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痹厥门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痹厥门-原文

风痹:尺泽阳辅。

积痹痰痹:膈俞。

寒厥:太渊液门。

痿厥:丘墟。

尸厥如死及不知人事:灸厉兑(三壮)。

身寒痹:曲池列缺环跳风市委中商丘中封临泣。

逆厥:阳辅临泣章门如脉绝,灸间使,或针复溜。

尸厥:列缺中冲金门大都内庭厉兑隐白大敦。

四肢厥:尺泽小海支沟前谷三里三阴交曲泉照海太溪内庭行间大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痹厥门-译文

风痹:治疗穴位为尺泽和阳辅。

积痹和痰痹:治疗穴位为膈俞。

寒厥:治疗穴位为太渊和液门。

痿厥:治疗穴位为丘墟。

尸厥,症状如死且不知人事:灸厉兑穴(三壮)。

身寒痹:治疗穴位为曲池、列缺、环跳、风市、委中、商丘、中封和临泣。

逆厥:治疗穴位为阳辅、临泣和章门,如脉绝,灸间使穴,或针刺复溜穴。

尸厥:治疗穴位为列缺、中冲、金门、大都、内庭、厉兑、隐白和大敦。

四肢厥:治疗穴位为尺泽、小海、支沟、前谷、三里、三阴交、曲泉、照海、太溪、内庭、行间和大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痹厥门-注解

风痹:风痹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因风邪侵袭所致。

尺泽:尺泽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阳辅:阳辅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积痹:积痹是指因痰湿积聚导致的痹症,表现为肢体沉重、麻木。

痰痹:痰痹是指因痰湿阻滞经络导致的痹症,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

膈俞:膈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寒厥:寒厥是指因寒邪侵袭导致的厥症,表现为四肢冰冷、神志不清。

太渊: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液门:液门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痿厥:痿厥是指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痿症和厥症,表现为肢体无力、冰冷。

丘墟:丘墟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尸厥:尸厥是指因气血逆乱导致的厥症,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厉兑:厉兑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三壮:三壮是针灸术语,指灸法中的一种灸量,通常指灸三次。

身寒痹:身寒痹是指因寒邪侵袭导致的全身性痹症,表现为全身冰冷、麻木。

曲池: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列缺: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环跳:环跳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股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风市:风市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大腿外侧,当腘横纹上7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委中: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商丘:商丘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中封:中封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临泣: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足背外侧,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逆厥:逆厥是指因气血逆乱导致的厥症,表现为四肢冰冷、神志不清。

章门:章门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脉绝:脉绝是指脉搏微弱或消失,常见于严重的气血不足或厥症。

间使:间使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复溜: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中冲:中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金门:金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大都:大都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内庭: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隐白: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大敦:大敦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四肢厥:四肢厥是指四肢冰冷,常见于气血不足或寒邪侵袭。

小海:小海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支沟: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

前谷:前谷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位于手尺侧,微握拳,当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三里: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三阴交: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曲泉:曲泉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照海:照海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太溪: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行间: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痹厥门-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痹症和厥症的文献,详细列举了不同病症对应的针灸穴位及其治疗方法。痹症和厥症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痹症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厥症则表现为四肢冰冷、神志不清。本文通过对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的描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尺泽、阳辅、膈俞、太渊等,都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尺泽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具有清热利咽、止咳平喘的作用;阳辅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具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穴位的针灸治疗,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痹症和厥症的目的。

本文还提到了灸法和针法的应用,如灸厉兑三壮、针复溜等。灸法和针法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两种重要方法,灸法通过燃烧艾草等材料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针法则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气血。本文通过对不同病症的灸法和针法的描述,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例如,对于风痹、积痹、寒厥等不同病症,文中分别列举了不同的穴位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根据病症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的思想。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也是中医能够在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痹症和厥症的针灸治疗方法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研究中医针灸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本文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八-痹厥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3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