方的凹陷中,侧卧开口时有空隙。针刺四分,每天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灸柱如大麦大小。

迎香穴:位于鼻孔旁五分处。针刺三分,禁止灸。

地仓穴:位于嘴角旁四分处,外侧下方有微微跳动的脉。针刺三分半,可以每天灸七壮,最多灸二七壮,严重者灸七七壮。

水沟穴:位于鼻柱下方的沟中央。针刺四分,灸不如针刺效果好,水肿时只针此穴。每天灸三壮,最多灸二百壮。

承浆穴:位于下巴前唇棱下方的凹陷中,开口取穴。针刺三分,每天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灸柱如小筋头大小。

以上是头面部的穴位。

肩井穴:位于锁骨上,大骨前方一寸半处,用三指按压,中指下方的凹陷中。只能针刺五分,如果刺得太深,会导致人晕倒,需要迅速补足三里穴。

肩髃穴:位于肩端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举起手臂取穴。针刺八分,灸五壮,或者每天灸七壮,最多灸二七壮。

大椎穴:位于脊椎第一椎上方的凹陷中。针刺五分,灸的壮数随年龄而定。

陶道穴:位于第一椎下方,俯身取穴。针刺五分,灸五壮。

身柱穴:位于第三椎下方,俯身取穴。灸二七壮。

风门穴:位于第二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针刺五分,灸五壮。

肺俞穴:位于第三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灸百壮。

膏肓穴:位于第四椎下方一分,第五椎上方二分处,两旁各三寸半,第四肋第三间隙,距离肩胛骨容侧指许。灸百壮,最多灸千壮。

心俞穴:位于第五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灸七壮。

膈俞穴:位于第七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灸三壮,最多灸百壮。

肝俞穴:位于第九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灸七壮。

胆俞穴:位于第十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灸二七壮。

脾俞穴:位于第十一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灸三壮,针刺三分。

胃俞穴:位于第十二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针刺三分,灸的壮数随年龄而定。

三焦俞穴:位于第十三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针刺五分,灸五壮。

肾俞穴:位于第十四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前方与脐平齐。灸的壮数随年龄而定。

大肠俞穴:位于第十六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针刺三分,灸三壮。

小肠俞穴:位于第十八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针刺三分,灸三壮。

膀胱俞穴:位于第十九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针刺三分,灸七壮。

白环俞穴:位于第二十一椎下方,两旁各一寸五分处。针刺五分,灸三壮。

腰俞穴:位于第二十一椎下方的凹陷中,从大椎穴到此,折三尺,身体平躺,腹部贴地,两手重叠支撑额头,四肢放松,然后取穴。针刺八分,灸七壮,最多灸二十一壮。

长强穴:位于骶骨端下方三分处。针刺三分,灸三十壮。

以上是肩背部的穴位。

乳根穴:位于乳头下方一寸六分处的凹陷中,仰卧取穴。针刺三分,灸三壮。

期门穴:位于乳头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缝隙中。其寸法用胸前的寸折量。针刺四分,灸五壮。

章门穴:位于脐上二寸,两旁各六寸处。其寸法用胸前两乳间,横折八寸,约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动脉处。每天灸七壮,最多灸二七壮。

带脉穴:位于季肋下方一寸八分处的凹陷中,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处。针刺六分,灸七壮。

膻中穴:位于两乳之间,取中点。有凹陷处是穴位,仰卧取穴,禁止针刺。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

中庭穴:位于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处的凹陷中。针刺三分,灸三壮。

鸠尾穴:位于两歧骨下方一寸处。针刺三分,禁止灸。

巨阙穴:位于鸠尾穴下方一寸处。针刺六分,灸七壮,最多灸七七壮。

上脘穴:位于巨阙穴下方一寸,脐上五寸处。针刺八分,灸二七壮。

中脘穴:距离蔽骨尖四寸,下至脐四寸处。针刺八分,灸二七壮,最多灸百壮,最多灸四百壮。

下脘穴:位于中脘穴下方二寸,脐上二寸处。针刺八分,灸二七壮。

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处。水肿病灸此穴效果很好。禁止针刺,针刺后水尽即死。其他病针刺八分,灸七壮,最多灸四百壮。

神阙穴:位于脐中。禁止针刺,针刺后会导致脐中溃烂,粪便流出者会死亡。灸百壮。

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半处的凹陷中。针刺八分,灸七壮,最多灸百壮。

石门穴:位于脐下二寸处

针的深度为六分,灸的壮数为二七壮,最多不超过百壮。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针的深度为八分,灸的壮数为百壮,最多可灸至三百壮。灸的效果不如针,孕妇禁止针灸。

中极穴:位于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针的深度为八分,得气后即可泻针。灸的壮数不超过百壮,或每日灸三七壮。

会阴穴:位于两阴之间,灸三壮。

以及膺腹部。

穴法图:

头面背腹一图,主要包含任脉和督脉的穴位。

后手足十二图,是十二经脉的重要穴位。具体治疗方法详见后文。

寅、手太阴肺经

尺泽穴:位于肘中约纹上,两筋间的动脉处。针的深度为三分,不宜过深,灸五壮。

列缺穴:位于手腕侧上方寸半处,两手交叉时食指尽处,两筋骨间的缝隙中。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七壮,最多可灸至七七壮。

经渠穴:位于寸口凹陷处,动脉应手。针的深度为二分,禁止灸。

太渊穴:位于掌后内侧,横纹头的动脉中。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鱼际穴:位于大拇指本节后的白肉际。针的深度为二分,禁止灸。

少商穴:位于大拇指内侧,距离爪甲角如韭叶宽的地方。针的深度为一分,宜用锋针出血,禁止灸。

卯、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穴:位于食指内侧,距离爪角如韭叶宽的地方。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三壮。

二间穴:位于食指本节前内侧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三间穴:位于食指本节后内侧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骨缝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孕妇不宜针灸。

阳溪穴:位于手腕中上侧,两筋间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三里穴:位于曲池穴下二寸,按压时有肉起锐肉端。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曲池穴:位于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的凹陷处,以手拱胸取之。针的深度为七分,灸七壮,每日可灸七壮,最多可灸至二百壮。

辰、足阳明胃经

伏兔穴:位于阴市穴上三寸,起肉上,正跪坐取之。针的深度为五分,禁止灸。

阴市穴:位于膝盖上三寸,拜而取之。针的深度为三分,禁止灸。

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胻骨大筋内,坐取之。针的深度为八分,灸的壮数不超过百壮。

上廉穴:位于三里穴下三寸,两筋骨间的凹陷处,蹲坐取之。

下廉穴:位于上廉穴下三寸,取法与上廉穴相同。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七壮。

解溪穴:位于冲阳穴后寸半,腕上系鞋处取之。针的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冲阳穴:位于足跗上,距离陷谷穴二寸,骨间动脉处。针的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陷谷穴:位于足大趾和次趾外侧,本节后的凹陷处,距离内庭穴二寸。针的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内庭穴:位于足大趾和次趾外侧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厉兑穴:位于足大趾和次趾端,距离爪甲如韭叶宽的地方。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一壮。

巳、足太阴脾经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距离爪角如韭叶宽的地方。月经不止时,刺之立愈。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大都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后,内侧肉际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太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内踝前,核骨下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公孙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针的深度为四分,灸三壮。

商丘穴:位于内踝下,微前的凹陷处,前有中封穴,后有照海穴,其穴居中。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除踝三寸,骨下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阴陵泉穴:位于膝内侧辅骨下的凹陷处,屈膝取之,膝横纹头下是穴,与阳陵泉相对,稍高一寸。针的深度为五分,灸七壮。

午、手少阴心经

少海穴:位于肘内廉节后,大骨外,距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取之。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灵道穴:位于掌后寸半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通里穴:位于掌后一寸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七壮。

神门穴:位于掌后锐骨端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

少府穴:位于小指本节后,骨缝的凹陷处,直劳宫。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七壮。

少冲穴:位于小指内侧,距离爪角如韭叶宽的地方。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一壮。

未、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穴:位于小指外侧,距离爪角一分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一壮。

前谷穴: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前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三壮。

后溪穴: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一壮。

腕骨穴:位于手外侧腕前起骨下的凹陷处,有起骨罅缝。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阳谷穴:位于手外侧腕中,锐骨下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小海穴:位于肘外大骨外,距离肘端五分的凹陷处,屈肘向头取之。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二壮。

申、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穴:位于腘中央两筋间约纹内,动脉应手。针的深度为八分,禁止灸。

承山穴:位于腿肚尖下,分肉间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八分,灸的壮数不超过七七壮。

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申脉穴:位于外踝下五分的凹陷处,容爪甲白肉际,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的深度为三分。

金门穴:位于外踝下稍后,丘墟后,申脉前。针的深度为一分,灸三壮。

京骨穴:位于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七壮。

束骨穴: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肉际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通谷穴: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前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距离爪角如韭叶宽的地方。针的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酉、足少阴肾经

涌泉穴:位于足心,屈足蜷趾取之宛宛中白肉际。针的深度为五分,不宜出血,灸三壮。

然谷穴:位于内踝前,大骨下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不宜见血,灸三壮。

太溪穴:位于内踝后五分,跟骨上,有动脉。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照海穴:位于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七壮。

复溜穴:位于内踝上,除踝一寸,踝后五分,与太溪相直。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五壮。

阴谷穴:位于膝内辅骨后,大筋下,按压有反应,屈膝取之。针的深度为四分,灸三壮。

戌、手厥阴心包络经

曲泽穴:位于肘内廉,大筋内,横纹中动脉。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间使穴:位于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间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五壮。

内关穴:位于掌后横纹上二寸,两筋间。针的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大陵穴:位于掌后横纹中,两筋间的凹陷处。针的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劳宫穴:位于掌心,屈无名指尖尽处是。针的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中冲穴:位于中指端,距离爪甲如韭叶宽的地方。针的深度为一分,灸

一壮。

亥、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穴:位于无名指外侧,距离指甲角约一韭菜叶的宽度。针刺深度为一分,灸一壮。

液门穴:位于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骨缝中,握拳时可以找到。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中渚穴:位于无名指本节后的凹陷处,液门穴下一寸。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阳池穴: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二分,禁止灸。

外关穴:位于手腕后二寸,两骨之间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五壮。

支沟穴:位于手腕后三寸,两骨之间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二分,灸二十七壮。

天井穴:位于肘后大骨后方,肘上一寸,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可以用叉手按膝头或屈肘拱胸的方式找到。针刺深度为一寸,灸三壮。

子、足少阳胆经

风市穴:位于膝盖上方外侧,两筋之间,伸直手放在腿上,中指尽头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五壮。

阳陵穴:位于膝盖下方一寸,外侧凹陷处,外尖骨前方。针刺深度为六分,灸七壮。

阳辅穴:位于外踝上方,除去踝骨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前方,距离丘墟穴七寸。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悬钟穴(又名绝骨穴):位于外踝上方三寸,绝脉处。针刺深度为六分,灸五壮。

丘墟穴:位于外踝下方,前方的凹陷处,距离临泣穴三寸。针刺深度为五分,灸三壮。

临泣穴:位于足小趾和次趾本节后的凹陷处,距离侠溪穴一寸半。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侠溪穴:位于小趾和次趾之间的骨缝中,本节前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窍阴穴:位于小趾和次趾外侧,距离指甲角约一韭菜叶的宽度。针刺深度为一分,灸三壮。

丑、足厥阴肝经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尖端,距离指甲约一韭菜叶的宽度。针刺深度为二分,灸三壮。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本节前方,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穴位正位于凹陷处,有动脉跳动。针刺深度为六分,灸三壮。

太冲穴:位于大脚趾本节后二寸,有络脉横向连接至地五会穴二寸骨缝间,动脉跳动处的凹陷中。针刺深度为三分,灸三壮。

中封穴:位于内踝前一寸,紧贴大筋后方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四分,灸三壮。

曲泉穴:位于膝盖内侧辅骨下方,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凹陷处,屈膝时可以找到,位于膝盖弯曲的腘横纹头,内外两筋之间的凹陷处。针刺深度为六分,灸三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穴法(神应经)-注解

神庭:位于鼻梁直上,进入发际五分处。灸法可用七壮,最多至七七壮。禁止针刺。

上星:位于鼻梁直上,进入发际一寸处。针刺三分,使用细三棱针,用于泄除诸阳热气。灸法可用三壮,不宜过多,过多会导致气上拔,视力模糊。

顖会:位于上星后一寸,有一凹陷可容纳豆子大小。灸法可用二七壮。

前顶:位于顖会后一寸五分,骨间凹陷中。针刺一分,灸法可用三壮。

百会:位于头顶中央凹陷中,可容纳豆子大小,距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针刺二分,灸法可用七壮,最多至七七壮。

后顶:位于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针刺二分,灸法可用五壮。

风府:位于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凹陷中,快速说话时肌肉会立起。针刺四分,禁止灸法,灸之会导致失音。

哑门:位于项后进入发际五分,凹陷中,仰头取穴。针刺三分,禁止灸法,灸之会导致失语。

睛明:位于目内眦头外一分许。针刺一分半,雀目者需久留针,后速出。禁止灸法。

攒竹:位于两眉头小凹陷中。针刺三分,三次刺入,可使目大明,宜用锋针出血。禁止灸法。

丝竹:位于眉后凹陷中。针刺三分,宜泻不宜补。禁止灸法,灸之会导致目小无所见。

角孙:位于耳廓中间,开口有空。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三壮。

络却:位于脑后,发际上两旁起肉上各一寸三分,脑后枕骨侠脑户,自发际上四寸半。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三壮。

翳风:位于耳后尖角凹陷中,按压时耳中痛。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七壮。

临泣:位于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中,去侠溪寸半。针灸时,针深三分,灸三壮。

目窗:位于临泣后寸半。灸法可用五壮,针刺三分,三次刺入,可使目大明。

头维:位于额角进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针刺三分,禁止灸法。

听会:位于耳微前凹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凹陷中,开口取穴。针刺三分,不补。日灸五壮,最多至三七壮。

听宫:位于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三壮。

脑空:位于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凹陷中。针刺五分,灸法可用三壮。

风池:位于脑空下发际凹陷中。针刺一寸二分,灸法不及针,日灸七壮,最多至百壮。炷不用大。

耳门:位于耳前起肉当耳缺陷中。针刺三分。禁止灸法。病宜灸者,不过三壮。

颊车:位于耳下八分,近前曲颊端上凹陷中,侧卧开口有空。针刺四分,灸法可用日七壮,最多至七七壮,炷如大麦。

迎香:位于鼻孔旁五分。针刺三分,禁止灸法。

地仓:位于侠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微动是。针刺三分半,可灸日七壮,二七壮,重者七七壮。

水沟:位于鼻柱下沟中央。针刺四分,灸法不及针,水肿惟针此穴。灸日三壮,最多至二百壮。

承浆:位于颐前唇棱下凹陷中,开口取穴。针刺三分,灸法可用日七壮,最多至七七壮,炷如小筋头大。

肩井:位于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当中指下凹陷中是。止可针五分,若深,令人闷倒,速补足三里。

肩髃:位于肩端两骨间,有凹陷中,举臂取穴。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五壮,或日七壮,最多至二七壮。

大椎:位于脊骨第一椎上,凹陷中。针刺五分,灸法随年壮。

陶道:位于一椎下,俯而取穴。针刺五分,灸法可用五壮。

身柱:位于三椎下,俯而取穴。灸法可用二七壮。

风门:位于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刺五分,灸法可用五壮。

肺俞:位于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法可用百壮。

膏肓:位于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各三寸半,四肋三间,去胛骨容侧指许。灸法可用百壮,最多至千壮。

心俞:位于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法可用七壮。

膈俞:位于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法可用三壮,最多至百壮。

肝俞:位于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法可用七壮。

胆俞:位于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法可用二七壮。

脾俞:位于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法可用三壮,针刺三分。

胃俞:位于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刺三分,灸法以年为壮。

三焦俞:位于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刺五分,灸法可用五壮。

肾俞:位于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前与脐平。灸法随年壮。

大肠俞:位于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三壮。

小肠俞:位于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三壮。

膀胱俞:位于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七壮。

白环俞:位于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针刺五分,灸法可用三壮。

腰俞:位于二十一椎下凹陷中,自大椎至此,折三尺,舒身以腹挺地,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穴。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七壮,最多至二十一壮。

长强:位于骶骨端下三分。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三十壮。

乳根:位于乳下一寸六分凹陷中,仰取穴。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三壮。

期门:位于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端缝中。其寸用胸前寸折量。针刺四分,灸法可用五壮。

章门:位于脐上二寸,两旁各六寸。其寸用胸前两乳间,横折八寸,约之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动脉是。灸法可用日七壮,最多至二七壮。

带脉:位于季肋下一寸八分凹陷中,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针刺六分,灸法可用七壮。

膻中:位于两乳间,折中取穴。有凹陷是穴,仰而取穴,禁止针刺。灸法可用七壮,最多至七七壮。

中庭:位于膻中下一寸六分凹陷中。针刺三分,灸法可用三壮。

鸠尾:位于两歧骨下一寸。针刺三分,禁止灸法。

巨阙:位于鸠尾下一寸。针刺六分,灸法可用七壮,最多至七七壮。

上脘:位于巨阙下一寸,脐上五寸。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二七壮。

中脘:位于去蔽骨尖四寸,下至脐四寸。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二七壮,最多至百壮,最多至四百壮。

下脘:位于中脘下二寸,脐上二寸。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二七壮。

水分:位于脐上一寸。水病灸之大良。禁止针刺,针刺水尽即死。其别病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七壮,最多至四百壮。

神阙:位于脐中。禁止针刺,针刺令人脐中疡溃,屎出者死。灸法可用百壮。

气海:位于脐下一寸半凹陷中。针刺八分,灸法可用七壮,最多至百壮。

石门:位于脐下二寸。

针: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将细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灸: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草等物质,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壮:灸法中的计量单位,指一次灸疗中燃烧的艾炷数量。

关元:位于脐下三寸的重要穴位,属于任脉,常用于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和增强体质。

中极:位于关元下一寸的穴位,属于任脉,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会阴:位于两阴之间的穴位,属于任脉,常用于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和急救。

尺泽:位于肘中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肘部疼痛。

列缺:位于手腕上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常用于治疗头痛、颈项强痛等。

经渠:位于寸口陷中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太渊:位于掌后内侧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手腕疼痛。

鱼际:位于大指本节后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手指麻木。

少商:位于大指内侧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和发热。

商阳:位于食指内侧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和发热。

二间:位于食指本节前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和头痛。

三间:位于食指本节后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和头痛。

合谷:位于大指次指歧骨间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和发热。

阳溪:位于手腕上侧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和头痛。

三里:位于曲池下二寸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和下肢疼痛。

曲池:位于肘外辅骨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肘部疼痛和发热。

伏兔:位于阴市上三寸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胃肠疾病。

阴市:位于膝盖上三寸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胃肠疾病。

上廉:位于三里下三寸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胃肠疾病。

下廉:位于上廉下三寸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胃肠疾病。

解溪:位于冲阳后寸半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冲阳:位于足跗上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陷谷:位于足大趾次趾外间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内庭:位于足大趾次趾外间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厉兑:位于足大趾次趾端的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的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和足部疼痛。

大都:位于足大趾本节后的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太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的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公孙: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的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商丘:位于内踝下的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胃肠疾病。

三阴交:位于内踝上的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和下肢疼痛。

阴陵泉:位于膝内侧辅骨下的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胃肠疾病。

少海:位于肘内廉节后的穴位,属于手少阴心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肘部疼痛。

灵道:位于掌后寸半的穴位,属于手少阴心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腕疼痛。

通里:位于掌后一寸的穴位,属于手少阴心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腕疼痛。

神门:位于掌后锐骨端的穴位,属于手少阴心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腕疼痛。

少府:位于小指本节后的穴位,属于手少阴心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指麻木。

少冲:位于小指内侧的穴位,属于手少阴心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指麻木。

少泽:位于小指外侧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和头痛。

前谷: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前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和头痛。

后溪: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后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和头痛。

腕骨:位于手外侧腕前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和头痛。

阳谷:位于手外侧腕中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常用于治疗手腕疼痛和头痛。

小海:位于肘外大骨外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常用于治疗肘部疼痛和头痛。

委中:位于腘中央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腰背痛。

承山:位于腿肚尖下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腰背痛。

昆仑:位于足外踝后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头痛。

申脉:位于外踝下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头痛。

金门:位于外踝下少后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头痛。

京骨:位于足外侧大骨下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头痛。

束骨: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后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头痛。

通谷: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前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头痛。

至阴:位于足小趾外侧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头痛。

涌泉:位于足心的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肾虚。

然谷:位于内踝前的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肾虚。

太溪:位于内踝后的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肾虚。

照海:位于内踝下的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肾虚。

复溜:位于内踝上的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足部疼痛和肾虚。

阴谷:位于膝内辅骨后的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常用于治疗下肢疼痛和肾虚。

曲泽:位于肘内廉的穴位,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肘部疼痛。

间使:位于掌后横纹上三寸的穴位,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腕疼痛。

内关:位于掌后横纹上二寸的穴位,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腕疼痛。

大陵:位于掌后横纹中的穴位,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腕疼痛。

劳宫:位于掌心的穴位,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掌疼痛。

中冲:位于中指端的穴位,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常用于治疗心悸和手指麻木。

关冲:位于无名指外侧,距离指甲角约一韭菜叶宽的位置。针灸时,针深一分,灸一壮。

液门:位于小指和无名指之间的骨缝中,握拳时取穴。针灸时,针深三分,灸三壮。

中渚:位于无名指本节后的凹陷中,液门穴下一寸。针灸时,针深三分,灸三壮。

阳池:位于手腕背侧的凹陷中。针灸时,针深二分,禁灸。

外关:位于手腕后二寸,两骨之间的凹陷中。针灸时,针深三分,灸五壮。

支沟:位于手腕后三寸,两骨之间的凹陷中。针灸时,针深二分,灸二十七壮。

天井:位于肘后大骨后,肘上一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叉手按膝头取之;屈肘拱胸取之。针灸时,针深一寸,灸三壮。

风市:位于膝上外侧两筋间,舒手着腿,中指尽处的凹陷中。针灸时,针深五分,灸五壮。

阳陵:位于膝下一寸,外廉凹陷中,外尖骨前。针灸时,针深六分,灸七壮。

阳辅:位于外踝上,除踝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针灸时,针深五分,灸三壮。

悬钟(绝骨):位于外踝上三寸,绝脉处。针灸时,针深六分,灸五壮。

丘墟:位于外踝下,如前凹陷中,去临泣三寸。针灸时,针深五分,灸三壮。

侠溪:位于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前的凹陷中。针灸时,针深二分,灸三壮。

窍阴:位于小趾次趾外侧,去爪角韭叶。针灸时,针深一分,灸三壮。

大敦:位于大趾端,去爪甲韭叶。针灸时,针深二分,灸三壮。

行间:位于大趾本节前,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正居凹陷中,有动脉应手。针灸时,针深六分,灸三壮。

太冲: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有络横连至地五会二寸骨缝罅间,动脉应手凹陷中。针灸时,针深三分,灸三壮。

中封:位于内踝前一寸,贴大筋后宛宛中。针灸时,针深四分,灸三壮。

曲泉:位于膝内侧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凹陷中,屈膝取之,当膝曲腘横纹头,内外两筋宛宛中。针灸时,针深六分,灸三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穴法(神应经)-评注

本文详细描述了人体头面部及肩背部的多个穴位的位置、针刺深度、灸法壮数及禁忌。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通过针刺或灸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神庭、上星、百会等,都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穴位。例如,百会穴位于头顶中央,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灸法在此穴位的应用可以达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穴位的禁忌,如风府、哑门等穴位禁止灸法,灸之会导致失音或失语。这些禁忌反映了古人对穴位治疗的深刻理解和谨慎态度,强调了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文中对穴位的定位方法也进行了详细描述,如“以三指按,当中指下陷中是”、“仰头取之”等,这些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穴位定位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穴位知识,还展示了古代中医在针灸治疗方面的深厚积累和严谨态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本文详细记载了中医针灸疗法中的多个重要穴位及其治疗方法,涵盖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等多个经络系统。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通过针刺或灸疗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和“穴位疗法”的核心思想。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则是经络上的关键节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理论体系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科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特思维方式。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的叙述简洁明了,语言精炼,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典型风格。每个穴位的定位、针刺深度、灸疗壮数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文中还附有“穴法图”,进一步增强了文本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是研究古代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家对穴位疗法的实践经验,也反映了古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不仅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指南,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的宝贵遗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多个穴位的位置及其针灸方法。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穴位的命名和定位体现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例如,’关冲’、’液门’等穴位的名称不仅反映了其位置特征,还蕴含了中医对气血流动的哲学思考。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的语言简洁明了,准确描述了每个穴位的位置和针灸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技术的精湛掌握。同时,这些描述也具有一定的文学美感,如’叉手按膝头取之’、’屈肘拱胸取之’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记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是古代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些穴位的定位和针灸方法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古代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的宝贵遗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穴法(神应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